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又被称为《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断代史,具有极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中国史学“前四史”。老黄为您讲述精彩的《汉书》故事。 表(七)·百官公卿表上(四) 爵位有二十等:一级叫做公士,二级叫做上造,三级叫做簪袅,四级叫做不更,五级叫做大夫,六级叫做官大夫,七级叫做公大夫,八级叫做公乘,九级叫做五大夫,十级叫做左庶长,十一级叫做右庶长,十二级叫做左更,十三级叫做中更,十四级叫做右更,十五级叫做少上造,十六级叫做大上造,十七级叫做车庶长,十八级叫做大庶长,十九级叫做关内侯,二十级叫做彻侯。这都是秦朝制度,以赏赐功劳。彻侯佩金印紫绶,为避汉武帝名讳,改叫通侯,有时也称为列侯。改诸侯所食邑封国的令长官叫做相,另有家丞、门大夫,庶子。 诸侯王制度由汉高祖刘邦开始设置,佩戴金玺绿绶,掌管治理其封国。诸侯国有太傅辅佐诸侯王,内史治理国民,中尉掌管武职,丞相统领百官,群卿大夫的设置都和汉朝一致。汉景帝中五年(公元前145年)下令诸侯王不得再治理国家,天子为诸侯国设置断吏,改诸侯国丞相为相,裁撤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大夫、谒者、郎诸官长丞都减少员额。汉武帝改汉朝内史为京兆尹,中尉为执金吾,郎中令为光禄勋,诸侯国还是原来称谓。减少诸侯国郎中令,俸禄为一千石;改诸侯国太仆为仆,俸禄也是一千石。汉成帝绥和元年裁撤内史,改命令相治理百姓,就像汉朝的郡太守,中尉就像郡都尉。 监御史是秦朝官职,掌管监察郡国。汉朝裁撤,由丞相派遣史官分别刺察各州,不是常设官职。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开始设置部刺史,负责奉皇帝六条诏令监察各州,俸禄六百石,员额十三人。汉成汉帝绥和元年改名为牧,俸禄两千石。汉哀帝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恢复为刺史,汉哀帝元寿二年恢复为牧。 郡守是秦朝官职,掌管治理其郡,俸禄两千石。设有丞协助,边郡还设有长史,掌管兵马,俸禄都是六百石。汉景帝中二年(公元前148年)改名为太守。 郡尉是秦朝官职,负责指挥典武职甲卒,俸禄两千石,设有丞协助,俸禄都是六百石,汉景帝中二年(公元前148年)改名为都尉。 关都尉是秦朝官职。农都尉、属国都尉都是汉武帝开始设置。 县令和县长都是秦朝官职,掌管治理其县。户口一万以上的叫作令,俸禄一千石至六百石;低于一万户的为县长,俸禄五百石至三百石。县都设有丞、尉,俸禄四百石至二百石,这是长吏;一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史等俸禄,这是少吏。大体上十里设一亭,亭有亭长;十亭为一乡,乡有三老、啬夫、游徼。三老负责掌管日常教化;啬夫负责听取诉讼,收取赋税;游徼负责查禁盗贼。县大约方圆百里,其百姓稠密就会增加官吏指数,人烟稀少则会相应减少,乡、亭的设置也是这样。这都是秦朝制度。 列侯所封食邑的县叫做国,皇太后、皇后、公主所封食邑的县叫做邑,有蛮夷居住的叫做道。汉朝全部县、道、国、邑共计1587个,乡6622个,亭29635个。 凡是官吏俸禄在两千石以上的,都佩银印青绶,光禄大夫没有这项待遇。俸禄在六百石以上的,都佩铜印黑绶,大夫、博士、御史、谒者、郎没有这项待遇。他们的仆射、御史治书管理符玺的,则有印绶。俸禄在二百石以上的,都佩铜印黄绶。汉成帝阳朔二年废除八百石和五百石俸禄官员。汉成帝绥和元年,县长和相都佩黑绶。汉哀帝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恢复为黄绶。吏员从佐吏直到丞相,共计130285人。 表(七)·百官公卿表下(表略) 表(八)·古今人表自从有文字记载之后,先民能够得以听闻的事情,都是古代经传中所记载的。唐、虞之前,帝王都有谥号,辅佐他们的大臣却没有名称。但诸子百家经常称赞这些人,虽然没有参考孔子的著述,但仍然将这些大臣记载在篇籍中,这是出于显善昭恶,劝戒后人,所以我博采这些记叙。孔子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又说道:“何事于仁,必也圣乎!”“未知,焉得仁?”“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因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又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解说经义者说:比如尧、舜、禹、稷、契,和他们一起做善事就能仕途顺畅,鮌、讙兜想要作恶就会被诛。可以与之为善,不能和他们为恶,这就是所谓的上智。对于桀、纣,龙逢和比干想要与他们做善事就会被诛杀,于莘、崇侯与他们一起作恶事就会仕途通畅。可以与之为恶,不能与之为善,这就是所谓的下愚。齐桓公有管仲为相辅佐就能雄霸天下,换成竖貂辅佐则会大乱。可以与之为善,不能与之为恶,这是所谓的中人。我根据这个来排列九等次序,究极经传,按照世代先后编出次序,总体上将古今的大体概要整理清楚了。 (表略) 黄其军 作于2021年5月8日(古历辛丑年三月廿七) |
|
来自: 新用户66885325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