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强《书法》头题文章:简谈书法的收与放

 李武耀 2021-05-04
谈书法的“收”与“放”
曾强

曾强《书法》头题文章:简谈书法的收与放X

评价书法经常用到“收放自如”、“收放由心”之类词汇。收,《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有八种解释:逮捕,拘押;收敛,收拾;收获;收取,接纳;聚集;结束,停止;车厢下的横木;古冠名。这个字的字义主要是:归拢,使之规矩化、条理化,知止则止。放,作为现在通常字义上的放,一般有13个字义:抛弃,驱逐;远出;散放;逃逸;释放;恣肆,放任;扩展;发出,开出;发放;放债;安放。由此可知,放的主要字义就是:克服规矩和约束,任意而为。
通过收与放两个字的主要字义就能看出,把它们放在一起,完全是一对对立、矛盾的关系。我们写书法要临帖,目的就是收,就是学习和吸收某种字体字法和笔画所确立和确定的书写规矩,由此形成书法创作“下笔有由”的“由头”和“根儿”。扩而大之,书法的收,也就是对传统经典书法的浸淫和熟练运用的程度。而作为表情达意的艺术形式的一种,书法必定要表现出风神迥异的个性风格和学 养情怀,怎么表现?一般性的临帖不行,普通的毛笔写字练字不行,要如蔡邕所说,“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突破既有定式,“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放!
在书法创作中,虽然收与放是矛盾的,但同时又是辩证统一的。如同易经的“负阴抱阳”,它们结合在一起才富有哲学意味,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书法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没有收,代表着作品缺乏传统书法笔墨语言所具有的精妙入微的表达方式和内涵。没有放,不敢越雷池一步,就成了复制,或者只是对某种经典书法的个人体验和理解,更重要的是没有了主观思想和情感的创新性张扬。因此,书法艺术必然有收,也有放。
古代书法理论家在讲笔法的收时,一般有四种“收”法。 曾强《书法》头题文章:简谈书法的收与放
运笔警示。王羲之《书论》(《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10月第一版,下面引用除特别注明,都出自该书)要求“笔是将军,故须迟重”、要“存筋藏锋”。王僧虔《笔意赞》说,“努如植槊,勒如横钉”。这些都是在警示我们书法要“意在笔先”,书写前要首先确立情感主旨。因而运笔时要“端着”些,要按着主旨意图,像“屋漏痕、锥画沙”那样,从容抒发,笔笔达意。切不可任笔为体,随便放纵,胡乱“挥洒”。
遵从法度。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节制章”指出:“夫学书作字之体,须遵正法”。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说得更全面更明白:“……执笔令得圆转,勿使拘挛;其次在识笔法,谓口传授之诀,勿使无度,所谓笔法在也;其次在于布置,不慢不越,巧便合宜;其次纸笔精佳;其次变通适怀,纵舍掣夺,咸有规矩。”这个“规矩”,应该有两层意思,一个是书写技法要合乎某种经典书体的规范;第二层意思则是:书法经过千年积淀,已经形成并必须遵从比较主流的书法规范性“语言”。经典书法的书写技法,实质就像文学的成语一样,是构成书法的一些比较通用的标准的语言范式。因而我们不能自行其是,无由生造。否则,即使有文字内容的背书,谁又能知道书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是什么
蓄势蕴美。卫恒《四体书势》讲“鸟飞飞而未扬”,孙过庭《书谱序》的“留不长迟,遣不恒疾”,虞世南《笔髓论》的“既如舞袖,挥绋而萦纡”,等等。这些收,都有“引而不发,跃如也”的意思,指书写必须要以收蓄势。即书写笔划要注意欲张先藏、欲扬先抑,蓄积由收笔而蕴涵的正在发生动态变化中的某种“势”。这是一种看不到摸不到但观者应该能感觉到的无形的力度、气势,这也是古代书家最为强调的能引起美学通感的“收”。
示人楷式。越到后世,书法就承载了更多的人格、道德标签。宋代苏轼《论书》说,“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明代项穆《书法雅言》直接训示,“正书法,所以正人心也,所以闲圣道也”。到了清朝,朱和羹《临池心解》一语点明,“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楮外。”如此书法,显然就是给“书如其人”定做的识人“标签”,哪个文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