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素说论语:八佾篇(20)

 素說 2021-05-09

原文

八佾第三

3.20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试孔老师说:“《诗经》可以教人在人群中如何相处,可以让人抒发自己的情感。可以用来奉事父母,也可以用来奉事君主。对父母我们要尽其孝,对君主我们要尽其忠,这些都是礼所要求的核心内容,是作为子弟和臣子的本分之职责。'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这是《关雎》诗中的句子,语言所表达的情感是含蓄的,在欲求与求之不得之间,让人感到有节制而无放肆,感受到情感之思的纯正无邪,给人以快乐但没有过度放荡,悲伤但没有愁闷抑郁,给人的感觉是那么的恰到好处。”

释字

《说文》:淫:侵淫随理也。从水㸒声。一曰久雨为淫。

《释名》:淫:浸也,浸淫旁入之言也。

汉字"淫",从水㸒声,㸒,近求也,从爪壬,指其爪有所取,侥幸也。故淫有近求、浸淫,以渐而入之意。慢慢侵淫而渐入,引申为过度、过分而导致的伤害之义。有学者认为久雨为淫是本义,《说文》将本义和引申义搞颠倒了。

伤(慯)

《说文》:慯:忧也。从心,殤省声。

《康熙字典》:《说文》忧也。从心,殇省声。《类篇》痛也。《集韵》亦作𤵼。通作傷。

汉字“伤(慯)”,从心,思也。思与忧义相近。由于受到某种侵害,因过度而使内心产生厌烦、悲痛、忧愁的情感。

素说

前二章老师教导说,作为臣子需要“事君尽礼”、“事君以忠”,对君主需要“使臣以礼”。告诉人们礼仪制度是用来调和君臣、父子、上下间关系的,要求人们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从而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秩序。可是在老师的严格的教导之下,弟子们常常由于对老师的教导的理解和把握不是很到位,在日常践行中常常会有所过之,给人一种巧言令色、谄媚的感觉。针对这些情况,老师教导弟子们说:“《诗经》可以教人在人群中如何相处,可以让人抒发自己的情感。可以用来奉事父母,也可以用来奉事君主。对父母我们要尽其孝,对君主我们要尽其忠,这些都是礼所要求的核心内容,是作为子弟和臣子的本分之职责。'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这是《关雎》诗中的句子,语言所表达的情感是含蓄的,在欲求与求之不得之间,让人感到有节制而无放肆,感受到情感之思的纯正无邪,给人以快乐但没有过度放荡,悲伤但没有愁闷抑郁,给人的感觉是那么的恰到好处。”本章老师通过赞叹《关雎》诗乐的中正,快乐和悲哀均不失中庸和谐,来教导弟子把握礼的核心,从而使与情感、欲望、礼节能自然与内心之仁德交融,让内心的忠孝和外在的礼节能相互渗透调和,合为一体,让弟子们体悟践行礼乐的那种无不及和无不过的尺度,以指点人心性情之正,从而实践其倡导的中庸之道。本章的语境是在前面言说了在礼乐上人人须尽其本分的前提之后进行的教导,当是老师在强调在礼崩乐坏的时代,作为臣子当在心中守仁德之底线,守自己的本分,但是千万不可被“礼乐”束缚,伤害自身,让过度的礼乐成为对己有害的淫乐,这里也可以看出圣人之悲悯之心。

本章需要注意对“乐而不淫”的解读。本章中“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表达的是孔子的“中庸”之精神,“而不”句式表述的是孔子的中庸思想,“而不”所强调的正是适度、适宜、恰当的"中庸"之道。“乐而不淫”中的“淫”是过分、过度而导致的伤害之义,与汉代之后的所指情色的“淫荡”无关。本章重点是理解"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适度","适度"就是“中庸”。反映的是我们文化所特有的诗性思维特征,由于诗性思维的扩散特点,常常使人无法把握,因此理解文本时需要回到特有的语境之中,进行情境式的辨析,以把握住言说之意。

查阅《素说<论语>》请在公众号中  回复”论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