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素说《论语》:颜渊篇(十一)

 素說 2021-05-09

01  

   原  文     

颜渊第十二

12.11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02

   释  解      

齐景公向孔子求教为政的良策。孔子告诉他:“为政须要从'克己复礼为仁’这个根本上做起。为君者要尽君的本分,克己复礼,崇道践仁;为臣者要尽臣的职责,诚信忠义,崇德践礼。为父者要尽父的本分,慈爱善教,崇仁践义;为子者要尽子的职守,出悌入孝,恭信有义。只有立起'人人守其位、尽其职’的人伦和谐秩序,政事才会顺畅无碍而清明啊。”齐景公听了,称赞说:“讲得好呀,如果君不践行君道,臣不践行臣道,父不践行父道,子不践行子道,就会纲常无序,人伦秩序混乱,天下必然会乱。这时,即便有粮食,我还能安心地吃上吗?”

03

   释  字      

《说文》:食:一米也。从皀亼声。或说亼皀也。凡食之属皆从食。乘力切。

《集韵》:食:粮也。

汉字“食”从亼从皀(簋)。《正中形音义综合大字典》说:“林义光氏以为:'从亼(倒口)在皀上,皀,薦熟物器也,象食之形。’……亼音集为古集字,皀音香,谓谷之馨香;集众米而熟之以生馨香之气,此生香气之熟米即为饭食,其本义作'六谷之饭曰食’解。”戴家祥在《金文大字典》中认为:“亼象器盖,下为簋之初文。……是食古代往往用簋,故以加盖之簋,作为食饭之食。”本义是饭食、粮食,又指享祀,祭献。引申为吃饭、吃,又引申指享受、接受、采纳。

04

   素  说      

前一章通过子张的崇德辨惑之问,让人们把握“主忠信”就是“克己”之知,“徙义”就是“复礼”之行,“克己复礼为仁”是知而后行。知行不怠始能“崇德”,崇德使自己的心灵始终保持着清明自在,心灵的清明亮堂自会使知情徙义而“无惑”。本章承接前章的崇德辨惑徙义的教导,通过齐景公问政,让人们把握为政的崇德实践的基础就在君臣、父子人伦秩序的各得其所之上,就在崇德徙义的守伦履职尽责之本上。

齐景公向孔子求教为政的良策。孔子告诉他:“为政须要从'克己复礼为仁’这个根本上做起。为君者要尽君的本分,克己复礼,崇道践仁;为臣者要尽臣的职责,诚信忠义,崇德践礼。为父者要尽父的本分,慈爱善教,崇仁践义;为子者要尽子的职守,出悌入孝,恭信有义。只有立起'人人守其位、尽其职’的人伦和谐秩序,政事才会顺畅无碍而清明啊。”齐景公听了,称赞说:“讲得好呀,如果君不践行君道,臣不践行臣道,父不践行父道,子不践行子道,就会纲常无序,人伦秩序混乱,天下必然会乱。这时,即便有粮食,我还能安心地吃上吗?”

本章需要注意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孔子为社会开出对治“礼崩乐坏”的药方,期盼恢复君敬、臣忠、父慈、子孝人伦秩序,期盼能够在“克己复礼”中重建“仁政”体系,以回归往昔国泰民安的社会秩序。从这样的同一字反复重叠的句子中,可以感受到孔子已经有原初的、朴素的“理先物后”形上的倾向了。《朱子语类》中云:“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未有父子,已先有父子之理。” 即:孔子已经体悟到了,名不是根源于实际生活之中,而是早就存在在人的内心之中了。注意,本章孔子本义并不是单向的绝对服从,而是双向的,在礼乐道义约束下的人伦秩序的建立。后世汉代的“三纲五常”已经偏离了孔子言说的语境和含义,是后世人们的曲解。丁纪在《论语读诠》中说:“齐景公当即误读此八字,其谓'吾得而食’,与鲁哀公'吾犹不足’者无异,则其先不能'毋我’,闻夫子所论道,遂以为其'利我’而喜,此其不但'不能用’(朱子语)夫子之言,更不能知而善之,即,其为'不绎’固矣,亦更为不'说(悦)’此道者也,虽知'臣臣、子子’则'吾’可得食,又绝不知'君君、父父’以使'百姓足’而其臣其子尽得食也。故,此章,既示一'人道’大经、'政道’大本,又保留一误读之'范本’。可见仁政之说一出,即遭种种改窜如此类者,后之数千百年,世人之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多如齐景公。”


查阅《素说<论语>》请在公众号中  回复”论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