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奥秘是无穷的,自古人抬头望月开始,便对天上的星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而,古人却没有先进的科技,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天文学家虽然抓住了星体的运动规律,但却一直无法触及星空,只能遥遥远望,望月兴叹。不过,随着科学的日益发达,古人“嫦娥奔月”的梦想也实现了,不但如此,美国科学家甚至还要探究生命在宇宙中的繁衍情况。 1959年5月28日,美国将两只猴子(猕猴Able和鼠猴Miss Baker)放入朱彼得号火箭,并成功发射至太空。完成既定任务之后,两只经历过太空之旅的猴子安然无恙地返回地球,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赞扬。但是Able却在4天后,死于心脏异常跳动,而Miss Baker在飞行结束后,则一直活到了1984年,享年27岁。 实际上,人类之所以要将生命送入太空,只是为了要研究太空微重力和辐射对生命的影响罢了。几十年来,苏联与美国不断将太空“发射”动物,无论是猴子、狗,还是老鼠、猫、鱼,都曾是太空的最早一批游客。然而,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竟破天荒地将2478只水母送上了太空,因为他们这一次要研究的,是水母在微重力作用下的繁殖能力。 水母是一种无脊椎浮游动物,出现时间可以追溯到6.5亿年前,远远早过恐龙。作为历史的见证者之一,水母能存活到现在,自然有一套独特的繁殖方式。水母为雌雄异体,生殖腺在近胃囊处,在体内完成受精之后,受精卵会在父母体内逐渐发育成幼虫,直至离开母体。然后,离开母体的水母幼虫会在水中变成水螅体,进而再分裂出多个碟状幼体,而由碟状幼体发育成熟的,才是水母。 总而言之,水母的繁殖过程很简单,只要有充足的水环境,它们便可以进行增殖。于是,美国科学家将2478只装进了一个装满水的袋子里,用“哥伦比亚”号飞船将它们送进了太空。在为期半个月的绕地飞行中,袋子中的水母不断繁殖,它们的数量也由最初的2478只,增长到了6万多只,大大超过了在地球的繁殖速度,这个时候的科学家,已经做好了利用同样方法促进水母繁殖的打算。 然而,当这些水母回到地球之后,科学家在对它们进行检查的过程中,却发现有点不对劲,6万多只水母无一例外,全都变成了“傻子”。不过,水母是没有大脑的,它们只能通过神经系统与表皮的原始视觉器官相连,从而感知、辨别方向。换句话来说,在失重环境中繁育出来的新生水母,全部都丧失了感觉器官,以后的它们无法再依靠重力辨别方向。 关于“方向感”一说,植物便是一个绝佳的例子,众所周知,植物是背向重力、向上生长的。可是在太空中培育出来的植物,生长方向却没有任何规律可言,不但横七竖八地乱长一通,而且发育时间也比在地球上要长出很多。不过,任何实验都是在为人类日后进军太空做铺垫,只有掌握了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不是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