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学广大已极,足以占有一个人

 曾瑞 2021-05-10

    

文丨曾 瑞

1

文学广大已极,足以占有一个人

2

好的文学作品,深入阅读,应该使人的官能处于宁静当中。

3

当民众还敢愤怒时,其实是希望的象征。

4

独裁统治的感情基础,是仇恨和恐惧。

5

侠客的旧梦恍如隔世飘扬在天上,历经江湖磨难的儿女低落在尘埃里。

6

相比《红楼梦》,《金瓶梅》更市井气,更烟火味。《红楼梦》书写仕宦大家,处处有一份贵族的优雅。《金瓶梅》书写市井小民,充斥着平庸之恶。

7

社会的种种乱象,只是制度扭曲人性后的释放,如果没有这种释放,这个社会永远变不好,问题的关键是,制度改不改,不然,魔咒无解,只能怪圈循环。

8

多元必定粗鄙,纯正只能一统,但水至清则无鱼,很多人总想保持清流,结果搞成一团死水。

9

活着,有时是那么孤独,心里有话,不知该对谁说,说出又能如何,在这天地间,独对山河无语,怅望苍穹欲泪,有谁,不是孤独的来,孤独的去,偶尔相遇,匆匆别离,道一声安好,勿挂念,一转身,山长水远,每常静夜独坐,倒酒一杯,谁作陪,心中块垒,无人醉,窗外风竹影动,万籁俱静。

10

每个人生而自由,但并不平等。一个公平的社会,必须让每个人平等的发展个体能力,以期改变不平等的社会处境。

11

春天,有的花正在凋零,有的人正在绽放。

12

每一次重逢都如初见,每一次离别都只为再聚。多少个午夜梦回,我热泪盈眶,只因为想起了你。

13

相聚的欢愉总是短暂,离别后的孤独才是永恒。

14

说什么江湖情义,正道沧桑,如何遍地贼子猖狂。还有那缘起缘灭,儿女情长,也不过转眼就忘。可笑那,昨宵红灯帐底共缱绻,今日云散分飞各奔忙。都只是,虚情假意,逢场作戏,甚荒唐。可怜红尘里,到头来,谁能逃脱这名利生死场。

15

这人间,为何有你,有我,于千万人中,你漠然不顾,唯独与我相识相知,还相恋相思,简直没道理。

16

近日,码字之余,又把川端的《雪国》《千只鹤》《古都》,重看了一遍,日本文学的简洁、静美、幽玄、物哀、禅意等,深深触动着我,如今再看西方的小说,比如马尔克斯,福克纳,虽也喜欢,终是隔了一层,日本文学让我更感亲切,反观国内,沈从文应该是最接近川端的写作者,《边城》的创作时间,几乎跟《雪国》同时,而艺术境界显然不及,《边城》太过理想化,没有触及到深层的人性和人类的普遍生存困境,《雪国》则做到了,相比而言,沈从文只是个讲故事的,而川端是在写小说,国内写作者,多数将讲故事等同于写小说,窃以为是一大问题,还有一大问题是,他们几乎普遍至于乡村叙事,尽管他们早已不是农民,写去写来,还是摆脱不了小时候接触的那几个村里人,而且,他们写的农村显然跟中国真实的农村对不上,要么理想化,要么妖魔化,我觉得,如何处理城市,处理中产,处理市民,处理徘徊在城市与乡村之间者,也就是处理更深层的精神问题,这是目前文学应该做的。

17

近期在看巫宁坤先生的《孤琴》和《一滴泪》,先生写的真好,文笔干净,行文冷静,对那段历史,通过读书,我早有了解,但看先生的书,尤其是《一滴泪》,我还是惊讶,又愤怒,其实,我已经不想看那一阶段的任何东西了,除了阳谋、无耻的笑声、互害、无辜受难等,没有别的,这个民族的魔咒还没有解除,怪圈循环又到了风口浪尖,不可理解,不可思议,只感到深深的无奈与沮丧……

18

现在有两种互撕的声音,平素关注时政的,会被不关注的批为心理阴暗,传播负能量,一旦出什么事,不关注时政的会被骂成岁月静好婊。不关注的人,他们可能没有醒来,可能考虑到利害关系,不愿关注,甚至可能想保持好心情,而自动屏蔽。而关注的人,不管怎么说,是醒来的人,就我而言,这一批人,是同道,我对他们的期望也就高,每当看见因自己一直在关注某些所谓大事,而简单粗暴的将金湖的家长、成都的家长骂成岁月静好婊,我觉得这种幸灾乐祸的心理,不是一个所谓觉醒者,面对人间不幸,可以有的态度。这种阿Q式的思想如果不去除,中国知识界,无论民间还是学院,也必然会散发出一种平庸之恶,我觉得,尤其是知识人,一定不要用审判的眼光去看待世界与世人,那是上帝的视角。归根到底,我们所做的一切,所愿望的一切,不就是求个现世安慰,能岁月静好吗?

19

看脂评本《红楼梦》,从批语可知,整部书肯定是写完了的,80回后的文字,不知何故散佚了,若能重见天日,真乃大幸。坊间传出的癸酉本,说是后回真本,煞有介事,其行文粗糙不说,人设基本崩塌,全在写阶级斗争一套,明显是后人假托。高鹗的续书,大团圆结局不说,也将一些人物命运生生改变了。其实,第五回,已经交代了整部红楼的大纲。鬼本不可信,期待真本重见天日,那一定是中国文学史上的轰动事。

20

近日读木心讲文学,真真感到灵魂的大欢喜,大透彻,一字胜万言。他的精神里,有老庄的飘逸,魏晋的风骨,尼采的生命意志,俯瞰古今中外上下几千年,真如雄鹰翱翔。他说,好的艺术家就要飞,飞到死。畅快。

21

近期才看完《大象席地而坐》,真正的好片,天才之作,迟来的荣誉,胡导可以含笑九泉了,嘲笑也可以,安息。他能在29岁拍出这样的作品,未来不可限量,却因为生存问题,被制片方剥夺署名权等问题,而自杀,痛惜啊,中国失去了一个很有潜力的导演,他一出场,就比刚刚出道的王小帅、贾樟柯、娄烨,甚至张艺谋、陈凯歌、姜文等,都要高,《大象席地而坐》,可说是大陆版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全面而深刻的反应了当下中国的现实困境。

22

09年,大二,在温州第一次进入教堂,当时感受终生难忘,然后开始读圣经,其中内容,深深打动我,迄今,我还未受洗,非抵触,确实暂时不需要,文学便是我的信仰,但内心,一直存有敬畏,步入而立之年,对文学,对人世,认知不同以往,个人超拔,仍需理性之光照耀,而这个民族要走出新的路,或恐唯有基督能引导,写作者,不能止于书写人间邪恶,更应反思邪恶由来,挣脱文明魔咒,为这人间带来一道光,因此,我们都需要上帝的救恩,先赎自己的罪,才能从神的手里,借来那道光,照亮这个民族走新的路,不然,可能永远陷在魔咒里出不来。

23

一口气读完龙应台的这本书,真诚,细腻,有趣,走心,充满爱与温情,小题材也不乏深刻,大陆太缺这样的作品了。大陆文学,陷在宫斗、厚黑、仇恨、屌丝、炫富、说教、美化苦难等元素里面出不来,少有人间的正常感情,很可怕,看了让人沮丧。写作者的内心,必须有爱,而非仇恨。凡写作,如果不能从爱出发,也是可耻的。

24

相比文学理论方面的视野与格局,木心先生的文学创作确实显得小了点,但他作品中传递出的能量依然是强大的,保持着与民国一代未曾割裂的文脉。

25

木心说的,看似简单,其实只有精神世界足够强大的人才能做到,一般人做不到。很多人读木心,喜欢他的文字有民国味儿,做人有民国范儿,这只是表面。木心的理论,看似散漫,好像是脱口而出,实则庞大,一般人很难消化。遗憾的是,他还是理论大于创作,尤其是在文学创作方面。

26

不管怎么说,王小波在生前受到严重冷遇,是一大遗憾。有些写作者自己获得了名利,却劝别人不要沾染功名,甚至还表现得对市场嗤之以鼻,也不太厚道。毕竟谁都没有活在真空里。但这一切,对王小波而言,都是寂寞身后事了。

27

近期重看了王小帅的三部电影,《青红》《十七岁的单车》《我11》,都特别好。王小帅的电影安静内敛,情节平淡,着眼于小人物的悲欢,深刻的诠释出了个体在时代强流中的命运。故事里的每个人都在为着心中小小的想法隐忍地活着,想实现自己的想法(不能说是梦想,梦想对这个民族的大多数人来说太过奢侈),最后无不破灭。他们都在现实的牢笼里,出不来。这种平淡的真实,令人窒息而绝望。

28

毛姆的小说都说好,我尝试了三四次也没看进去,总是在闲扯,议论,感慨,久久不入戏,看到第三章,以为题外话终于结束了,哪知写着写着又开始了,这样写,真是情节叙事的无能,我眼里的好小说,比如马尔克斯的,人物都是带戏出场,而且第一句话必须一锤定音,毛姆至少没做到这一点。

29

麦卡锡的《血色子午线》,可能已经是第八遍读了,这本小说冷静的叙事,美国西部的蛮荒大漠,人物的冷酷无情,着实迷住了我。麦卡锡的叙事,完全以客观情节推动,丝毫不涉及心理描写,也令我深深折服。

30

终于借到了金人翻译的《静静的顿河》,可惜没借到第一部,俄罗斯文学的深沉与开阔,读得让我忘记了自己正在写的小说,据说肖洛霍夫动笔写这部巨著时才二十三岁,历时十四年终于全部完成,这真让我惊讶又沮丧。

31

文学作品不会提供任何标准答案,但却是一条安全通道,不管什么时候,你都可以通过这条通道,走到不一样的地方。

© Copyright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