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谁都不是药神,但这是个药引

 木棍先生 2021-05-06

在世界杯火热的间隙,一部国产电影刷爆了朋友圈,口碑效应向更多尚未观影的人群蔓延,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了电影院。

豆瓣评分9.0,别说国产电影,这样的分数在豆瓣上快排进前20。比它分数更高的华语电影只有【霸王别姬】、【无间道】,以及【大话西游】。

我的保险同行们更是抓住了这来之不易的全民话题加以营销,甚至编出了剧中本没有的台词,也算是煞费苦心、苦口婆心。

这部文牧野导演,宁浩监制,徐峥主演的【我不是药神】就这样成为一部现象级电影,的确称得上国产电影的良心之作。

关于这部电影的观感,同行们的切入点不是本文探讨的重点,毕竟我这不是营销号,而且保险这东西有意识的自然会买,没意识的说多了也没用。

可说的东西还有很多,好的电影总是能引起人更多的思考。

1、题材

国产电影这些年的发展,票房一路高歌猛进,但整体口碑、质量,以及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却并没有跟着快速涌入大量资本的市场一起有显著成长。烂片依然很多,平庸者是多数,拿得出手的作品乏善可陈。

反观我们近邻日韩印度甚至泰国,都有质量上乘之作,有些在国内还刷爆过票房和口碑,电影整体水准在我们之上。

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在题材的选择上,日韩印度很多高口碑电影都是现实主义题材,而我们这类电影就少得可怜。近些年,能拿出来的也就陈可辛的【亲爱的】、忻钰坤的【暴裂无声】、冯小刚的【我不是潘金莲】

当然,审查制度一直是无法回避的命题,但全部归咎于此就只会被过审的国外同类型好电影啪啪打脸。别的不说,就说印度的【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小萝莉的猴神大叔】。

【我不是药神】绝对称得上是国产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一大突破。

终于不用穿越不用宫廷不用奇幻不用狗血不用青春不用爱情不用战狼,而是立足于当下社会现实,挖掘人性、伦理、道德、法律在不同情境下的意义与矛盾,把人面对一己私利和他人性命时的摇摆纠结内心煎熬,面对情与法难以相容时的无奈痛苦活生生的展现出来。

最为关键的是,它抓住的是老百姓深有感受的社会热点,房产、教育和医疗这新时代的三座大山之一。看病难治病贵,是悬在每个中国普通老百姓头上的锤,一旦砸下来谁都难堪重负。在一场流感就让一个北京中产家庭受尽折磨的今天,这样的电影所能引起的社会共鸣和观众共情,就已经有了足够的话题性和可看性。

加之,从代沟印度仿制药治疗白血病这一极具争议性的话题入手,其本身就具备了足够的戏剧张力和矛盾冲突。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为了活命,要么付出高昂的药费购买正版药,要么花更少的钱买药效一样的印度仿制药。前者合法但难以承受,后者违法但可以活命。

对于患者和代购仿制药者而言,他们面对的已不是情与法的两难,而是情与命。

这样的纠结无奈所产生的煎熬与冲击,除了角色本身身陷其中,也带给了观众。

这个题材的选取已让电影成功了一半。而主创们的坚持与努力,让这样的题材过审的智慧值得钦佩。

2、故事

在现实主义题材中,选定了老百姓有切身感受的痛点,到了故事的演绎实际上是商业电影类型片的套路。

从人物的选择和定位开始,到故事的起承转合,前后半部的分水岭,角色命运的走向,都是商业电影设计下的产物。

虽然,徐峥扮演的程勇在现实中有原型,但故事本身与真实事件早已完全不相干。原型陆勇本人就是患者,卖印度仿制药也没有电影里那么多的波折,他代沟药也没有盈利,唯一的戏剧性可能就是最后被警察抓获但却被检察院撤诉。

从类型电影剧作和导演技巧看,故事的推进也是合格的,它抓住了观众的心理,牵引着故事走向,在其中埋下伏笔和类型化元素去实现电影共情的目的。

在电影的前半部,能看到典型的喜剧片和侠盗片元素。对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在我们固有的印象中,应该是忍受病痛折磨的虚弱人群,电影里却该吃吃该喝喝还打架泡吧。台词和动作,乃至那场未进行的床戏都是喜剧模式下的笑点设计,避免了一开始就苦大仇深的氛围,反而在后半部的沉重中反衬了泪点。一开始卖药小分队的建立,各类成员的加入,就是典型的侠盗片元素。

在团队解散之后的电影后半部,画风向剧情片转变。死亡必然而来,煽情也必不可少,随之而来的是人物内心的变化和成长,以及最终命运的方向。虽然后半部赚得观众不少眼泪,但整体而言,过程也显得克制,不像有些电影大肆的自我感动。

3、人物

在人物选择和角色塑造上,电影也有独到的考虑。

徐峥扮演的程勇,作为仿制药代购者,必然是主角和核心。这个人物的塑造也从底层而边缘的普通中年男人着手。

一开始,他是十足的失败者,离婚,家暴黑历史,走私印度神油,中年油腻而一事无成。他决定代购印度仿制药格列宁的出发点,也是在付不起房租和父亲的医疗费走投无路的利欲熏心,售卖的价格也是奔着暴利而去,500卖5000。后来不再卖药,也是出于担心自己违法的代价。

其后他的改变可以说是在一次次生命逝去的冲击下完成的某种自我救赎,他既是被动的被其他人的命运影响和触动,也是主动的去消解自己行为带来的对他人负罪感的不安。

其他卖药小分队的成员,在角色设置上也几乎照顾到了这个社会中除了富人的各个阶层。有中产、年轻打工者、单身妈妈还是个舞女,以及年迈的牧师。

这个社会底层的群像,都在生活和病痛的无奈中挣扎求生,再用药贩子张传林的一句“世界上只有一种病,就是穷病”揭露着每个底层人的伤疤,再用老大妈警察面前哭诉“我不想死,我想活着”血淋淋直接冲击着观众的内心。

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催化剂,由此带来人物的转变。

程勇的小舅子警官难以承受公与私、情与法的煎熬选择退出案件,连张传林被抓后都没有直接供出程勇。

每个人物都如此真实鲜活,避免了非黑即白的脸谱刻画,在人性的灰色地带有着各自成长的弧光。

说到底,每个人的人生总要面临种种选择,当选择做出,很可能决定了自己命运的同时,也决定了他人的命运。

人痛苦的根源,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程勇最后的选择,连愤怒都没有了,只剩下痛苦。

好在,还有那些病友们的送行,在道德和情义上留下了无法用金钱衡量的东西。

演员们为电影奉献了精彩的表演,尤其是王传君,彻底把自己从【爱情公寓】里的假日本人的别扭口音中解救出来。

4、意义

现实主义题材一般都会带有一定的批判性,而这在我们的审查制度下异常敏感,稍有不慎就会成为禁片。在发展中的这个人口大国,光怪陆离的生活和充满荒诞魔幻的现实有的是现实主义题材可供电影创作者们挖掘,能在政治语境和审查制度下成为可公映的作品考验的也是主创们的智慧,只不过更多的人绕着走了,而去通过更简单容易的题材内容去博取资本回报。

从这个角度讲,【我不是药神】能够上映,并且有着直面现实社会问题的勇气,在一定程度上保留着对社会不公、制度不完善的批判,引发观众的思考和共鸣,已经是华语电影难得的一大进步。

有人甚至说,它是否可能成为改变中国的电影,就像其他国的某些电影一样。我们不知道,但至少为这种进步应为导演文牧野和他的这部长篇处女作致敬。

这部电影与印度有关,除了故事本身,也让人看到了国产电影与印度电影的某种水准上的靠近。

除了影片本身,引起我们思考的还有社会及经济秩序下的个体命运。

在老百姓朴素的观念中,同样疗效的药物,价格差异如此巨大,卖高价的就一定是奸商。影片中的瑞士公司正版药的医药代表,就要面对这样老百姓的围攻。

可现实是,制药厂商逐利的本性,首先要研发出有效有销路的产品,而这需要前期投入巨额的研发资金。比如发明出格列卫(影片中化名格列宁)的瑞士诺华公司,投入800亿研发,成功的药品不过21种,能大卖的也就格列卫等几种。

所以定价几万到底贵还是不贵,已经不能用朴素的观念去评判了。也许其成本只有几块钱,但那是第二颗药,第一颗价值几十亿。

而只有巨额利润的趋势,药厂才有动力再去研发新的药物,攻克疑难杂症。毕竟,这个世界上还是只有在经济规律下运转的公司有人力物力财力去做这样的工作,而绝非政府和科研院校。

为了维护难得的研发成果,每个新药品都会被申请专利权。在专利期内,只有拥有专利的药厂才能生产,这就形成了价格垄断。

药物被发明之后,其实分子式并没有多复杂,仿制药也就成为可能。专利到期后,仿制药也是合法的。只不过,仿制药无需研发和临床试验的成本,价格自然低廉很多。

印度在上世纪70年代之前,国内的药物也被拥有专利权的跨国药企垄断。但印度底层民众更多,国家又实行全民免费医疗,高昂的医疗成本是国家和民众都无法承受的。

因此,印度利用加入国际组织的政策过度期,颁布法律取消了药品专利权保护,于是仿制药在印度成为合法,甚至鼓励本土药企开发仿制药,并可出口海外。从此,印度制药业腾飞,也真正成为了“穷人的药房”。

即便如此,印度仿制的格列卫,并未通过我国的药监局审核,也就没有进入中国市场,成为非法的“假药”。其实,从功效上,它不算假药,但在法律上却不合法。

影片的最后,程勇也因此入狱。同时被改写命运的,还有那些无法获得仿制药维持生命的病人。

在经济秩序和社会制度面前,个人的无奈和无力感总是存在。秩序和制度可能是冷酷的,但在宏观层面又是有效的,个体无法抗争与打破。即便制度需要完善,秩序需要修正,但仍需要过程,过程中被牺牲掉的永远是千千万万的个体。

我们能做什么呢?除了自救,似乎别无他法。但在道德、法律、伦理、利益面前,自救之路也绝非宽阔的坦途。这或许也是电影留给人最大的深思之处吧。

5、保险

最后还是谈两句本职行业。

虽然影片在最后程勇提前出狱,格列宁已列入医保报销范畴而作为一个光明的结尾。但希望那些不太了解社保政策的人明白,即便如此,格列宁正版药的价格依然不菲,超过2万一盒,而社保虽然能够报销,并且是有比例报销,更关键的是报销有封顶线,比如北京就是30万,能买几盒谁都会算。

虽然同行们都拿这部电影说事,但我还是悲观的觉得指望一部电影全面激发国人的保险意识而排队主动来买保险是不可能的事。

买过的人会觉得庆幸,没买的人依然心存侥幸。后者们在花钱的顺序上,相对买保险,可能更愿意先换一部手机。他们就算看完电影痛苦流涕,擦干眼泪也很可能你让他买保险时说没用再等等。

而对于在买保险这件事上,还过分纠结于收益率、回本速度、通胀问题以及能不能理赔上的人,我心中不无恶意的送上两个字“XX”。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