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数据埋点太麻烦?诸葛助您快人一步

 诸葛io数据教练 2021-05-11

在上周的文章中,诸葛君为大家介绍了多种的数据采集和接入方式,包括数据埋点和第三方API接入等。今天诸葛君就为大家详细介绍数据埋点的相关内容。

01

什么是埋点?


所谓埋点,是互联网领域非常重要的数据信息获取方式。埋点采集信息的过程一般也称作日志采集。举个例子,就是在APP或者web产品中植入一段代码,监控用户行为事件(例如某个页面的曝光)。用户一旦触发了该事件,就会上传埋点代码中定义的、需要上传的有关该事件的信息。常见的信息包括:用户会话id,用户id,当前页面编码,当前事件编码,触发时间,用户设备id,ip信息等。

因此除了像电商订单等信息是用户填写后,可以通过业务数据库中直接进行读取外,用户在APP或web产品上的行为信息,更多的是需要靠埋点方式进行获取。通过埋点收集到的信息,可以作为监控,看到APP的长期表现,也可以作为基础数据,进行复杂的运算,赋能于用户标签、渠道转化分析、个性推荐等业务。

图1:多种采集方式的对比

02

如何描述一个点?


诸葛io认为,以用户为中心的行为分析系统的核心是对事件模型(事件用户模型)的构建,模型的精细化程度决定了平台数据的准确性,以及分析结果的高可用性。因此区别于传统的基于pv、uv等指标的数据统计方法,我们采用“事件模型”来描述用户在产品上的各种行为。也就是说,利用“事件”来描述一个个的“点”

一般传统的“事件模型“定义是使用5W2H模型进行匹配,包括事件、用户、行为、来源渠道等元素。这样做的弊端在于会使得大量的公共元素多次重复,增加业务和技术人员的埋点工作量,效率低下。

图2:传统的5W2H模型定义事件


因此诸葛根据实际需求,为用户主动提供一些自动采集的埋点数据。业务人员只需根据业务需求和逻辑,定义相关的事件ID,事件相关属性,属性值和采集时机即可,大大减少工作量

  • JS:新增用户,活跃用户,访问次数,平均使用时长,使用时长分布;来源网站,浏览器,分辨率,国家,省份,城市;第一次访问时间,最后一次访问时间,过去30天的总访问次数,过去30天的总在线时长,首次访问来源网站等。
  • 移动端(app):新增用户,活跃用户,访问次数,平均使用时长,使用时长分布;版本,渠道,分辨率,系统版本,国家,省份,城市;第一次访问时间,最后一次访问时间,过去30天的总访问次数,过去30天的总在线时长等。

图3:诸葛埋点示例

03

怎样查看埋点?


最原始的埋点管理方式是用文档或表格记录下来埋点的编码命名、业务含义及其他必备信息,在埋点业务方内部共享即可。随着公司业务的发展,相应的埋点就会越多(多达成千甚至上万),因此诸葛在系统内提供了埋点管理功能,帮助用户简单、快速的进行埋点管理。

  • 将众多的行为事件按照一定类型进行分类,方便对事件进行分组管理和使用
  • 从产品业务角度将重要的用户行为标注出来,方便分析和使用。
  • 对应用下的事件进行改名、隐藏、停止采集、加密等一系列的管理操作
  • 对相关的用户属性进行改名、隐藏、加密等操作
 

图4:事件管理与用户属性管理

今天的大数据发展趋势之快,对于很多公司来说都是挑战,埋点是数据整个数据链路中的起点,是数据的生命之源。随着公司的快速发展,业务量越来越多,诸葛的数据分析平台能够实现数据采集的全面性实时性便捷性,真正的为业务赋能,帮助您在行业内快人一步。


↑长按关注“你身边的数据教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