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790期A || 梁书印:鲁桥是故乡/轩诚清读

 ljian21 2021-05-10

美丽诗文 | 精品连播 美丽杂谈 艺术空间 | 经典时刻

轩诚浅语

去年有一部很火的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剧中故事的发生地是泾阳县,我更觉得它应该是我的老家,三原县鲁桥镇,剧中周莹的家就在鲁桥孟店村。鲁桥镇原名“桥头镇”,因镇内有一石桥,为元代黄冠道人鲁班所修,故取名“鲁桥”。鲁桥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鲁桥镇始建精于秦汉,形成于魏晋,至明末清初,呈现繁荣,商贸极其活跃,有500多户、2000多人从事商贸,50多个行业各领风骚,商贸云集,一片繁荣。

前几日中午,翻看父亲休闲时习写的毛笔字,竟是一篇关于故乡的趣闻,遂录出分享与诸君。

文:梁书印

 诵读:梁轩诚

清凉山上,远眺鲁桥

我的老家鲁桥镇是一个不大的镇,但他名声很大,方圆数百里除县城以外,没有比它再大的镇了。说它大,首先是名声大,也人杰地灵的养育出许多历史名人。其次是容量大,小小的乡镇,当年城内竟有北进南出的一明一暗两条水渠,不仅增添了城里风景,还给居民提供了甘甜凛冽的饮水,也给女人们提供了多处洗衣淘菜的去处。

镇上的商号

历史上,鲁桥镇商业一直繁荣,东西南北分散着50多个行业、近四百家商号,其中不乏历经沧桑久负盛名的老字号,如清末民初的糕点酱货名店敬元德,经营粗细杂货的祥履生,还有在关中地区都颇负盛名的中药店大盛源,以及中药业的后起之秀、我父亲经营的延寿永。绸缎庄有菜市街的天聚成,和张秀峰在北街开的大义恒,专营烟酒茶点的有大盛缘世盛福

现今已深藏于地下的“鲁班桥 

鲁桥是渭北重要的粮食集散地,印象中仅北路每年运来的就有几百石,所以仅鲁桥北街就有三家旗鼓相当的粮店。北门里第一家是隆盛家,是许怀珍投资立业,曹步章领衔掌柜。沿街进入繁华路段,就到了我家的北隔壁曹桂成自营的富厚成粟店,他和三原资本雄厚的郑克强的恒丰粮店掌柜合伙人杨生华生意上有了来往,一直发展为至交,解放后因不愿归附公私合营,一商量,就都把生意拾掇了。曹贵成回了老家临潼,杨生华确携家带小,离开生活了半辈子的县城,来到鲁桥小镇,与我家比邻。相邻日久了,得见此人宽厚仁义,与我家也很是亲近,悉当称赞。

北街南头的王振兴粮店,后来公私合营了,他自己成了一名合作社职工,坚持在合作社干了多年,领着工资,供儿子王家天在延大上学。王志兴本是北边塬上人,他大概觉得在鲁桥比回塬上生活方便,就没有回去,定居到了镇上,在蔬菜门市部和张存珠两人一起卖菜。

 鲁桥东里堡的李靖故居被称为渭北第一园

在镇的东西两街各有油坊一家,东街的韩虎自己有房子,资本雄厚,自是规模宏大,生意兴隆。西街牛天赐油坊,无论哪一方面都无法和韩虎比拼,但也有他的生存之道。

每年秋后,蓝田、长安就有三、四家的做麦芽糖的农民来开糖坊,再加上铁匠铺、裁缝店、鞋匠等等,把个小镇子塞得满满当当。

 被誉为关中四大书院之一的鲁桥正谊书院,

于右任、牛兆濂、刘古愚、宋伯鲁等近现代一批大家皆曽就学于此

经营起变局

我的祖父从泾阳来到鲁桥,开局是经营日常生活必备的五谷杂粮,如小米和豆类,虽然本小利微,但都是居民口常生活必备的,可积少成多,加上山西人勤劳、精细,日积月累,收入也相当可观。后来爷爷从自己生活体验中感到鲁桥什么都好,唯独醋远不及自己老家山西临猗的醋那么香气喷人。

他从早年在泾阳县时,我曾祖父每回老家进布,都要带几斤醋回来的行为受到启发,决心干脆开个醋坊。他就从山西请来一位师傅,在这里做山西陈醋。祖父这一步棋他下得很成功。我小时候见过一个如一口棺材那么长的大木函,问父亲,这是做啥用的?父亲告诉我,是做醋踩曲的木函,还有二三十个大瓮,都是用来淋醋、盛醋用的,这足以反映了醋坊当年是建立在巨额投资基础上,算是当时一家规模恢宏的私营企业。可惜时局的转变,个人是无力抗拒的,爷爷也在民国十八年年馑后和我们的祖母相继去世,安葬在邵家圪珯。

周莹的娘家,鲁桥孟店周家大院 

祖父去世前后,家里生意几经变故。先是转行开办了颇具规模的中药店延寿永,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谁知后来竟引来了一场匪患。土匪绑票了祖父,索取了巨额赎金,父亲卖房卖地,求告举债,赎回了祖父。自此受到资金压力与社会动荡的影响,生意江河日下,于解放前不久收拾了摊子,买了几亩田地,老老实实的做了农民。

从清末至民国期间,可谓是鲁桥发展的鼎盛时期。那时我读小学34年级时,记得镇上东西南北四条街道,都是一街两行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店铺,货架上的商品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截止45年抗战胜利,百年上下的老字号就有近十家,如糕点酱货行业、我舅父家出资的敬元德,中药业的大盛源,主营京广杂货的祥履生等等。还有一些后起的新秀,如主营绸缎的天聚成,糕点业的瑞盛和,主营中药兼营日杂的延寿永,他们都是原营他业,几经周详、调整,才定下后来的经营方向,以及通过大胆投资发展起来的。

构建精巧的东里花园 

爷爷剁了父亲的一节手指头

就在爷爷的醋坊开得风生水起的时候,发生了一场让他痛断肝肠的灾祸,七八岁的父亲在鲁桥镇消失了,两三天都没有找到他。爷爷胡思乱想,认为自己就是个寻亲的命,在泾阳时,他的父亲离家出走,他就寻找了大半年,后来听人说是上华山、入了道观,爷爷去找,曾祖拒不相见,后来就终身在华山出家修仙寻道了。

从曾祖算起,我们家是男丁三代单传,寻不回儿子就断了香火,他发誓倾尽所有也心甘情愿。醋坊歇了业,伙计们分路出发,两人一组四乡里寻找。前边一个人边走边高声大喊:收烟灰勒,后边人接着喊我父亲的小名:贵来……

中学时代的父亲每周走过三原龙桥去上学

三四天后,北路的一组伙计带话回来说:寻找信儿了,贵来被耀县一个老铁匠夫妇收养着。他们老两口说,是一个外乡下人领了孩子来,说家里穷养活不了,十块大洋就把孩子卖给了他。老两口对贵来很好,说有一次给贵来吃核桃,贵来不吃,还说我家里核桃多的很。铁匠由此判断,这孩子不是那个人的,花了钱、上了当。

爷爷一听,心里轻松了许多,由于劳心多日,精神饱受摧残,一时也高兴不起来,只对伙计叮咛说:不能为难那个铁匠,他们也真心是为了养儿防老,咱就把他两口的老局承担了,把十块大洋还给他们,再给老两口置副棺材板,还有老衣钱都给留下,办好后再把贵来接回来。动身前记得叫贵来给铁匠老两口磕几个头。

鲁桥镇北峪口山上的清凉寺曾经香火鼎盛 

父亲终于被领回来了,这原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可是谁也没有料到,爷爷操起一把斧头,把父亲领到一条木板凳前,一斧头砍下来,剁掉了父亲右手无名指第一关节,父亲疼痛的三四天都哭哭啼啼的。这件事对父亲的教训可谓刻骨铭心,也有一些不堪回首的自责。我小时候问过父亲,他从来不正面回答,反而责备我:你还想知道啥?碎娃家不要那么多事儿。许多真相都是醋访的老伙计、参与北路寻找父亲的金宽伯告诉我的。后来我读小学时,金宽伯在我家药铺前摆摊卖菜,维持三四口人的生活。

父亲手书的原稿 

尾声

祖父因何离开泾阳县城迁居鲁桥?是什么原因吸引杨生华离开县城,选择这里落户?又是什么力量挽留王振兴留在这里养老?我想第一是此地文化教育发展较早,社会开明,人际关系易处;第二,是商业繁荣,吃穿用度所需日常用品应有尽有,第三,这里水土养人。好几个剧团的人一到鲁桥,都说这里的水泡茶最好,味儿正、不欺茶。剧团人每年都跑遍九州十八县的,长期在各地演出流动,形成了一帮茶君子,虽然不讲什么茶道,但品起茶来,个个都是内行里手,想来他们的话不虚。

这就是我的故乡,这么好的故乡,叫我怎能不热爱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