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把苏式古建“搬进”家门

 苏迷 2021-05-08
《姑苏晚报》2021年05月07日 A03版

  本报记者 李渊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这是自古以来苏州园林享有的美誉,苏州园林以其精、巧、秀闻名,小园子也藏有大乾坤。而住在新天地家园北区的洪泉根,凭借其手艺和匠心,干脆把苏式园林古建“再浓缩”——他用木厂的余料把苏州园林“搬进”了房间里。

  不用一根钉子

  全卯榫架起“五峰园”

  洪泉根今年71岁,住在姑苏区苏锦街道新天地家园北区,这里的邻居都知道,老洪的家中“藏着”一座“五峰园”。

  昨日,记者带着好奇前往“探园”。洪泉根领着记者进门,在他的卧室床头,放着他亲手打造的“宝贝”。洪泉根告诉记者,这座红木建筑模型是他花一年多时间打造的,还特意做了玻璃罩用来保护它。每次有人参观,他都会卸下罩子,向宾客一一介绍,“你看这些门窗,都是活动的,能够开关。”洪泉根边介绍边向记者演示,每扇门窗不仅能够开合,而且使用的都是古建工艺,“不用铰链,全部是传统'户枢’结构。”

  记者看到,活动门窗共有32扇,每扇不及巴掌大小,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每一个真实场景中的花窗、窗心、边条,甚至窗槽都一一还原;透过门窗,记者看到这个长度不到半米的古建筑分三间,每一间房间,下至地板,上至椽柱都是洪泉根亲手打造的,他说:“24根柱子、32扇门窗以及屋顶、屋檐、地板,这些结构全都没有用到一根钉子,均为卯榫结构。”

  除了“结构还原”,洪泉根对每个细节都做到了精准还原,“屋顶的飞檐、瓦当、屋脊都是用红木雕刻而成。”洪泉根补充说,“甚至你看不见的地基的础石,我也是查了古建资料,把它做进去了。”

  仅凭照片“画”图纸

  在车库打造古建园林

  “我从小就对园林建筑着迷。”说起打造这个微缩版“五峰园”,洪泉根说,“我一开始因为喜欢,就老往园林里走;后来手机能拍照了,我就不停地拍照;再后来,索性自己造一座'五峰园’!”

  洪泉根早年在造纸厂上班,按照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顶多算半个木工”,但是这“半个木工”硬生生地自学了中国古建筑构成,利用锯、断、刨、磨、钻、劈、雕、凿这些基础工艺,还原了五峰园的主体建筑。“做木匠,关键是要用心,用心钻研卯榫结构,钻研架构方法。”洪泉根说,“每一道步骤,都用心去做,还怕造不好?”

  说起这份“用心”,洪泉根拿出手机,打开相册:“数百张照片,从不同角度展示着五峰园的建筑特点。哪里挑檐,哪里雕纹,有几扇窗户,我全部都有记录。”洪泉根说,自从有了智能手机,他每看见一处古建筑都要拍照,散步晨练要拍,陪着孙子游园也要拍,有了这些积累,没学过建筑的“半个木工”画出了草图。

  展示完照片,洪泉根又领着记者走到他的工作间——公寓楼底层的自行车车库,这里整齐地摆放着各种工具,甚至墙壁上都挂着各种型号的锯子。他铺开工作台,一边演示一边还介绍这些木料,“这些木料可都是好的红木料子,但是你别以为它们有多金贵,它们都是余料。”

  从2019年开始,洪泉根便在这个车库里忙活,这一忙就是一年多,“除了接送孙子,他就是在这里'捣鼓’,一开始我还不相信,后来看看倒是有模有样了。”洪泉根的爱人告诉记者,洪泉根对于打造这个属于自己的“五峰园”非常执着,很多时候都是推倒重来,“一个部件没做好,就要全部重新做,有些哪怕是藏在屋子里面的结构,比如你不开窗户根本看不见的零部件,都要精磨细刻。”

  手头闲不住

  邻居小修小补全搞定

  这座“五峰园”如今已经全部完工,然而洪泉根却一直没闲过,他的“车库小匠坊”不时传出刨木的声音。

  “手头闲不住嘛,帮着邻居做点小木件。”昨日,在车库里,洪泉根正打造着小马扎,“这天气多舒服,大家都喜欢在小区吹个风、聊个天,不用刻意上楼去端凳子了,就这个小马扎,随手就能提着。”洪泉根量好尺寸,用墨线在木料上弹出一个记号,然后用锯子把木料断开,再用刨子将木料刨平整、钻子打出孔眼,每一个步骤都是扎扎实实,“量尺寸不能有一点点差池,有些小误差看似能够利用木料的伸缩性硬撑,但是经历一个寒暑你就知道了。”洪泉根拿出一个做好的凳子,指着一处卯榫合处解释,“潮湿干燥变化,一旦初尺寸不合,以后就特别容易坏。”

  正是因为洪泉根的巧手匠心,邻居们总会来找他帮忙,做一些修补工作。住在洪泉根隔壁楼的王阿姨告诉记者,洪泉根不仅手巧,还很热心,“无论哪家要求帮忙,从来没听过他拒绝的。”也正是这样,洪泉根的小车库一直忙忙碌碌,“他一早送孙子,回来就开始在车库忙,可以说,你把事情交给他,就是找对了人。”王阿姨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