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县”和“县令”有何不同?两者虽只差一字,区别却很大

 楚子空间 2021-05-11

引言:“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以千里。”——《礼记·经解》

所谓的“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以千里”,说的就是一点细微的误差,都有可能导致天壤之别。在中国古代,因为一字之差所导致巧妙的误会也是无处不在的,比如知县和县令。这两个称呼看似只有一字之差,却有着云泥之别,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知县”和“县令”有何不同?两者虽只差一字,区别却很大。

在很多现代人的眼中,他们都认为知县和县令都是同一级别的县官,但在古代,他们的职务也有着不同的分工。在不同时期,知县和县令也都有着不同的称谓和工作内容,但总的来说,他们也都是社会最底层的行政官员。我们首先来说县令,这个称呼最早出现在秦朝。在当时的秦朝,管理万户以上的地方官才能称为县令,管理万户之下的官员则被称为“县长”。在西汉时期,这种县令制度也被取缔了。转眼到了宋朝,如果说一个官员被解除了原职务,只管地方诸事,这时候,他们就有了一个新的称谓,那就是县令。可如果他是朝廷外派来兼职做地方官的,就应该算是知县。到了明朝之后,知县和县令也就渐渐没有任何区别了。

无论是知县,还是县令,“县”这个字似乎有着超高的出镜频率。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县级行政单位才算是正式出现,管理县的地方官也分别被人称之为“大夫”。在秦国、齐国或者是楚国,这些人则被唤为“尹”。在秦朝统一中国之后,县级地方官也被正式规定为县长或者县令。严格意义上来说,县令的级别是高于县长的,毕竟,县令管辖的人数是比县长多很多的。在西汉建国之后,汉朝承袭了秦朝的官制,只是在此基础上,稍做了一些变动。在建国初期,汉朝的人口锐减,万户以上的县更是少之又少。于是,在再三考虑之后,统治者也将县长制度取消了。

另一方面,所谓的“知县”是出现较晚的。大概在唐末的时候,年年爆发的战争让政局时刻处于动荡不安之中。在很多时候,统治者是无法找到合适且稳定的做官人选的,在这种情况之下,代理县长的人就被人称之为“知县”。值得一提的是,知县中的“知”是懂得和清楚的意思,也就是现代人所常说的“美妆达人”、“美食达人”和“搞笑达人”之类的达人。他们因为各方面都还不错,所以,也算是一个合格的替补人选。其实,在刚开始的时候,知县并不是一个非常正式的职务。在宋朝的时候,知县这一职务才被固定下来,成为一种正式官职。

按照宋朝的惯例来看,被中央派往地方的官员就被称之为知县,而如果他卸除了原有的职务才去担任地方县官的话,他理应被叫做“县令”。这种官员兼职做县令的现象也是一种很常见的事情,时间的话是短则好几个月,长则好几年。著名的青天大老爷包拯也是这一类人,他的主要职务是刑部郎中,兼职则是开封府尹。据说,包拯当时做府尹的时间是半年之久,虽然并不是很长,却也不是很短。如果干得好的话,有的人也会做代理府尹很多年,在任职期间,这种府尹和知县的权利、等级也都是差不多的。

在朱元璋创立了明朝之后,他迅速恢复了宋朝的官制,这也使得县令和知县并存成为常态。在后期,因为统治较为稳定,明朝的官员也都是各司其职,这种代理知县也渐渐没有了存在的必要。为了简政放权,去除冗余的一些编外人员,缩减政府开支,知县和县令也没有什么同时存在的必要了。总的来说,在秦朝之前的,县令手中是有着比较大的权力的,他们可能还会有一定的军事指挥权。在日常工作之中,他们主要负责管理农业、手工业和治安事件等,在一些特殊情况之下,他们还要处理国家税收和征兵活动。

在汉朝,方国的县令,也就是相手中的权力更是大到无法想象。那些被中央派来做坚兼职知县的人虽然不用充当军使,却都是名副其实的“皇帝代理人”。在明朝,知县的工作内容也是比较多的,尽管如此,他们的薪水还是低到无法想象,有一些知县一直过着捉襟见肘的窘迫生活。他们只有自己暗中搞一些副业,才能勉强生存下来。

总的来说,无论是知县,还是县令,这都算是国家的官员。只是到了元代之后,县级官员的权利也被中央逐渐削弱。无论如何,一些为民办好事的清官也始终为中国历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