当王维在安禄山眼皮子底下度日如年时,李白和杜甫也都各自经历着战争带来的磨难。 安史之乱爆发前夕,755年十一月,在长安漂泊了多年的杜甫回奉先(今陕西蒲城)看望久未谋面的妻儿。不料刚进家门,就听到妻子惨烈的哭声,原来是小儿子活活饿死了。杜甫心痛如绞,再也控制不住心中的悲愤,将他在长安的遭遇和回家路上的所见所闻写成了《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一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道尽人间冷暖、世态炎凉!756年六月,长安沦陷。此时,杜甫已带着妻儿到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避难。八月,他听说李亨在灵武即位,只身前往灵武,投奔李亨。不料,在从鄜州前往灵武的途中,杜甫不幸被叛军俘虏,押至长安。不过,杜甫因为官职卑微,并没有被叛军囚禁,却也无法离开长安。滞留在长安的杜甫,无时无刻不关注着时局的发展,盼望唐军尽快打败叛军,收复长安、洛阳等失地。直到757年四月,郭子仪大军来到长安附近时,杜甫才得以冒险穿过对峙的两军,一路狂奔,逃到凤翔(今陕西宝鸡)投奔李亨,被李亨授为左拾遗。当然,这是后话。和王维被叛军抓俘,被迫担任伪官不同,也和杜甫被叛军抓获,滞留长安不同,李白选择了另一条对抗叛乱的道路。744年夏天,李白结束了翰林供奉的生涯,离开长安,开始到洛阳、梁宋(今河南省内)一带漫游。749年,李白在大梁(今河南开封)偶遇他的第四任妻子——武则天朝宰相宗楚客的孙女宗氏。说到李白和宗氏的相遇,正如李白的浪漫主义诗歌一样,还颇有几分浪漫色彩。那天,李白、杜甫、高适三人在大梁的梁园游玩。正当他们开怀畅饮时,听到附近传来悠扬的琴声,李白诗兴大发,挥笔在墙上写了一首《梁园吟》。三人离去后,弹琴之人看到墙上的《梁园吟》时,不由怔住了。是怎样的才气纵横,方能写出“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沉吟此事泪满衣,黄金买醉未能归”、“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当僧人准备将墙上的诗文擦掉时,她不惜用一千两银子买下了这面墙壁,而这位千金买壁之人便是已故宰相宗楚客的孙女。宗氏千金买壁的佳话不胫而走,很快传到了李白耳里,李白怦然心动,特别是当他得知那天在梁园抚琴的人就是她时,更加心潮难平。在杜甫和高适的穿针引线下,李白向宗氏提亲,而宗氏早就仰慕李白的文才,欣然应允。于是,李白以《梁园吟》作聘礼,宗氏以粉墙作嫁妆,不择吉日,结为夫妻。如果没有安史之乱,李白和宗氏或许就一直这样在大梁幸福地生活下去了。然而,世事难料,755年11月,安史之乱爆发,迫使他们开始了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李白先带着宗氏南下,逃到当涂(位于安徽东部)时,听说洛阳已经失陷,中原横溃,只好从当涂经过宣城,辗转来到剡中(今浙江嵊州、新昌一带)。756年春夏,听说郭子仪、李光弼在河北大破史思明,收复河北十余郡,李白忙带着宗氏返回金陵(南京)。756年秋天,听说李隆基已逃亡蜀中,李白带着宗氏沿长江西上,辗转来到庐山,打算在此隐居。如果不出意外,李白和宗氏可以在庐山一直隐居下去,直到叛乱结束。然而,此时此刻,却有一个人想到了李白,他就是李隆基的第十六子、太子李亨的异母弟弟——永王李璘。早在756年七月,李隆基还在前往蜀中的路上时,就诏令诸皇子分领天下节度使,任命李璘为山南东路、岭南、黔中、江南西路等四道节度使,外加江陵郡大都督,坐镇江陵。九月,李璘抵达江陵。他本应为朝廷修筑江淮防线,防止安史之乱的战火向江南蔓延。然而,江南无尽的繁华动摇了李璘的心志。他突然想到,既然他手握四道重兵,坐拥千里疆土,何不趁天下大乱,仿效东晋王朝,割据一方,划地而治!割据一方、划地而治当然需要人才,尤其是善于吆喝、能说会写之人。李璘想到了李白。他知道李白曾被李隆基赐金放还,知道李白素有政治抱负却苦于没有报国之门,知道李白此时隐居在庐山,这不正是天助我也!于是,李璘当即派人去庐山请李白出山。当李白看到李璘派来的使者时,无疑又惊又喜。惊的是,他早已远离朝堂,怎么还会被永王惦记?喜的是,他一辈子都想出人头地,这回终于有机会了!不过,宗氏反对李白出山。她提醒李白,打仗并非儿戏,你已经56岁了,怎么经得起如此折腾?不要去。李白虽然很想投奔永王,却又觉得宗氏言之有理,且放心不下宗氏。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一旦生离,或许就成了死别!永王并不死心,一次被拒,再请;两次被拒,再请。当使者第三次站在李白面前时,李白内心的防线轰然坍塌。当年刘皇叔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想不到我李白这辈子也有如此殊荣和待遇!什么都不说了,我去!于是,李白提笔给宗氏写下《别内赴征三首》,告别宗氏,跟随使者投奔永王而去。其一:王命三征去未还,明朝离别出吴关。白玉高楼看不见,相思须上望夫山。其二:出门妻子强牵衣,问我西行几日归?归时倘佩黄金印,莫学苏秦不下机。其三:翡翠为楼金作梯,谁人独宿倚门啼?夜坐寒灯连晓月,行行泪尽楚关西。这三首诗写尽了李白的心思,宗氏看得泪流满面,却又拿李白无可奈何。既然李白去意已决,宗氏能做的,只有保佑他早日平安归来。(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