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求学之路

 醉倚西风 2021-05-12

我上小学时,应该在1980年左右。那时,在村子里读书,教室是三孔青石洞。校园没有围墙,教室门前就是广阔的麦田。教室里的摆设很简,只有书桌、凳子和黑板,书桌是用两摞石头担起一块长木板,很简易;学生在写作业时,你挤我扛的,能把长木板弄到地上,还好,这“桌子”不会损坏,抬上去照样可以使用

吃过饭,就上学去了。到了学校,一群孩子就在院子里玩,游戏很简单,推桶箍、跳绳、踢毽子……那时上学,似乎时间关系并不强。老师去得也晚,老师去学校时捎带着干点农活,记忆中的老师总是推着独轮车,顺便给地里运点草粪。独轮车似乎很重,吱吱直响。学生听到车轮声响,就疯一样跑回教室这时,上课的时间就到了。放学的时间,要看天气,太阳落山时,大约就是放学的时间;如果天气特别恶劣,可以不上学的。

村小只有小学一二三年级,四五年级都需要到大队里去上学。

大队在山脚下,离家很远。上小学四年级时,我和村里的小伙伴们去大队上学。早上,起床后,吃过早饭,就背着书包上学去了。穿过农田,穿过小溪,穿过蜿蜒的山路,穿过小树林,从家到学校几乎需要一个小时,路很窄,高低不平的,一不小时,就滑倒了。因为远,中午,就不回家吃饭了。学校也没有伙房,只能吃点从家里捎的馍。教室里有个水缸,同学们轮流从河里抬点水吃点馍,喝点水,很简单,也不感觉苦,也没曾吃坏过肚子。大队里的小学是完全小学,有小学1—5年级,老师多,学生成多,相对很正规。那里的上课是有钟声的,村小的洋槐树下挂着一块大铁块,预备铃、上课铃、下课铃、放学铃都有着不同节奏的声音。

那年冬天,很冷,雪下得很大,积雪厚。特别是山的背阴处,风把雪密密地压在山沟里,形成一面厚厚的雪坡。寒风吹过,雪的表面渐渐变得了起来。放学时,我们就顺着雪坡向下滑,感觉非常刺激。那天,一个伙伴在滑雪时不小心被埋在雪堆里的刺划破了手,鲜血直流。冬天,天黑得快,很快夜幕已把明朗朗的天空罩得严严实实,可刺还扎在同伴的手心里,我们划着火柴,想把刺拔出来,但一盒火柴都用完了,终没成功。那天,回家时,我们都被家长狠狠地批评了一顿。

小学毕业,升初中时,学习好的都到乡政府所在地上学去了。学习不好的仍到乡下的小学校去读。我们山上的孩子大多学习都不好,很多在乡下的学校就读,我也一样。学校离家然很远,是这时学校有伙房,晚上也要上晚自习,就住校了。学校人数不多,一班也就二十来个学生,到了初中二年级,学校又被合并,我也到镇里去读书了。

镇里离家很远,大约有二十里路。每星期上学都是步行,要走很长时间。学校里有伙房,住校,但是伙食贵,每次都从家里捎很多馍,还有咸菜。记得有次学校要交什么钱,晚上放学我和村里的同学一起回家,又趁着月色赶回学校。那趟路程,一来一回都走了四五个小时,赶到学校时,学校还没有下晚自习。

读高中时,已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了。我在登封六中读书,上学的路途变得更加遥远了,简直是翻山越岭,沿着曲折的小路,穿过茂密的树林,需要整整走上三个小时。那时,村里穷,对教育也不重视,村子里的很多同学都辍学了,和我一起上学的只有两人,还不在一个年级。所以,每周的上学路上,常常是一个人独来独往几个小时的路程,看不见一个人影,一个人走路,天马行空地想着心思,脚步动常常越走越快。冬天,天黑得早,从学校出来,还没有踏上山路,天常常就黑了。回家是没有退路的,只和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家赶,耳边鸟鸣、虫叫,似乎就是伴我回家的路灯。天黑透了,路也高低不平,干脆也就不用看只管大步流星往家赶。直到看见村子里的灯火,一颗悬着的心才放下来。一家踏进门口,把书包放下,才发觉汗水早已浸透了衣背。

上高中那几年,村子里像我年龄大小的人已很少有人上学了,上学途中,别人看见我,都认为我是翻山打工的工人,他们还常问我在哪儿干活,我也顺口敷衍道:在山那边煤矿上。

上高中时,年龄大了,看到家里劳作的父母,深知他们生活艰辛也就懂得了用功,一门心思用在功课上,学习渐渐有了起色有时,在寂寞的山路上行走时,偶尔也畅想一下自己今后的道路,很希望自己长大的日子能比父辈好些,也想着好好学习,通过学习让自己有个更好的发展空间。高中毕业时,竟然也考上了大学,终于有机会走出了山村。我不知道考上大学和那漫长的山路有没有因果关系,但是,现在回想起来,一人行走上漫长的路上,一程一程地积累起来,都是我最宝贵、最美好的记忆,也是在哪时,我懂得了承担,学会了独自面对自己。

上大学时,那是1996年,那第一次走出县城,也是第一次走进城市。

大学在开封读书,开封也不算发达,仍保留着很多固执、封闭的皇城色彩。学校很小,走进大,一眼就看到了学校全部,学校,没有一点想象的空间。但对于像我这样的农村孩子,也算是开了眼界。因为上大学,让我读了一些书,有了一份工作,有了更多闲暇的时间思索生存之外的东西。

大学毕业后,我做了一名教师。在镇里做了几年教师之后,就进了县城教书。工作之后,上学的代步工具也几经变化,先是自行车,再是摩托车,后来,自己也购置了轿车。这几年,流行走路,上下班,连车也弃之不用了,安步当车,既锻炼了身体,也节能环保。我很安心于做自己的工作,曾把“读书、教书、写书”作为自己的人生方向。再后来,做了教育管理,也经历了大大小小不同的岗位,谈及义务教育,我常常强调要办好家门口的好学校,尽可能地缩短城乡差别,让每个孩子都有出彩的机会我的力量很小,但是,我会尽力改变乡村教育的现状。同时,无论我做什么工作,都很容易满足农村孩子,有份工作,能够有更多的选择机会,不被生计所逼迫,还有什么不可满足的呢?

村里的小学,几经翻新,也曾圈了院墙,有了活动场所。后来,也被撤点并校了。其实,因为发展环境不好,村里的居民也在2006年整体搬迁到山下居住了。偌大的村庄,竟看不见几个人影。但村里的道路却越修越好,近两年,山上先后修了好几条水泥路。这么多年,回家早就不用翻山越岭了,有车代步,从县城到老家,也仅仅一个小时。

前几天,我还带着读大学的女儿、儿子回老家,一路上,我还给他们讲父辈们以前生活,他们听起来,就想听遥远的传说孩子从小都是在县城读书的,从家到学校也就是十分钟的路程,稍远一点,就乘车,他们哪里知道我上学的经历?读大学女儿,上学路途但乘高铁,也就是两个多小时的车程。时代发展太快了,十几年前的事情,竟像隔了一个世纪!

我知道上学的路越来越方便了,人生的道理却没有变例如:路就在脚下,一步一步走下去,总会抵达远方;又如:世上没有白走的路,我们走过的那些艰辛的道路,却常常是人生最珍贵的记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