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声主讲:郭静老师 病 例 介 绍 患者,男性,28岁,发现右颈部包块半年就诊,无不适主诉。体格检查:右颈部可触及边界清晰的质硬包块,直径约50mm。 行超声检查,使用仪器为飞利浦ATL HDI 5000,所用探头频率范围5~12MHz。于右颈部探及两个椭圆形占位,其一为囊实性,囊实各半,实性部分为中—低回声;另一为实性,以低回声为主,门样结构消失,考虑为异常淋巴结。CDFI:两个占位内均可探及少量血流信号。 图1:二维超声显示右颈部囊实性占位,实性部位为中—低回声。 图2:CDFI显示囊实性占位内见少量血流信号。 图3:二维超声显示右颈部实性低回声占位,边界尚清晰,门样结构消失,考虑为异常淋巴结。 图4:CDFI显示异常淋巴结内血流信号稀少、杂乱。 增强CT提示右颈部囊实性结节呈环形轻度强化,实性结节呈轻度强化,虽紧邻颈内静脉,但未侵犯。 图5:增强CT显示原发灶及转移淋巴结的强化峰值均出现在90s。(a~c原发灶CT增强,d、e为CT重建;f~h为转移灶CT增强,i、j为CT重建) MRI T1WI显示右颈部两个稍高信号结节,T2WI则一为高信号,另一为中高信号。 行细针穿刺活检(FNA),发现大量椭圆形肿瘤细胞,伴有/无液泡,考虑为黏液表皮样癌。 综合超声、CT、MR及FNA结果,术前诊断涎腺恶性肿瘤,伴淋巴结转移。 之后,外科给予切除术,术后病理: (异位腮腺)乳头状囊腺癌 淋巴结转移 图6:大体标本:箭头所示为乳头状囊腺癌原发灶,▲所示为转移淋巴结。 图7:镜下可见癌肿表面形成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乳头状突起。 图8:箭头所示为转移淋巴结内残存的淋巴窦结构。 病 例 讨 论 乳头状囊腺癌(Cystadenocarcinoma)是少见的涎腺恶性肿瘤,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于1991年为其单独设项。 涎腺乳头状囊腺癌少见,约占所有涎腺恶性肿瘤的2~5%,一般生长缓慢,较少出现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 常见发病部位为腮腺、舌下腺,以及口唇、面颊部的小涎腺,其他部位则罕见。本例特别在于起自异位腮腺,术中所见及术后病理才最终确认来源,所以术前各项影像学检查能提供的信息有限。 涎腺肿瘤有多种组织学类型,不仅影像学检查经常束手无策,就连FNA有时也难以辨别。有文献报道MRI和FNA诊断涎腺肿瘤的灵敏性和特异性均≤80%。本例中术前FNA诊断为黏液表皮样癌。 本例中,乳头状囊腺癌原发灶和淋巴结转移灶在超声上表现不太一样,就连实性部分回声也不一样,原发灶的实性部分回声较高。而在CT、MRI中,原发灶与转移灶的表现则较为接近。 增强CT在鉴别腮腺肿瘤的良恶性上很有价值。良性肿瘤如Warthin瘤、基底细胞瘤在早期即出现明显强化,随后逐渐退却,而多形性腺瘤则到延迟相才出现强化。恶性肿瘤如腺癌,强化峰值出现于90s,有一定特征性。本例中乳头状囊腺癌的强化峰值也出现于90s。 小结,①各种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MRI在涎腺乳头状囊腺癌的诊断上多少有心无力,②应用造影剂有助于鉴别腮腺肿瘤的良恶性,③FNA在该类肿瘤诊断中的灵敏性和特异性有限,④最终诊断还得依靠术后病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