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万人追捧”到“万人炮轰”,网红教授到底做错了什么?

 田园翁c7vhb8mr 2021-05-03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朋友圈中多出了很多众筹信息。各类众筹平台崛起后,这类信息更是几何级的传播。

打开微信搜一搜众筹,原本安静祥和的朋友圈就立马变了一番风景。


多数内容都是某某人重病,但是没有钱了,家徒四壁,请求大家救救这些人。

为了真实性,他们会写一段凄惨的故事,配几张病例照和健康对比照.....

很多众筹发起者上有老下有小,是家里的顶梁柱,他们也许并不想消费我们的爱心,只是在ICU门口,积蓄就是医院的,掏空了全部财产才有可能换回来一条生命,才有可能让老人、孩子活下去。

为这些人感到同情之余,不妨想想,他们真能如愿以偿筹到这笔钱吗?

前两天观察了某知名平台,通过审核正在筹款的项目有近 30 个,目标金额大多在 10万 - 30万,但没有一个是成功的。

互联网的发展打破了原本的沟通界限,每一个个体都能参与进来,将自己的信息以最快最低廉的成本迅速传播开来。

但同时在这个信息极度爆炸时代,人们早已视觉疲劳,想要众筹成功,起码要具备两方面的条件:

1.众筹的内容必须足够真实,上传的照片足够惨,让人看到之后能产生恻隐之心。

2.要有不错的的社交关系,因为筹款时间只有30天,社交圈足够大被转发的次数才会高,短时间内也才能筹够钱。


可现实是,即使勉强满足了第一点,选择交出此时此刻的尊严发起众筹的人,社交圈又怎么会广呢?

再加上近些年,众筹欺诈丑闻的频频爆出,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寒了心,想众筹成功更是难上加难。

打败穷人的是钱,续命的也是钱。

在这个国度谁不是拼命地想活着,只是未曾想到一旦得了重病,连找求生的出路都这么难。

一直以来,治病都是一件极耗资源的大事,在公立医院里,每天都在上演治不好病或者付不起钱的场景,其中夹杂着愤怒、委屈、抗议与容忍。

根据最新数据,我国去年新发癌症457万人,相当于每分钟就有8个人确诊癌症。


随着恶性肿瘤发病数持续上升,我国每年所需的相关医疗花费超过2200亿元。其中不少人临终前用于治疗的花费金额超过50万元,甚至超过一生的医疗费用。


在这样的花销下,有几个家庭能经受得住?

说到这可能有朋友要抬扛了,“我和家人都有医保,我不怕!”,对此我想说:你们太天真了。

在大病面前,你会发现医保是完全不够的。

医保有起付线和封顶线,实际情况是:高不报、低不报,中间部分报。

而报销范围内的药品分为甲乙丙三类,其中甲类药100%报销,乙类药部分报销,丙类药一点不报销。

像进口抗癌药、靶向药、新特效药都属于丙类药,只能自费。

在现存的医疗福利大蛋糕面前,医保体系只能做兜底。大病得靠自己,小病才靠报销。

别说你是普通家庭了,就是一个中产家庭也经不起癌症的折腾。

还记得华中师大网红教授戴建业吗?他曾被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点赞称:戴老师是大学课堂上的泥石流教授,是个被学术耽误了的脱口秀选手 !

尽管这份职业拥有高收入,高福利,面对妻子患癌,也不得不低头。

光一瓶抗癌药就要51000元,而且只有30粒,妻子每个月都需要吃一瓶,一年光吃这一种药就需要60多万,这还不算其他药物和医疗费用。

大学教师的薪水再优渥,在昂贵的治疗费用面前,依然显得杯水车薪。

所以走红之后,戴教授有一段时间疯狂地出席各种活动,参加各种演讲,“疯狂捞金”。即使被批有失文人风骨,为了爱妻也只能背负骂名。

只有亲身经历过才知道,命是活生生的温热,需要冰冷冷的钱保驾护航。

即使我们现在有车,有房,衣食无忧,可一旦疾病来临,幸福的生活就会瞬间被改变,医药费怎么办?孩子上学怎么办?未来的养老又该怎么办?


谁都不希望意外发生,但生活不是剧本,我们无法预知未来,唯一能做的就是未雨绸缪。

所以在这里我再认真给所有人提个醒,加强保障配置意识,不要等灾难发生后才想起救命稻草。

可以这么说,没保险的家庭就像一个脆弱的玻璃球,遇到冲击整个家庭就碎了。而有保险的家庭就像是一个皮球,即使被打压也能够弹起来。
但保险不能跟风乱买,它涉及金融、医学、法律三方面知识交叉,是一个需要专业知识与实操经验的领域,必须做到量身定制才行。

经过安全、理赔、服务和品牌各方面的排查之后,我最终选择了这家足以颠覆认知的水星定制保障规划平台

他们会根据你的需求,纵向确定适合的保障方案;横向对比全市场的同类产品,挑选出其中性价比最高的。

结合身体状况、收支负债能力、家庭成员组成等因素,从生活水平、风险偏好等多维度,评估家庭风险指数,量身打造科学保障分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