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者札记——关于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期望与大家思想碰撞、心灵互动。每周一、三、五 晚上20点发布三篇原创文章。欢迎投稿,敬请阅读、分享、评论! 让-保罗·萨特(Jean Paul Sartre,1905—1980)是20世纪法国无神论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也是著名的文学家、戏剧家和社会活动家。 20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曾经掀起过一场波澜壮阔的“萨特热”。当时正在上大学的我,其实并没有弄懂萨特存在主义哲学,对“存在决定本质”似懂非懂,还质疑萨特所说的“人是绝对自由的”是不是太绝对了。 如今重温萨特,对其存在主义哲学有了深入的理解。萨特所说的“自由”,并不是我们常识理解的自由。萨特所说的“自由”是指在面临各种可能性时,人有选择的自由。 萨特反对一切形式的决定论,你成为什么样的人完全在于你的选择,是你自己让你成为现在的样子。 人的“存在”,是一个从过去推向未来的过程,你的选择和行动可以突破既定的自我,实现各种新的可能。永远别以固定的“本质”来限定自己,因为你是自由的,选择改变,或者选择维持现状,都是选择。所以从这一层面来说,“存在先于本质”,人是绝对自由的。 萨特将“存在”区分为“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自在的存在”即客观的外部世界,山川河流、动物植物乃至自然现象都不以意识为转移,客观世界就是“自在的存在”。而“自为的存在”是指人的主观意识,人的存在具有能动色彩,人可以改变自己。 “自在的存在”是“本质先于存在”的体现,比如苹果树上结出的一定是苹果,因为在苹果还未长出之前就已经被注定。对苹果而言,它的本质在先,或者说它的本质已经被苹果树决定。 而人的存在是“自为的存在”模式,是“存在先于本质”的体现。人的本质不是既定的。一个人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这个人自己的主观选择。你是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还是成为一个盗窃犯,这些都是你自己选择的结果。 因为自由选择,每个人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人怎样谋划和设计自己,自己就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人的本质在于人的自我塑造,人可以把自己推向未来无限的可能性之中,这就是“存在先于本质”的内涵。 “存在先于本质”强调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面对这个荒诞的世界,人可以积极主动地改变自身的困境,去做自己的主人。 生命之旅一旦开启,便难以停止,我们时时事事都在做选择,选择去哪个城市生活,选择一份怎样的职业,选择一个什么样的对象,选择天天吃什么穿什么…… 选择的同时,随之而来的便是责任的担当。人要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承担行为的后果。你选择成为一名教师,就要对你学生负责;你选择了结婚生子,就要为你的家庭负责;你选择闯红灯,就要为闯红灯带来的后果负责。所以自由带给人的是责任。每个选择看似轻盈,实则是沉重的。 萨特的存在主义是彻底的无神论,他坚决反对外在的上帝对人的决定性。萨特相信,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人都有选择权。 萨特否认一个人行事时的任何客观理由,客观条件固然存在,但是否接受客观条件的影响,则是由人自己说了算。很多人认为自己犯了什么错,是受了外在客观条件的影响,但归根到底,至少他们任由这些客观因素发挥作用,而不想办法主动改变或制止,这完全是推卸责任的表现。 纵观萨特的思想,他的文学和哲学理论都强调“实践性”。在揭示世界的荒诞的同时,给人指明了一条实践的道路:人要行动起来,积极地谋划自身并做出选择,从而改变自身的生存困境。 萨特是其哲学的亲身实践者,他年轻时就给自己立下了目标——“我要同时成为斯宾诺莎和司汤达。”他选择做一流的哲学家和一流的文学家,他的选择和行动使他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1964年萨特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他拒绝领奖,理由是:“我拒绝荣誉称号,因为这会使人受到约束,而我一心只想做个自由人……” 萨特哲学的核心是“自由”。人是绝对自由的,人因为做出选择才成为自己,人可以采取行动改变自身,并塑造出自己的本质。 萨特的自由观明显带有个人主义倾向,但它绝对是一种积极、乐观的行动学说——唯有选择并采取行动才能改变现状,这样的理论是鼓舞人心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