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文人贾谊在他 秦孝公继位时秦国积贫积弱,连年的战争更使秦国不堪重负。那时中原各国经过战火的洗礼主要剩下韩、赵、魏、楚、燕、齐六大国,其他还有宋、卫、鲁等一些小国家。秦国因为地处偏僻的雍州,几乎不参加中原各国的会盟,被中原视为夷戎。 秦孝公就想改变这种现状,恢复秦穆公时的兴盛,强大秦国,这样他便下了一道求贤令,各国广招人才,史载“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即以高官和分地的厚禄来网罗人才。 商鞅就是在这个时候进入秦国的。商鞅本是卫国国君之后,姓公孙氏,名鞅,又名卫鞅,年轻时喜欢刑名法术之学,后来侍奉魏国的国相公叔痤,任中庶子。公叔痤临死前本来是向魏惠王举荐卫鞅的,但魏惠王不听,公叔痤于是又劝魏惠王:“倘若不用,就一定要杀掉他,不能让他出境”,然而魏惠王也没听。 后来卫鞅听说了秦孝公的求贤令,就离开魏国去了秦国。要说魏国也是个出人才的好地方,可惜就是留不住人才。魏武侯时,名将吴起离魏去楚;魏惠王时,前有卫鞅,后有张仪,离魏去秦;魏安釐王时,范睢离魏去秦等等,这些人原来都在魏国被遭排挤,不得重用,后来去了他国成为叱咤风云的赫赫名人。 就说卫鞅到了秦国后,通过大太监景监去求见秦孝公。刚开始卫鞅用的是尧、舜治国的帝道,结果孝公听得差点没睡着;后来又通过关系第二次召见,用的是商汤、周武的王道,结果还是不合孝公的心意;第三次召见,卫鞅用得是春秋五霸的霸道,这一次,孝公有点心动了;最后,卫鞅用富国强兵之道和孝公谈,一连谈了好几天。谈到什么程度呢?就是孝公不知不觉地在垫席上向卫鞅挨近了。 接着秦孝公就任用卫鞅进行变法。变法也不是那么好顺利的,首先就遭到了守旧势力甘龙、杜挚等的反对。卫鞅毕竟是卫鞅,他说:“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就是说:聪明的人制定法度,愚蠢的人被法度制约;贤能的人变更礼制,寻常的人被礼制约束。又说:“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守旧派 为使新法取信于民,卫鞅还在城南门竖起了一根木头,说谁能把木头搬到北门就赏他十金。刚开始没人敢动,后来卫鞅又将赏金增至五十金,有一个人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将木头搬到了北门,真的得到了五十金。这样,新法就开始了。 卫鞅颁布的法有连坐法、军功法、农业法,后来又废井田、开阡陌、行县制等等,这些以“急病投猛药”的办法虽然损害了秦国贵族势力的利益,但却激发了民众的积极性,制约和规范了人们的言行举止、彪悍民风,使秦国在短期内实力大增。 新法推行就必然会有人以身试法,这次却是太子触犯了新法。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于是卫鞅就处罚了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这就为卫鞅日后的杀身之祸埋下了伏笔。 新法十年,秦国富裕了,军队战斗力也提高了,“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卫鞅还亲自督造了秦国的新都城——咸阳宫。孝公二十二年(公元前340年),卫鞅率秦军大败魏国,夺得了原来是秦国现在被魏国占领的河西之地,魏国被迫迁都大梁,秦孝公将於、商的十五座城封给了卫鞅,从此称为商君,又叫商鞅。 后来有个叫赵良的人去见商鞅,商鞅就问他:“你看我的功绩与五羖(gǔ)大夫相比,谁更有本事?”五羖大夫指的就是秦穆公时的相国百里奚,因为是秦穆公用五张黑公羊皮换回来的,故人称五羖大夫。可以说,秦穆公时的霸业与五羖大夫百里奚的贡献是密不可分的。 赵良说,百里奚相秦期间,“劳不坐乘,暑不张盖,行於国中,不从车乘,不操干戈,功名藏於府库,德行施於後世。”百里奚死后,秦国“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谣,舂者不相杵”, 而你靠秦王的宠臣举荐,惩治太子的师傅,酷法残害百姓,积下了很深的怨恨,你是靠着秦王的恩宠来保护自己,一旦秦王不再,你的日子也就到头了。 商鞅没有听从赵良的劝告,结果几个月后孝公去世,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位为新君,太子的老师公子虔谋告商鞅造反,派人捉拿商鞅,商鞅就逃跑了。半路上商鞅想住店,店主说:“商君有令,没有证件住店要连坐”,商鞅只能无奈地继续逃跑。 后来商鞅跑到了魏国,魏国不敢收留他,又将他送回到秦国。商鞅回秦逃到了他的封地商邑,准备发动士兵攻郑谋生,结果被秦军打败杀死,尸体还被运回五马分尸,诛灭了全家。 一代改革家、著名法家代表商鞅就这样被处死了,想到他为秦国创造的功绩是那么大,而他自己的结局却是那样惨,不能不令人扼腕长叹啊!所幸的是商鞅虽死,新法并未停止,这一点,秦惠王的心里比谁都清楚,因为他看到秦国已在商鞅的变法下日益强大,如雨后春笋般地一跃而起了。 |
|
来自: 桑田沧海d8984d > 《夏商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