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息肉是癌症的前兆?到底要不要切?收好这份判断标准

 可爱的欢欢乐乐 2021-05-14

近几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大众健康管理意识的提高,息肉的检出率越来越高,比如:胆囊息肉、肠息肉、胃息肉、声带息肉、子宫息肉等。

而一看见体检报告上出现“息肉”这两字,有些人就紧张不安,觉得离癌症又近了一步;还有些人则认为息肉是良性的,不必担心。那究竟哪种想法才是正确的呢?

专家表示,息肉是人体器官黏膜上长出的“多余的肉”,属于良性肿瘤,不疼不痒,一般不会对人体造成威胁;但部分息肉有恶变倾向,容易发展为癌症!

今天,可可就和大家探讨一下,究竟哪些息肉一定要切除?

1

肠息肉,发现应尽早切除

肠息肉一般分为腺瘤性息肉和非腺瘤性息肉

图片

1
非腺瘤性息肉

主要是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幼年性息肉等,一般不会癌变;但也不是100%不会癌变,如果这种息肉长得比较大、时间比较久,也有变成肿瘤性息肉的可能

2
腺瘤性息肉

腺瘤性息肉又可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腺瘤(又称混合型腺瘤),这类肠息肉是公认的癌前病变,几乎9成大肠癌都是由腺瘤性息肉发展而来

对于腺瘤性息肉,一定要尽早切除

图片

虽然从腺瘤到癌症大约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但随着息肉体积的增大,数目的增多,癌变几率也会增加直径超过2cm的腺瘤性息肉约有半数会癌变。而且腺瘤结构中的绒毛状成分越多癌变的可能性越大

另外,还要注意的是,肠息肉易复发!通常肠息肉切除后半年到一年内应返院复查肠镜。如果风险高的息肉,则需在3个月内返院复查(具体随访时间视息肉大小及病理结果而定)。

图片

3
息肉症状隐秘,定期肠镜检查很重要

很多结肠息肉患者是没有临床症状的,都是在肠镜检查时才发现;只有很少一部分会出现便血、粘液便、腹痛腹胀、排便规律改变等症状,因此经常被忽视。

图片

建议50岁以上人群最好每年做一次肠镜检查,排除息肉问题。

此外,若口唇周围、手掌或脚趾末端有黑色的色素沉着可能预示肠息肉,最好去医院做个检查。

2

胆囊息肉,会辨“真假”

胆囊息肉,有真性和假性之分。

图片

1
假性胆囊息肉

假性息肉也称为胆固醇性息肉,占胆囊息肉的65%以上,基本没有恶变可能。多是因为胡吃海喝导致胆固醇分泌过多、无法溶解而形成的结晶,有可能会自己缩小,一般每隔1年复查即可。

2
真性胆囊息肉

真性息肉可分为胆囊腺瘤、腺肌瘤、炎性息肉和腺瘤样增生四种。

①不用担心会癌变的

炎性息肉,占胆囊息肉的10%,多是结石和慢性胆囊炎的合并刺激下形成的。可能会出现疼痛,但通常不会癌变

②有潜在癌变风险的

*腺肌瘤和腺瘤样增生,占胆囊息肉的25%,有3%~6%的癌变几率

*胆囊腺瘤,占胆囊息肉的4%,它的癌变几率在30%左右

若是查出这三种类型的胆囊息肉,最好还是尽快切除

图片

3
4个条件符合1个,均建议切除

除了鉴别类型,若出现以下情况,也是建议进行切除的:

单发息肉超过10mm就有癌变的风险;

小于10mm合并胆囊结石带有慢性炎症比较明显的,风险也比较大;

单发、无蒂息肉,且迅速长大

年龄大于50岁。

图片


4
胆囊息肉的可能表现

大部分的胆囊息肉是没啥症状的,往往是在体检B超检查时偶然发现的。少数人会觉得有些上腹部疼痛,有时可能还会牵扯右肩部一起痛,也有人有消化不良、腹胀等不适感。

图片

不过,息肉若是长在了胆囊颈部,就可能出现令人痛不欲生的胆绞痛,也可以考虑切除。

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腹部B超筛查

3

胃息肉,大多在胃镜下就可以切除了

胃息肉,大体上可以分为胃底腺息肉、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特殊息肉这几种。

1
胃底腺息肉:可能与长期服药有关,基本不癌变

长期口服质子泵抑制剂,可能会导致胃底腺息肉,直径<1cm的息肉在患者停用药剂一段时间后可能会消失直径≥1cm,通常建议在内镜下切除。

图片

2
腺瘤性息肉:癌变率高,要高度关注

腺瘤性息肉约占胃息肉的10~25%,癌变率高,可达30~58.3%。一经发现应该在内镜下尽可能切除。

注意:内镜下黏膜完全切除的复发率约为2.5%,因此腺瘤切除一年后需要内镜复查,同时每3-5年随访一次

3
增生性息肉:癌变风险较低

大部分胃息肉属于这一种,通常与幽门螺杆菌、萎缩性胃炎等长期慢性炎症有关,有一定的癌变风险,但很低(大约0.4%~1.76%)。

其中40%的增生性息肉在根除幽门螺杆菌后可以完全消退,因此要积极治疗幽门螺旋杆菌

图片

提醒

特殊型息肉比较少见,如果检查出需要具体和医生沟通确定方案。但对于直径大于2cm的息肉,无论是何种类型的,最好切除

4
胃息肉的可能表现

绝大多数胃息肉患者没有什么特别的症状,仅在胃肠镜检查时发现,少部分人可能出现轻微肚子痛、不消化、不想吃饭等症状;若是息肉长大了可能阻塞幽门,出现呕吐等不适。

另外,如果息肉表面烂了,也可能发生间歇性或持续性出血,出现呕血或大便变黑

图片

胃息肉多出现在50岁以上的人群,推荐50岁以上人群进行大便潜血和胃镜检查

4

子宫内膜息肉和宫颈息肉

有不适、影响怀孕的需切除

1
子宫内膜息肉

主要是由子宫内膜局部过度增生所致,一般不用担心有恶变趋势,但需要定期检查。

至于需不需要手术切除,也要分情况:

针对没有症状的较小的息肉(直径<1cm),而且是第一次出现,那么暂时不用治疗,持续观察定期复查就可以。

针对较大或连续复发的息肉,尤其是伴有经量偏多、经期偏长等异常月经表现的,或者是影响怀孕的,需要遵医嘱治疗,这时候可选择手术切除的方式。

图片

需要强调的是,术后存在一定的复发风险,所以要重视复诊

2
宫颈息肉

宫颈息肉实际上是长期的慢性宫颈炎症对宫颈造成改变的临床表现。以良性居多,并且没有明显不适症状的出现,对于这种病情比较轻微的患者,大多数使用药物来治疗

而若宫颈息肉较大产生出血、白带异常等不适,亦或是受到HPV病毒的感染,则需要进行手术切除

图片

需要注意的是,为了预防息肉再次发生,平时应该积极治疗阴道炎、宫颈炎等。

一般的妇科体检就能查出这两种息肉,所以建议女性每年一次定期检查。

对于息肉,我们不必过于担心,但也不能忽视,一定要注重日常体检,及时发现,辨别其危险性,再做出相应的干预措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