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识事 | 我在家里挖“文物”

 引水思源 2021-05-07

(原载《知识窗》202102期)

提到“博物馆文创”,大家第一个想到的肯定是故宫博物院。不过,2020年有家博物馆搞文创也很拼,连盲盒都安排上了。手里拿着各种工具,最终发掘了一件古文物,这是每个心怀考古梦的人都有过的梦想。现在,你可以通过考古盲盒实现梦想了,而且在家里就可以挖“文物”。





由河南博物院推出的考古盲盒,有个特别的名字——失传的宝物。乍一看,它像是个不起眼的“土坨坨”,设计者提取河南各个历史文化名城的土质,把“宝物”包了起来。当你把层层土堆慢慢铲开,扫去细细浮尘,就可以刨出一块未知的“宝物”,可能是青铜器、元宝、铜佛、铜鉴、银牌、银元,也可能是玉器、纪念牌、刀币、陶杂件。考古盲盒一经推出就火了,有网友发帖讲述了自己盲盒开箱的经历,用小铲子、小刷子捣鼓半天,最后铲出了两个“宝贝”,并表示“原来开盲盒也能感受考古的快乐。

当然,这些“宝物”并不是真正的古文物,开发者放进去的是真材实料的文物仿制品。考古盲盒共有六种尺寸:传说小、史诗小、传承小、传说大、史诗大、传承大,大号盲盒还赠送“考古神器”——洛阳铲。当然,级别不一样,挖出好东西的几率也不一样。更有意思的是,为了模拟考古的未知性,你还有可能会“挖空”,但不用担心,至少有精美的礼品可留作纪念。


除了河南博物院的考古盲盒,其他博物馆文创也很好玩。“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连珠对马纹锦、彩绘戴帷帽骑马贵妇泥俑等,这些新疆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相信很多人都是“听说过没见过”,那么当它们化身成鼠标垫、真丝丝巾、冰箱贴之后,立刻显得“平易近人”了很多,也让更多人有了必须一睹真容的欲望。除了让你感受吐鲁番的情趣与神秘外,在“秀恩爱”方面,新疆博物馆“请出”的则是千年之前的高昌王和高昌王后,从他们的笑容里,似乎就能看到这俩人的恩爱日常。

陕西历史博物馆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就连周边产品也精美到让你分不清是文创产品还是“宝贝”的程度。“风自大唐来,千花昼如锦”,一枚小小的书签,灵感来自唐代珍宝—­­—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镂空雕刻立体、通透,波如蝉翼。而唐代的葡萄花鸟纹银香囊,是一件来自盛唐的金银器,它的葡萄和锤揲工艺由西域而来,香囊内有陀螺仪的技术,被人称作大唐的“黑科技”。这件登上《国家宝藏》的文物也出现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制作工艺复杂,利用巧妙的重力原理,无论怎么转动都能保持平稳不会倾倒、香料也不会洒落。它的复刻版同样流光溢彩,还可以随身佩戴。


上海博物馆推出的啤酒罐,罐上的精美图案都有出处,比如战国早期的镶嵌画像纹壶、米芾行书《多景楼诗册》、南宋朱克柔的《缂丝莲塘乳鸭图》、清代乾隆景德镇青花缠枝莲纹双耳瓶等,因此有人评价说,这喝的是“底蕴”。而甘肃省博物馆推出的罐语千年热水袋,颜值相当高,是以有“彩陶王”之称的涡纹彩陶瓮和人头形器口彩陶瓶为原型创作的,不仅保留了彩陶的外形和纹理,更传承了古时彩陶瓶的盛水功能,冬天可当热水袋,夏天时放入冰箱又可巧变冰袋,真正实现了“让文物贴近生活”的意义。

作为全国首家开创文创生活美学的北京故宫博物馆,粉丝们对其纪念品的“大变脸”都感到十分惊喜:和纸胶带之所以如此火爆,不仅仅是胶带自身的美,还有众多年轻人带来富有灵感的二次创作;故宫娃娃里的猫系列摆件,猫奴们对故宫猫系列摆件几乎没有抵抗力;经典的“朕亦是想你”折扇和“朕不能看透”眼罩,看着萌萌的雍正帝,是不是也想来入一套。


俗话说:“一入宫门深似海,从此钱包是路人”,从故宫变得年轻并富有时尚感的那一刻起,就能看到了她未来的网红之路,并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上故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