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尤溪美食·笋

 趋明 2021-05-06

家乡美食 ·

尤溪风情第84篇原创推文,小月图文

笋,竹萌也。有竹的地方便有笋。家乡是竹子之乡,笋自然不少,一年四季除了秋天,我们都有笋吃,而且种类颇多。
冬天是冬笋,为毛竹发出的芽,非常嫩,家里常拿它和排骨芥菜一起炖,味极鲜。闷五花肉、腊肉,又脆又香,特易下饭。炒老鼠干,添点辣椒蒜叶,那是上好的下酒菜。

冬笋都长在土里,挖时得看地面有没新的细缝,或观竹枝开展,判断竹根的走向,才知它在哪。不好找,非掘笋老手,一般空手而归。能经常吃到冬笋的人口福不浅。
开春,雨水增多,笋儿也蠢蠢欲动,它们要陆陆续续来到我们饭桌上了。

最早出土的是苦笋,个头似拇指粗,半尺长,纯野生的。拔苦笋的都是最勤劳的主妇。为了让家人吃到第一口鲜笋,她们早踩准了时节,每天天蒙蒙亮便起身,背着蛇皮袋,顶着露水,漫山遍野地拔,回来头发衣服都湿的,笋包放下,又和家人们坐一起剥笋壳了。
苦笋带有苦味,不好直接吃,把它们煮熟了泡水,泡个一两天,苦味就淡了,炒着吃,脆脆的,苦苦的,透着一股笋子独有的清香,挺可口的。家里刚好有猪小肠,煲苦笋小肠汤,清淡微苦,别有一番风味。

紧随苦笋后面的是甜笋。名曰甜,味道自是不凡。甜笋去了壳,白嫩嫩的,现炒、炖汤,都很脆甜,就连拗下的笋头也甜滋滋的,可以当零食嚼。
很多人家把甜竹种在门前屋后,得空了给它们松松土。这样,一场春雨过后,进到林子里,只见点点笋尖,挖下去个个一尺来长,杯子粗的大笋,一会便挖一大篮子。种上几棵竹,每年都有吃不完的笋。


毛笋也差不多这时候出。它的个头是笋里最大的,一两尺长,碗口粗。现吃又麻又涩,难以下咽。煮熟晒成干,藏在阴凉干燥处,一年后拿出来泡发了焖肉吃,香嫩有嚼劲,为笋干的极品。

家乡的小河边有不少野生的矮竹丛,叫水竹。春天,它们也长笋的,细细短短的,比苦笋还小些,生吃麻,炒肉吃挺香。听长辈说,水笋晒成干味道不输毛笋干。只是,它那么细,得拔多少才能晒一把干呀。
春笋中最晚出的是并笋和化笋(它们的名字都方言直译,我不懂普通话怎么叫)。
并笋个头比较大,和甜笋相仿,红褐色的壳上布满深褐色斑点。笋尖处长一簇叶子,又长又软,散开低垂着,像鸡尾巴的毛。生吃ha(方言,类似麻涩的意思),和肉一起炖,加点红糟,笋香格外浓郁。

化笋亦称小笋,比苦笋稍大,不是很甜,有一股特殊的香味,不麻不涩,剥了壳就可以吃。我小时候带午饭到学校,饭后便到学校四周拔小笋,拔一大捆,吃不完分同学吃或带回家,乐此不疲。

小笋清炒,撒点葱花,就很香脆可口了。加五花肉炖红糟笋,则是无上的美味。
家乡习俗,立夏要吃红糟笋和糯米饭,接脚力,过“苦夏”。这天母亲最常做的便是红糟小笋。
她一早上山拔一背袋小笋来,提一块五花肉,小笋剥好壳,过一下清水,下锅和肉一起煮。不用什么调料,加点红糟,酒香咸味都有了,笋和汤皆鲜美无比。我一次要吃好几碗。
立夏后,笋儿们迅速拔高长成了竹子,短短几天便没了踪影,“过时不候”用在它们这再恰当不过。
好在不久,绿笋出土了。它长得比较短胖,两三寸长,杯口粗,去了壳洁白如玉。煮作汤,笋很脆很嫩,汤清甜爽口,大热天喝着,全身都跟着舒坦起来。


绿竹大多种在河边,山上湿润的黄土地上。勤劳的人家常给它填土,以前有种蘑菇时是填蘑菇土,笋子便长得肥壮,笋期长些。不过,立秋后便少了,处暑时已难觅,下一个要等冬笋了。
笋为竹子的嫩芽,活性极强,隔夜即老化,不易保存。若将它们煮熟,压掉一些水分,放冰箱速冻。吃时拿出来解冻泡水,多泡几天,亦能恢复几分脆嫩。或者晒成笋干,慢慢吃,两三年不会坏。所以,我们这勤劳的人家是全年都有笋吃的。
前些天读宋词,看到苏东坡表白笋儿的句子,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又说“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若想不俗也不瘦,餐餐笋煮肉”。他甚至不排斥苦笋,对其念念不忘,“久抛菘葛犹细事,苦笋江豚那忍说”。黄鲁直还调侃他“公如端为苦笋归,明日青衫诚可脱”,为了吃苦笋,官都可以不做。较之大文豪,我们可谓得天独厚了。(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