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厅西路的由来与上海地方审判厅

 陆伟民律和史 2021-05-09
    有段时间经常开车经过斜土路厅西路路口,有时会想,为什么叫厅西路?路的东面应该有个叫什么厅的衙门吧,前几天步行经过厅西路,看到路的两边都是进入拆迁阶段的旧房,但在不足200米长的厅西路的中间却有一家上海著名的民办中学——立达中学,问了几个当地人都不知道路名的由来,于是我又走到厅西路东面的南车站路,那里有一排二层的办公建筑,但没有文字说明,小时候也经常经过,厅西路路名应该来源于这些建筑。

斜土路厅西踏的路牌

左边是待拆的旧房,右边为立达中学

     回家以后先查厅西路,但无所不知的百度却没有路名由来的说明,然后再查南车站路,终于得知在1917年至1927年之间南车站路上的这些办公建筑是上海地方审判厅及检察厅的所在地,庆幸的是在这次拆迁过程中这些办法建筑将予以保留,我在《黄浦区文物保护点》名单中看到“上海市地方审判厅旧址”,但在现场没有看到挂牌,不知何故?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廷根据五大臣出洋考察建议,发起宪政改革,仿照西方国家君主立宪“三权分立”原则,建立独立的司法系统,改大理寺为大理院,专掌审判,为全国最高审判机关,实行“四级三审”制(注:西方国家普遍都是三审制)。当时上海是江苏省松江府上海县,按照清廷的规制应该设立初级审判厅,但当时上海已是中国重要的商埠,人口众多,又是上海道台衙门的所在地,上海道台作为江苏省的派出机构,权限更在松江府之上,为此直接设置地方审判厅,上诉法院为江苏省高等审判厅。

     次年上海地方审判厅设置在上海县衙内,1910年底又设立检察厅,1911年10月辛亥革命以后,上海光复成立沪军都督府,随着工作量的增大,审判厅和检察厅因地方狭小,严重影响公务的开展。不久,上海当时最大的慈善团体“同仁辅元堂”,提议把今天南车站路附近的20亩土地,捐给地方审判厅作为兴建办公场所之地。1916年动工,次年落成,并附设监狱。地方厅正门(南门)前的马路取名为“地方厅路”,地方厅西边的一条路叫“地方厅西路”,后来嫌路名太长,于是改为“厅西路”。该处从1927年起改称上海地方法院,看守所改称上海地方法院看守所。

这是1947年的地图,除了名称改为上海地方法院外,地方厅路也改为沪闵南拓路

    1949年5月被上海市军管会接管,称为上海市第一看守所,又名南市看守所。记得小时候也就是1970年前后看到的牌子是南市看守所,据一位在里面待过的当事人介绍,他们是称“一看”的,里面的设施、伙食在1980年代的上海也算好的,一间牢房近20平米关押10多个,木质地板打铺,荤菜也经常看到。

放大图片可以看出所有窗户都是铁窗,原来牢房有三幢,现只保留一幢

现为公安机关办公楼,从位置和结构来看估计原来是法庭

    后来上海市第一看守所搬到浦东新区沪南公路,这里成为上海市公安局城市轨道和公交总队的分部。

后记:随着社会发展,政府和民间对于文物和优秀建筑的保护越来越重视,这是文明的体现,单单司法系统的文物保护点就有好许多个,福州路上的公共租界巡捕房就不要说了,四九年以来一直是上海市公安局的办公楼,近些年来列入的有建国中路上的民国地方警察署旧址和法租界警务处旧址、法租界会审公廨,浙江北路上的公共租界会审公廨,厦门路上的上海第一个西式监狱,噢,对了,还有名声在外的提篮桥监狱,当年是整个亚洲最豪华、设施最完备的监狱,十几年前参观过,有间牢房印象深刻,全部是用橡胶做的,没听说过其它监狱有类似设备,好了,不多说了,有空闲再继续胡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