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位置:贵州省黔南州福泉市金山街道 项目特色:与当地自然生态资源与文化资源联系紧密,以农业、文化、体育、旅游相融合的田园综合体为抓手,通过“政府主导、企业运作、合作社和农户参与”模式实现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的村庄。
双谷村位于贵州省黔南州福泉市西南部郊区,距市区6公里,总面积39.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942亩,辖16个村民组,共有农户1166户,居民4982人。以前的双谷村贫困偏僻,行路难、饮水难、产业结构调整难,群众年人均纯收入不足1000元,贫困程度深、百姓生活苦,甚至于村里部分大龄青年还面临“有女不嫁双谷郎”的窘迫。 在当地政府的号召下,双谷村启动美丽乡村建设。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双谷村采用农旅、体旅、文旅相结合的美丽乡村发展路径,成功打造了集现代农业产业园、乡村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形成了“春赏花、夏纳凉、秋摘果、冬踏雪”的四季乡村旅游新业态,人居纯收入达到了一万余元。获得了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贵州省十佳美丽乡村“最具魅力特产乡村”、贵州省生态体育公园、“贵州省新农村建设样板村”、“黔南州集体经济强村”、“黔南州基层党建示范点”等众多殊荣。
经过调研,山合水易团队提出,双谷村应充分挖掘当地生态资源与文化资源潜力,利用好区域区位优势,用好用活国家及地方政策,发展以林果产业为基础的现代农业,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现代农业与文化、体育、旅游产业向融合,打造集美丽环境、美丽经济、美好生活于一体的乡村田园综合体,以田园综合体为抓手统筹全产产业体系构建与发展,带动乡村建设,促进村民增收实现村庄产业、人居环境、生态环境、村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文化、基层党建等全面发展。
根据村庄现状,将村域规划为金谷生态园区、高效经济林区、民族风情区、疗养度假区、野外拓展区、屏风林带区六大功能分区。重点发展以梨、软籽石榴、葡萄、杨梅、花卉为主的林果花卉农业,并配合林下养鸡发展林下经济,打造现代农业;结合村庄自然生态环境,发展以自行车骑行、野外露营、休闲垂钓等为特色的体育休闲产业;以现代农业为基础,结合村庄生态环境,发展以水果采摘、生态农业观光等为主的休闲农业;充分挖掘当地文化资源,开展以芦笙、蜡染、山歌、土法织布等民间艺术为主和以斗牛、斗鸟、斗鸡和苗族跳月节等民俗文化为主的文化体验旅游业;发展以民俗文化美食与当地民居特色民宿为主的餐饮、住宿等配套服务业,逐步使其形成具有区域特色集生态观光、乡村旅游、民俗活动、体育运动、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现代新型农村综合体。
通过政策资金申请、融资、村民共建等形式开展村庄道路、民居等人居环境整治,必秒大拆大建,改善村民生活条件,提升村庄整体服务能力。
由“政府主导、企业运作、合作社和农户参与”实现“园区+企业+合作社+农户”共建模式。通过招商合作,引入企业销售渠道、营销能力、品牌等资源,充分发挥企业带动能力,帮助乡村实现快速振兴。
通过与村企合作,引入品牌与销售渠道,化解市场风险。通过举办“金谷春雪”梨花节、“金谷福梨”专家鉴评会、“金谷福梨”推介会等活动扩大社会影响,拓宽营销路子,现全村的福梨、葡萄等农产品已远销广东、重庆、上海等地。以林果产业为主的现代农业已经构成了村庄的主导产业。
争取资金组织群众投工投劳,共建标准化圈舍,发展绿壳蛋鸡规模养殖,发展林下经济。
将现代农业与休闲旅游业相融合,发展休闲农业和生态旅游。
修建山地自行车道等,发展山地运动、民俗体育文化等体育休闲产业。
开展芦笙、蜡染、山歌、土法织布等民间艺术为主和以斗牛、斗鸟、斗鸡和苗族跳月节等民俗文化活动。
将村庄原有房屋进行整治改造,发展当地民俗文化美食与当地民居特色民宿为主的餐饮、住宿等配套服务。
修建管理中心、停车场、文化广场、沿线观光平台、体育休闲设施、观光亭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改善村民人居环境,提升村庄配套服务能力。
四、项目总结 本项目从村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了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深入挖掘的了当地文化资源并加以开发利用。通过“政府主导、企业运作、合作社和农户参与”、“园区+企业+合作社+农户”共建模式模式推动了规划的落地效率,把双谷村打造成为了一个依托林果产业,融合农业、体育、休闲、旅游等元素,通过“园区景区社区三区合一”手法,打造出了一个美丽环境、美丽经济、美好生活“三美”融合的乡村田园综合体,带动了当地美丽乡村建设,促进了当地乡村振兴,使其获得了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贵州省十佳美丽乡村“最具魅力特产乡村”、贵州省生态体育公园、“贵州省新农村建设样板村”、“黔南州集体经济强村”、“黔南州基层党建示范点”等众多殊荣。 |
|
来自: yangsuorong > 《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