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曾经说过:6岁之前,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决定了孩子人生的起点。 01、孩子身上的这四个“臭毛病”,父母不能惯着 不同的成长环境,或多或少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塑造。因此,家长也需要掌握6岁之前的黄金期,改掉孩子身上这4个臭毛病。若是一味纵容,势必会影响到孩子未来的发展。 1、喜欢炫耀,攀比心太强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适度的炫耀可以达到激励的作用。比如说炫耀获得的成绩和技能。但如果只是习惯性地利用炫耀这个手段来打击他人的自信心。那么这样的孩子家长就得注意了。 比如说有些孩子喜欢用自己的吃穿用度或者说父母的社会地位来作为炫耀的资本,试图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赢得他人的青睐。但只会更容易招致他人的反感。这并不是依靠自身努力得到的成果,只是家长带给孩子的后天优势而已,并不值得到处炫耀。 2、喜欢占小便宜 有些家长可能是受到从小生活环境的影响,从而养成了占便宜的坏习惯。孩子们在长期耳濡目染之下可能也会觉得占小便宜这件事情是有利可图的。但这样的做法容易引起他人的不满,甚至是疏远。 比如说去同学家里玩,孩子看见同学家有新奇的玩具,可能就会在离开时向同学索取,如果同学不同意的话,可能还会发脾气。虽说这样可以让孩子获得短暂的满足,但这并不利于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毕竟没有人会愿意和一个喜欢占小便宜的“定时炸弹”交朋友。 3、脾气暴躁,甚至会动手打人 现在很多家庭选择养育一个孩子,而这个孩子往往被倾注了外界过度的关心与溺爱。长辈疼爱孩子的心理可以理解但并不认同。为了让孩子高兴,有些长辈会立刻满足孩子的需求,哪怕这些需求并不合理。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形成“我想要的,就一定要得到”的错误认知。 当没有被满足,或者是遇到烦心事时,他便容易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有些时候甚至还会受暴躁情绪的驱使出现打骂父母或者是长辈的行为。 4、不愿与他人分享,自私自利 虽然我们知道在两三岁时,孩子会萌发较为明显的物权意识,将自己的东西和他人的所有物分得很清楚。但在孩子长到六岁左右,该上幼儿园的时候,家长就应该引导孩子明白互相分享的重要性。 幼儿园对于孩子来讲是第一个比较正式的社交场合,若是孩子性格蛮横,也不愿意和他人分享,那么只会让别的同学渐渐远离孩子。 长此以往,社交能力不仅得不到锻炼,反而还会因为自身的性格缺陷遭到他人的排挤。试想一下,若是都没有同龄人愿意跟孩子交朋友,孩子的心里会好受吗?他还会愿意按时来幼儿园吗? 02、纠正技巧大公开 相信家长并不希望类似的场景发生在自家孩子身上,因此作为家长的我们也需要努力纠正孩子身上的这些缺陷,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技巧一、严格规范孩子的日常行为 著名作家张海涛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对孩子来说,家长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榜样,一个他们看得见、摸得着的英雄。 由此可见,家长的一言一行对于孩子产生的深远影响。如果父母能够树立威信,并且为孩子制定严格的行为规范准则,同时发挥积极的带头作用,那么总有一天,孩子身上的这些缺陷会慢慢地消失。 技巧二、定期传递正能量 若是家长在平时给孩子多看一些正能量的书籍或者是视频,这也能让他们处于和谐良好的氛围之中。 比如名人传记,能带给孩子向上的力量感。要知道,模仿是孩子的本能。若是喜欢某个书籍中的主人公,他也会主动向心目中的偶像靠拢。 技巧三、引导孩子多交一些举止得体的朋友 俗话说得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若是身边的朋友都是一些举止得当,并且能够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同伴,孩子也会渐渐向他们看齐,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改掉自己身上的一些缺陷。 平时家长可以观察下,孩子喜欢跟什么样的小朋友玩,有自己觉得不错的对象,也可以制造“巧合”,让孩子们成为好朋友,引导其行为。 枕边育儿寄语: 学者李岚清曾说:为了孩子,我的举动必须非常温和而慎重。每个孩子出生时都是一张白纸,未来的走向会如何,家长的影响占到较大的比重。因此若是想要在孩子长大之后更有出息,各位家长也需要及时引导与纠正孩子身上的坏毛病,切不可掉以轻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