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魏赵三家分晋,拉开了战国时代的序幕。在战国之初,无论如何也看不出秦国能够一统华夏,他们被魏国打得节节败退,丢了富裕丰饶的河西地区,只能在狭长的地区苦苦支撑,不得不向西征讨戎狄,向南攻打巴蜀。 完成这一壮举的,就是吴起和魏文侯。吴起无疑是文武全才,他创立魏武卒,令天下胆寒,更是抗击秦军的主力。他镇守河西郡,让秦国不能向东伸展半步。魏武侯更是雄才伟略的君王,他还任命李悝、翟璜为相,使用乐羊、吴起等将,一时间国力鼎盛,天下归心。 魏文侯之后的君主是魏武侯,他虽然没有父亲那么会治国用人,但却更擅长沙场征战,继续着魏国的辉煌。然而,就是他错用一人,断送了魏国的大好前途,让一统天下的机会白白溜走。这个人就是看似忠厚,实则虚伪透顶的国相公叔痤。 公叔痤绝对不是庸人,他有着不错的治国能力,但他首先考虑的还是自己的位置。因为吴起的功劳太大,对他是个威胁,所以公叔痤一心要排挤吴起。但是,他十分狡诈,从未流露出对吴起的不满,也没有在小事上与吴起不和。 魏文侯在世的时候,知人善用,无条件相信吴起,公叔痤没有半点机会。但是,魏武侯对吴起则很防范,甚至向公叔痤询问如何制衡吴起。公叔痤献计,让魏武侯将公主下嫁给吴起,这样就能拴住他的心。 此后,公叔痤马上将吴起请到自己家中。因为公叔痤本人娶的就是魏国公主,他故意让妻子当着吴起的面羞辱自己,摆出十分骄纵的样子。等到魏武侯向吴起提议结亲时,吴起满脑子都是公叔痤夫人的样子,堂堂香国居然也被折辱,自己不能如此窝囊,当然一口拒绝。 这样一来,魏武侯怀疑吴起并不忠于自己,忠于魏国,两人渐行渐远。君上见疑,这是为臣子的大忌,吴起心生害怕,连忙逃离魏国而跑到了楚国。 吴起到了楚国,又开始了另一个故事。魏国失去吴起,等于少了军事上的主心骨,实力明显下降,受益的只有公叔痤。无人可以威胁到他的地位,他也稳稳把持着魏国的权柄。然而,他还极其虚伪,在15年后的浍水之战中,他率领魏武卒取得大胜,却向魏惠王解释是吴起当年训练有功,应该大大赏赐吴起的后人。 这样的老滑头,是魏国的不倒翁,官场上的常青树。他早就发现了商鞅的奇才,并让他担任中庶子。这个官职只是管理国君庶子们的教育,既不重要也不显贵更没有权力。公叔痤深知商鞅精通刑名之学,对于治国有一番独到的见解,但就是不推荐商鞅。 直到即将去世的时候,公叔痤才郑重地向魏惠王推荐商鞅。因为之前没有铺垫,魏惠王满不在意,认为商鞅不过是无足轻重的小人物。公叔痤见到君主这样,又马上建议:“您不打算用他也行,那就要杀掉他,不能让他在别的国家受到重用,否则就危险了。” 等到魏惠王探病走后,公叔痤又赶紧叫来商鞅,并且对他说:“我刚才向大王举荐了你,但他无动于衷,没有用你的打算。所以我建议他杀掉你,永绝后患。我这么做是为了国家,现在我告诉你,让你逃走,这是为了朋友之私。” 这就是典型的虚伪,两头都不得罪,两头都要当好人。司马迁在《史记》中记录此处时,也不得不多加了一句评论:公叔痤知其贤,未及进。确实,如果真的是为国家,为朋友,就应当早早举荐商鞅,让他有施展才华和抱负的时间。仓促至此,还想落个举荐贤才的好名声,实在太过伪善了。 后来,公叔痤死后,魏惠王和商鞅都没有听他的。魏惠王根本没有将商鞅放在心上,可见当初公叔痤藏得多深。商鞅也没有逃走,可见胆识心智过人。后来是因为商鞅实在没有出头之日,便来到秦国,遇到了伯乐秦孝公,开始了一场君臣知遇的佳话,也拉开了轰轰烈烈的变法。 试想一下,如果魏国能留下吴起和商鞅两位绝顶的人才、天才,那魏国的实力将空前强大,再加上以前的好底子,说不定能比秦国更早富国强兵,成为统一的王朝。只可惜这一切,都被公叔痤所搅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