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考前检测(二) |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司南教育学考研 2021-05-10

(全文共计2500+字,预计8分钟复习完)

教育家

陶行知

1.1927年,陶行知创办南京市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后改名晓庄学校,确立“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并亲自实验,希望从乡村教育入手,寻找改造中国教育的出路。1930年,晓庄学校被查封。

2.1932年,在上海创办山海工学团,提出“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力图将工厂、学校、社会打成一片,以达到普及教育。

3.为了解决工学团的师资短缺问题,创造并推行“小先生制”。所谓“小先生制”,主要是利用上学的儿童、小学生来教不识字的儿童、成年人甚至老年人。陶行知把这种识字,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儿童或小学生称为“小先生”,故称“小先生制”。

生活教育理论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集中反映了他在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主张。

1.生活教育理论的形成

受裴斯泰洛齐、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他在实验的基础上,将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学合一”翻了个筋斗,形成了自己的生活教育理论。

2.“生活即教育”

第一,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所以主张人们积极投入生活中,在生活的矛盾和斗争中向前向上。

第二,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和教育是同一回事,是同一个过程,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其方法和内容都要根据生活的需要。

第三,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教育的目的、原则、内容和方法都由生活决定,教育的作用是使人天天向上,天天进步,天天往好的路上走。

3.“社会即学校”

第一,指“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或者说“以社会为学校”。因为到处是生活,所以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就像一个教育的场所。

第二,指“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也就是说,学校通过与社会生活结合,一方面“运用社会的力量,使学校进步”;另一方面“动员学校的力量,帮助社会进步”,使学校真正成为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学校即社会”是半开门的改良主义的主张,“社会即学校”是拆除学校围墙,根据社会的需要,依靠社会的力量,在社会中创建新型的学校。

4.“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的涵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结合其整个思想看,“教学做合一”包含以下要点:

其一,“教学做合一”要求“在劳力上劳心”。陶行知认为,在传统教育下,劳力者与劳心者是割裂的,造成“田呆子”(劳力者)和“书呆子”(劳心者)两个极端,所以在中国“科学的种子长不出来”。为纠此偏,就必须教读书的人做工;教做工的人读书。

其二,“教学做合一”是因为“行是知之始”。陶行知认为,行(做)是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创造的基础,身临其境,动手尝试,才有真知,才有创新。

其三,“教学做合一”要求“有教先学”和“有学有教”。即教人者先教自己,学到知识就要去教别人。

其四,“教学做合一”还是对注入式教学法的否定。根据生活教育的要求,“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是服从于学的,而教、学又是服从于生活需要的。“教学做合一”是最有效的方法。在教学做合一的方法论原则下,相应地,对课程教材也提出改造意见:以培植学生的生活力为追求,遵循学生的需要和可能,由此破除以学科知识为原则的课程传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