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农村规划建设在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建设进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文章对海南省村庄建设现状进行研究,分析村庄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村庄建设发展模式,并进一步明确村庄的建设规划内容和管理方法,为海南省的村庄建设规划提供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村庄建设;发展模式;规划;管理 中图分类号:G81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2008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开始施行以来,村庄规划被列入国家法定规划系列,明确了村庄规划的法律地位。2008年3月建设部发布《村庄整治技术规范》(GB5004—2008),对村庄整治规划进行了技术规范。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力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部署,2011年,海南省出台了海南省村镇规划编制工作计划方案。2012年,笔者对海南省东部、南部、西部、北部和中部的600多个村庄和农场生产队居民点进行了调研,现状分析,编制建设规划。现在,总结2012年村庄建设规划编制经验,期望对海南省的村庄今后的建设规划有所参考。 1.现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1.1 现状特点 海南省是中国最南端的省份,全省总人口数867万,包括三沙市内,共有19个市县。2010年底,海南省共有自然村21679个。其中,204个乡镇的2542个行政村中有18715个自然村,48个国营农场中共有生产队(相当于自然村)3054个。本人调查的600多个村庄中,有本土传统村庄,也有农垦移民村庄。他们有以下特点: 村庄空间布局分散,规模普遍偏小。 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农村的耕作的机械化程度不高,村民难以长距离耕作;而海南农垦的橡胶作业时段也要求职工不能离作业区太远,因此,现状的村庄规模较小,呈分散布局状。 (2)住房条件大大改善。 随着村民收入的提高,村民对生活条件的改善有着强烈的要求,很多农民外出打工挣钱的首要任务就是回村盖楼,根据调查,在2008-2011年之间,村庄新建的住宅中,70%为2层以上;2008年之前,村庄除公共建筑外,2层或以上的建筑较少或者是没有。 另外,从2007年开始,农场陆续对居民点的危房进行拆除重建或是改造翻新,村民和职工的住房条件得到了大大的改善。 (3)基础设施配套加快。 近年来海南省陆续进行了“村村通”工程、饮水安全工程,供电网改造、村村通电话等村庄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大部分村庄已经通水泥路、完成了电网改造、接通了固定电话和光纤线路。 1.2 存在的问题 为推动我省村镇建设科学快速有序发展,高水平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针对我省当前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如下: (1)村庄建设缺乏规划和管理,无序建设、建设用地大等现象普遍存在。 少部分村庄在近几年推行生态文明村建设时对村庄内部的环境进行了改造外,大部分村庄都没有编制村域规划,也没有村庄建设规划,同时也缺乏村庄建设和管理,造成村庄无序建设,村民住宅乱建、乱占、乱搭、擅自加层、扩大建筑面积、不考虑村庄的地形地貌和村庄的原有空间肌理等,造成了村庄传统空间肌理和生活空间的破坏。 同时,许多年轻人结婚都申请一处宅基地建新房,但是极少数有拆除旧房的。原有旧宅多数庭院较大,建筑密度低,间杂大量空置房及畜舍,造成农村中存有大量的“空心村”、“一户多宅”的现象,农村人均建设用地越来越大,如:2011年,三门坡镇清泉村委会辖管的18个自然村,人均建设用地191平方米,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居民点的平均人均建设用地331平方米。 (2)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 许多村庄村内道路没有规划设计,断头路、泥土路等随处可见,交通不便。不少村庄的水源短缺,饮水困难;有的地方水源受到污染,造成农民饮用水的不安全;有些地方由于水塔、水井等设备老化等故障,没有及时维修,村民不得不自行打井,不仅水质安全得不到保障,而且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除进村主要道路旁和近两年新建的住宅旁由村民自建了排水沟外,大部分地段都没有排水设施,也没有污水处理设施,污水随意排放至周边低洼处。 村庄的公共服务设施十分缺乏。商业多是分布在临时性建筑中,卫生条件差,影响商品的安全和质量;有些村庄没有办公场所,外来办事人员需到村干部家中办公;超过1/3的村庄没有篮排球场、活动室、图书室等公共活动场所。 (3)环境卫生条件较差。 海南省村庄普遍没有集中的养殖区,家禽家畜放养的现象普遍,产生的粪便随处可见,生活垃圾乱扔乱丢现象严重、柴草随地堆放,卫生条件较差;大部分村庄无集中的垃圾收集点、农宅厕所有些仍以旱厕为主,极易滋生苍蝇、蚊虫,污染生活环境,影响村民的身体健康;村庄排水沟大部分为明沟排水,雨天泥污,夏日蚊蝇滋生,排水也不畅通,对环境影响较大;由于村内没有污水收集排放系统,污水随意排放至周边环境,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 2.海南省村庄建设发展模式 根据海南省村庄的地理位置、人口规模、现状设施条件、产业特色以及发展潜力等,将村庄的建设发展分4种不同的建设模式。 2.1并入城镇发展的村庄。 如果是近期即将被纳入城镇建设用地,则要求该村庄不再进行大规模的新建和整治工程;如果是中远期才会被纳入城镇建设用地,则近期可以进行环境整治规划,但要求不增加现状村庄建设用地面积。 2.2整治类村庄。 包括旧村整治型、扩建型、特色村庄类等类型。旧村整治型和扩建型村庄主要针对建设用地分散或集中紧凑的现状条件进行改造整治,使村庄建设用地得到集约、高效的利用,使村民生活和生产环境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标准。特色村庄类指古村落保护、风景名胜区村庄整治等,除了在一般村庄整治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村庄特点,注重严格保护现有古村落建筑、空间肌理及风景名胜资源,形成具有完整风貌的村落。 2.3 新建类村庄。 指根据镇村体系规划或村庄发展需要进行迁村并点或整体搬迁建设的村庄。新建类村庄建设应注意避让耕地和基本农田,节约用地,同时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结合地形地貌、树木植被等各类资源因地制宜建设。 2.4撤并类村庄。 如果是近期即将被撤并,则要求该村不再进行新建和整治工程;如果是中远期才会被撤并,则近期可以进行临时性环境整治规划,不得进行大规模的新建工程。对拆除后的用地通过复垦的方式将其转变为农林用地或生态用地。 3.村庄建设规划思路 确定用地标准:根据海南省相关规定,村庄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一般不超过140平方米。村庄建设规划要确定好村庄建设用地的范围,建设用地的范围要经过分析研究,认真地安排和规划。 在村庄规划中,建设用地主要包括村民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基础设施用地、绿化用地和生产建设用地。对各项用地和建设按照《海南省村庄规划编制技术导则》的规定合理布局和选择。在这里补充几点内容: (1)公共服务设施分为公益性公共设施和经营性服务设施。公益性服务设施包括教育、医疗卫生、行政管理、体育健身等,经营性服务设施包括商店、旅馆、集贸设施、娱乐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根据村庄人口及等级规模和产业特点确定。除小学、幼儿园、集贸市场外,村委会、卫生室、图书阅览室、党员活动室、老年活动室、小商店和健身场所等宜进行集中布置,形成村庄的公共活动中心。 (2)村庄内主要考虑对居住环境基本无干扰的一类工业,尽量不要安排二、三类工业。旅游服务设施用地应与农业生产设施用地合理布局,结合村庄特色,统筹安排。 (3)加强周边环境、村内环境和人居环境的建设,使村庄成为具有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景观。通过对生态补偿等措施切实地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发展改水、改厕、改浴建设,改变柴草乱堆、污水乱流状况,确定垃圾垃圾收集方法,布置公共厕所和废物箱,建立环卫机构。 (4)村庄绿化规划包括公共绿地、道路绿化、民宅院落等规划及绿化植物等。村庄公共绿地建设主要结合村口或是公共活动中心及沿主要道路布置,以开放式为主,为村民提供一个舒适的休闲、锻炼、游乐环境;道路绿化和绿化植物应以乡土树种为主,植物品种应选择多样性、经济性、易生长、抗灾害的当地树种,起到保护、美化环境的功能。民宅院落绿化可根据村民自己的需要,爱好选种花木,兼顾观赏、收获、遮荫等要求。 (5)按规范保证建筑和各项设施之间的防火间距。可燃、易燃材料堆场应布置在村庄的边缘且靠近水源的地方。规模较大的村庄可按规范设消火栓及其相应的配套设施,对规模较小的村庄,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以下几种防灾方式:充分利用自然水体作为村庄消防用水;采用多种形式的灭火设施如利用农业灌溉机动泵、水带等农用设施扑救灭火设施,各家各户的生活用具(水桶等用具);每户在厨房建1个1~2立方米的生活用水水池,并经常储满水,兼作消防水池;建立消防组织,组织义务消防队,并在各村,确定一名兼职消防管理员,负责日常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6)深入调查研究,做好遗存保护。每个村庄都有着自身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在村庄建设规划中,凡是能反映村庄风貌的建筑、广场、水流、巷路、空间肌理等都应保留保护,严禁对古树名木砍伐。加强重点规划,留住历史文化。对村庄有代表性的重要节点、建筑和以古树名木为中心的广场、绿地应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重点设计。协调新旧建筑,形成村庄风貌。住宅设计应考虑地方特色,使新旧建筑融为一体,形成特色的村庄风貌。 4.小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目前发展的主要政策之一。村庄整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有效的推进村庄整治,加强村庄整治的规划设计,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我们应切实加强村镇规划建设管理,积极研究制定符合地方发展需要的村镇建设管理办法,促进海南省村镇建设健康有序发展,实现“将村庄建在景区中,将景点建在村庄中”的建设目标,加快海南城市一体化进程,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 |
|
来自: yangsuorong > 《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