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节气说牡丹:牡丹谷雨初晴后,一朵千金粉香透 “澹荡韶光三月中,牡丹偏自占春风。时过宝地寻香径,已见新花出故丛。”唐朝权德舆《和李中丞慈恩寺清上人院牡丹花歌》 “一朵千金,帝城谷雨初晴后。粉拖香透,雅称群芳首。把酒题诗,遐想欢如旧,花知否,故人清瘦,长忆同携手。“宋朝李铨《点绛唇·一朵千金》 许多人都知道牡丹是富贵之花,花中之王。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为什么牡丹花会有这样的美称。 农历的暮春,海棠凋谢,梅子青圆,绿色深浓,季节转入深春,此时并无多少花事,反而是各种树木草本蓬勃生长期。 尤其是清明之后的谷雨节气,太阳回归更北,到黄经30度,气温稳定在10~30度之间,从海上带来大量的水汽,正是谷物生长,结果坐果的好时节。谷雨是喜雨,充沛的谷雨,预示着一年的收成,都暗藏在这山川平原的青色里,给人以期待和愉悦。 牡丹原来是山野之花,所依赖雨水的充沛,它们本身最初远离人间都市,和一切野草闲花一样,作为药材和山野把玩,那是青翠视野下难得的滋润清丽与大气。因为山野的牡丹花,花瓣成单瓣,硕大明净,当花瓣完全展开时,舒展的牡丹花蕊,在风中雨里,斜阳之下,别有一种天真浪漫。 但这只局限在北方温带气候的山林和坡地。只有少量被人移植,比如南北朝时,在达官贵人的庭院,可以看到一些。 河北易县是牡丹花的故乡。这件事情在隋朝得到了改观。隋炀帝四海征战,大兴土木,要求各地进贡奇花异草,这就让易县的山野牡丹花经过装箱,进入了宫廷。 谷雨时节,青多花少,空气滋润而潮湿,江山静定,预示农业收成,让人愉悦欢喜,隋炀帝大宴群臣,自然会有应时之花,难得一见此际奇花的官僚,饱了视觉之晏,却也不忘欢喜阿谀。于是推高了牡丹花的种植和传播。 草本的山野牡丹,原本有着极强的生命力,经过不断的嫁接,改良,比如使用不同的砧木,可以使牡丹花由单瓣变成多瓣,改良土壤的酸碱度,可以让花色呈现出缤纷的色彩。 作为宴会之花,在唐朝达到一个高潮。宫廷的用花提升了民间改良牡丹的技术。在初唐时候,有一个奇观,就是牡丹花经济,大量的人培育种植牡丹,并在中间优选好的品种,卖一个好价格,而这些优良的品种不断输入宫廷和贵族之家,活跃酒宴和观赏氛围。几乎到了,人人开口就是投资牡丹的地步。一本花可以炒但千金或者万金。有人因此致富,但肯定也有人破产。 我们知道,古代人有时令带花的风俗,没有牡丹之前,可以用绢纱代替,但自从有了这牡丹,男男女女如果头上不顶着一朵牡丹花,自然不好意思出门。以洛阳长安为主,这巨大的需求,也推动了各种牡丹花的种植和市场买卖,更何况宴会之花,要的就是与众不同。 牡丹称为谷雨之花,因为是在清明谷雨花事少的时节,一花独秀在长安洛阳。 “一朵千金,帝城谷雨初晴后。粉拖香透,雅称群芳首” 它被称为富贵之花,也是有着多重的时代心理。 一是,它的滋润开放,在谷雨世界,意味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二是,由上层贵族欣赏推高的花朵,也的确在培植上,花费不菲。就光唐朝牡丹花的炒作,就令人瞠目。 三是,牡丹经过无数轮培植,多瓣牡丹,肉肥花重,给人富丽的感官。那美人或者每人头上顶一朵或者数朵,其壮观也是感同身受的。这是唐朝开放的审美,要大,要华丽丽! 当然这还是初唐。到了晚唐,牡丹花已经深入了民间,成为市民花朵。因为炒作也累了,但有另一种壮观,家家户户都把它当庭院花朵,唐朝的公共绿化也应该很不错,于是出现了另外的盛况,窗前,道路江边,水渠边,到处是牡丹花,盛开的季节,一片花海。另外有专门的园林,种植牡丹,以享游客,结果在二十天的花期,出现了刘禹锡写的“自是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你要知道他可是在边远的四川地区,呆了20年之久,回到长安之时,感触分外的不一样。 比如唐朝的慈恩寺,就以培植紫色的牡丹最美。在唐朝很多寺院里都种植牡丹,牡丹在唐朝也是宗教之花,有僧人曾经说,牡丹之高华赛过了莲花。唐朝道教是国教,自然牡丹起于山野,附会于仙,也是正常。 “澹荡韶光三月中,牡丹偏自占春风。时过宝地寻香径,已见新花出故丛。” 因为如果它不是神仙下凡,为什么在所有的花都开尽了的时候,它为什么就可以这样耀眼开放呢? 实际捋清楚了牡丹的前生后世,它是从山野的野花而来,只是人们的爱好与培养,滋养了它,形成了壮观的花事。 宋朝的牡丹培养,形成了另一个高峰,但是人们的审美心理发生了变化。经历了朝代变革,战火纷飞,人们的审美趋向保守和长久。 梅花取代牡丹成为宋朝人的热爱。 但牡丹和唐帝国的繁荣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代表着一种富庶,安定,华贵,视觉的浪漫和优雅。以至于当代,许多人在选择国花时,仍旧愿意选择牡丹。 但是唐朝那种几乎所有人都热爱的狂热,已经不再有。但牡丹,晚春开放,仍旧不愧为花中之王。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