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运气临证 ▏辛丑年的太阴湿土司天,你get到了么?

 风徽中医陈越 2021-05-14

辛丑年为水运不及之年,太阴湿土司天。《素问·气交变大论篇》曰:“岁水不及,湿乃大行”,湿盛是辛丑年的特点。当然不能机械的认为全国或者全世界都是湿盛,时间只是我们考虑的一个点,其余还需要考虑地域的问题,最终还需要落实到个人上来,所以五运六气的临床运用,必须是遵循“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天人相应原则。

笔者目前居住在河南,对河南近两年的气候相对比较了解。去年庚子年为金运太过之年,全年降雨次数屈指可数,燥气之胜可见一斑;但是今年,自从进入春季之后,降雨次数已经快赶上去年全年的降雨次数,有“水运不及”和太阴湿土的加持,春雨明显不再贵如油,也颇令人苦恼。

研究和运用五运六气的人对气候变化是非常敏感的,因为气候的变化往往直接影响患者发病的表现和偏向。前天门诊有一个女性患者,感冒半月余,各种头孢也用了无数,但是仍然没有好转,其症状表现为:身体困重乏力、头目昏沉、食欲一般,觉身体发热,但是量体温只有37℃,舌质淡红苔白略厚,脉沉无力。一看非常明了,这两天郑州春雨连绵,必然是外感寒湿了,于是处方《局方》神术散。患者刚走,坐对面的同事说:“我最近这样的患者非常多,是怎么回事?”我说:“太阴湿土司天,加上郑州春雨连绵,气温也偏低,寒湿偏盛,所以容易外感寒湿。”他又问:“怎么确定是外感寒湿还是外感风寒?”我说:“外感寒湿和外感风寒其实很容易鉴别,抓住一个重点:沉。”外感湿邪的特点最明显的就是沉困,头重如裹这是“沉”;身体困重也是“沉”;双腿无力也是“沉”,因外感湿邪是在上焦、中焦、下焦不同而异。外感湿邪还有一个特点是发烧,但是体温不高,即使患者觉得浑身发热。

当天下午又来一对老夫妻。上次是老太太感冒,但觉身体沉困,头项强痛;眼昏头重;我给开了桂枝加葛根汤,然后再加上一味生苍术;老太太一进来就说:“你的药真好,吃了一付就好了,还剩两付放着。”在她的处方加入生苍术的目的就在于解表祛湿。这次来诊是因为老爷子这两天突然觉得下肢酸沉疼痛无力,其它也没有不适。其实刚开始我也没有思路,因为老年人突然出现下肢酸沉疼痛无力,还是很谨慎的,又详细问诊了很多内容,还是没有思路。突然电脑页面闪退,我看到了桌面的“五运六气软件”,想起来《素问·气交变大论篇》的论述:“岁水不及,湿乃大行……民病腹满,身重濡泄,寒疡流水,腰股痛发,腘腨股膝不便,烦冤、足痿清厥,脚下痛,甚则胕肿……”好了,老爷子的病基本是按照《黄帝内经》得的,年高之人肾水本来就不足,遇到水运不及之年,湿土乘肾,于是下肢酸沉疼痛无力,这就是“腰股痛发,腘腨股膝不便,烦冤、足痿清厥,脚下痛”嘛,治用补肾祛湿之法,果断处方陈无择的水运不及之年的运气方五味子汤,稍微化裁一下。

这些是郑州的情况,其它地方的例子也说一个吧。五天前网上接诊了一个新疆的小患者,这是我的老病号了,他的名字还是我给取的。找我的时候发烧两天了,舌苔一片白,基本上是下午和晚上发烧,早上不烧或者低烧,体温也最高不超过39℃,咳嗽明显的痰音。很明显这个小朋友也是外感湿邪。按照一向认知,新疆地处西部,燥金主令,气候干燥,外感湿气应该很少见,但是前几天他们居住地连续下了几天雨,显示家里大宝咳嗽,接着宝妈咳嗽,然后小宝发烧,详细一问,得,一家三口的病都和湿有关,可能是因为我网诊诊费偏贵的缘故,孩子妈妈就让给俩孩子开药,我说:“你也开药喝吧,诊费买二送一,你的是送的。(因为比较熟,偶尔会开个玩笑)”然后分别开方,但是基本都在神术散的基础上化裁使用,吃了两天大宝基本好了,小宝还有点发烧,继续吃。

那是不是这段时间的感冒都是外感湿邪呢?那就错了。四月初,一个郑州的患者,咳嗽一个多月,各种西药服用无效,于是看中医,其特点是干咳少痰;气短乏力;舌质偏红,苔薄白。辛丑二之气少阴君火主客,君火犯肺,于是用火运太过之年运气方麦门冬汤合金运不及之年运气方紫菀汤,补肺清热,服药三天症状明显缓解,服药一周症状消失;还有一个小孩,天津的,咳嗽少痰,舌质红,鼻塞流涕,口干,小便黄,还是按照少阴君火乘肺治疗,处方麦门冬汤。这就是“看病不是当年气。看与哪年运气同”。

五运六气的临床运用,不能仅盯着时间,一看今年的病,不用五味子汤或者备化汤都不行,这就不是五运六气的精神,也不符合“因时制宜”的思想,符合实际才叫“制宜”;有没有湿,有没有燥,有没有火,看“象”,正所谓“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如果五运六气只知道盯着水运不及和太阴湿土司天,那就“着相”了。

(作者:陈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