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两朝的两对帝王父子 ——有关从杨坚到李世民的历史阅读 卷四·大业、贞观纪事(下)|第七章·难解难分:两个王朝的关联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里的你我都是一种特指,说的依然是大业天子杨广和贞观天子李世民。 此种说法自然颇显牵强不乏荒诞,但灯下读史,其乐融融,将前后两朝的两位帝王从方方面面来一番比较,能不能真正正本清源且先不说,但也的确能加深我们对他们——同时也是对历史——的认识呢。 更何况笔者早就有言在先,这原来就是一本关公战秦琼的读史笔记呀。 不管是正史还是野史,说起隋炀帝和唐太宗,从来都是水深火热天上地下,两个人也因此黑白分明不容混淆也无法混淆。 这当然不会全是假的。 但也未必就都是真的。 甚至就连贞观天子李世民自己,尽管也时不时就拿隋炀帝和自己比较一番,以对方来反衬自己,但在内心深处,对大业天子的一生行事及其文治武功还有文学才华,贞观天子还是赞赏有加十分欣赏的。 他说:“朕观《隋炀帝集》,文辞奥博,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 这才叫英雄识英雄,惺惺惜惺惺呢。 “好学,善属文”,受过良好教育的杨广从小就表现出极高的才情,随着时间流逝,在学养方面更是与时俱进,身为死于非命的亡国之君,其所作诗文仍能有部分传世,实在不是偶然,能被贞观天子欣赏不已,也实在并不出人意外。 “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斜阳欲落处,一望黯销魂。” 这首出自大业天子之手的断句小诗,像极了一幅意境万千的水墨山水画,被历代传为名句。 宋代被称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词人秦观将它再加点化,又成了这样一首小令—— “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消魂,当此际。” 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至今仍是诗苑奇葩,却也是受了大业天子的影响才得以下笔成章的。 |今人“寒鸦飞数点”词意画| 另外, 还有大业天子留下的数量更多,意境更恢宏,风格更强健的大量边塞诗呢—— 《饮马长城窟》 《白马篇》 《纪辽东》 《云中受突厥主朝宴席赋诗》、 《季秋观海诗》 光看题目就不难想象其诗该是一种怎样的雄浑大气。 贞观年间负责隋史修撰的魏征在论及已经成了隋炀帝的杨广诗文时,是这样评价的: “其与越公书、建东都诏、冬至受朝诗及拟饮马长城窟,并存雅体,归于典制……虽意在骄淫,而词无浮荡。” 考虑到改朝换代后的政治形势,能对前朝君主做出如此评价,仅仅用公允来评价魏征的评价都不够公允。 随亡唐兴,贞观天子对隋炀帝的诗文击赏不已,曾作宫廷诗令群臣唱和。 曾在隋炀帝身边工作、此时又成了贞观天子身边工作人员的虞世南劝谏曰: “圣作诚公,然体非雅,正恐此诗一传,天下风靡。” 贞观天子主要是从文以载道的政治角度领悟了这个问题,但从艺术欣赏的角度,他却是初衷未改,并在自己的创作中有所继承。 大业天子不仅诗文并茂,而且对书法、绘画、音乐、歌舞等也都十分热爱。 不仅以国家财力赞助书法、美术、雕塑等艺术活动,而且还特意在东都洛阳观文殿后修筑了妙楷台和宝迹台,前者用来收藏从古代传下来的书法帖迹,后者收藏历代名画。 大业天子的宫廷书法家有虞世基、虞世南还有欧阳询等。 正是他们将东晋“书圣”王羲之以来的江南艺术带来隋宫,在大业天子的倡导下,王氏衣钵不仅传承有人,而且发扬光大。 后来虞世南、欧阳询等人入唐成了贞观天子的书法老师,又直接影响了唐代书法。贞观天子不但自己酷爱书法,还于科举考试中专设明书一科,善写书法也可成为进身之阶,可见贞观天子对书法的爱好到了什么程度。 |唐太宗书法碑帖| 正是由于爱好,贞观天子不惜重金大量购买,“由是人间古本,纷然毕进。” 早在还是秦王的时候,他听说王羲之的名帖《兰亭序》真迹在辩才和尚手里,惊喜不已,当即要以高出市价很多的高价收买,但辩才不卖就是不卖,那可是无价之宝,再说了,和尚要钱有什么用? 秦王无奈但又不甘,最后还是指使他人想方设法从和尚手里赚取到手,从此视为国宝,轻易不肯示人。 生前形影不离,死后还要将其作为殉葬品带走,真正是生死相依。 对王羲之书帖酷爱不已的贞观天子不但把玩欣赏乐此不疲,而且临摹钻研功力甚深,以至有了“太宗工羲之之书,尤善飞白”的记载。所谓飞白,是枯笔用墨的一种书法艺术,字体苍劲老练,笔画中丝丝透白。苦练不辍,贞观天子的飞白之书成了臣下垂涎欲滴人人渴望的珍品。 《旧唐书》记载了一个发生在贞观十七年(643)的故事—— 贞观天子于玄武门宴会群臣,酒酣耳热,其乐融融,“帝操笔作飞白字赐群臣”,结果臣子们围着皇上抢做一团,有个叫刘洎的干脆“登御座引手得之”,可见皇帝墨宝真的就是国宝。 一半是由于刘洎太过放肆——皇帝的御座也是你当臣子的敢下脚的地方——一半是由于没抢上宝贝心里不服气,当即有人要求治刘伯大不敬之罪,贞观天子才不会如此无趣呢,当然也就未加理会。 |唐太宗的“飞白书”【碑帖】| 贞观天子还有关于书法艺术的专著。显然是在书法实践中深有体会的贞观天子不但有论笔法的《笔法论》、也有谈手法的《指法论》,还有非登堂入室之人绝写不出来的《笔意论》。 这些论文都被收入《全唐文》中。 大业天子也喜欢王羲之,虽说成就难以与贞观天子相提并论,但大业天子的诗文曾在宫廷及文士中传诵吟唱却也是事实。 尤其是大业天子写春夏秋冬四时变换、分别以晚春、夏日、悲秋、冬夜为题的几首诗,不仅以萧皇后为首的后宫嫔妃人人喜欢,甚至就连当时还是幼年的皇三子赵王也能背诵。 如果说萧后等人有可能是在讨皇帝欢喜的话,那么还是个孩子的皇子该不会如此机关算尽煞费苦心吧? 让两家王朝的两位天子来了一番才艺大比拼之后,再结合以前的论述,似乎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了,论武事军功,贞观天子略胜一筹;论文采风流,大业天子稍占上风。 但若是再细作分析,两人又各有长短各有千秋难分伯仲。 隋唐一体众所周知,本书的论述有相当一部分其实也是围绕这一点展开的。 若再是考虑到杨隋李唐之间那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错综复杂的婚姻关系,说隋唐其实就是一家都算不得过分。 例证举不胜举—— 在北周时期就是皇亲国戚的宇文士及娶了大隋的南阳公主,曾经是大隋的驸马。大唐建国,他又娶了大唐的寿光公主,摇身一变成了大唐驸马。 还有前边曾多次提到的萧瑀本来就是隋炀帝的萧皇后的亲弟弟,在大唐时又成了唐高祖、唐太宗两代帝王手下重臣,他儿子又娶了唐太宗的襄城公主。 以至于他自己有一次要忍不住和贞观天子开玩笑说: “臣是梁朝天子儿,隋朝皇后弟,尚书左仆射,天子亲家翁。” 原来是这样。 怪不得有时候在外人看来是天塌地陷血流成河的王朝之变,在当事人眼里却并不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无非以前是你说了算,而现在是我说了算而已。 怪不得改朝换代换来换去给人的感觉总是换汤不换药。 怪不得中国社会的政治与经济结构千载难变超级稳定。 怪不得超级稳定的我们成了超级古国。 皇帝们这样做当然是有他们的道理的。 |杨广(左)李世民(右)【剧照】| 明清鼎革之际的吴三桂和洪承畴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他们贰臣汉奸的形象也可以算是臭名昭著,但大清王朝入关开国,那两人的功劳又实在是人所共知。 别以为这只是牵涉到华夷之分时才有的例外,牵扯到君臣主仆的人伦大纲,所有皇帝的逻辑就都是一样的。 “君虽不君,臣不可以不臣。” 这话是贞观天子李世民说的。 时间是在贞观二年(628)六月,针对的具体对象是大业天子手下旧臣、后被大唐授官徐州总管、封长蛇县男的裴虔通。 武德九年加贞观二年,已是十年过去了,贞观天子为何突然想起拿他说事了呢? 贞观天子继续说道:“裴虔通,炀帝旧臣也,而亲为乱首。朕方崇奖敬义,岂可犹使宰民训俗?” 原来是这样。 哪怕皇上真的已经十恶不赦,但皇上就是皇上,臣下也就只能是臣下。 贞观天子不但将曾被大唐视为有功之臣的裴虔通“除名削爵”发配流放,并且又于同年七月下诏,将莱州刺史牛方裕、绛州刺史薛世良、广州都督府长史唐奉义、隋武牙郎将高元礼等“构成弑逆”之人,“宜依裴虔通,除名配流岭表,”将当年的江都弑逆之臣统统清洗,为隋炀帝报了一箭之仇。 五年后的贞观七年(633),贞观天子再次下诏,将那些乱臣贼子的子孙终身禁锢。 贞观天子的说法不容置疑—— “天地定位,君臣议彰,卑高既陈,人伦之道,斯著是用。” ![]() 飞白 是书法中的一种特殊笔法,相传是书法家蔡邕受了修鸿都门的工匠用帚子蘸白粉刷字的启发而创造的。东汉灵帝时修饰鸿都门 ,匠人用刷白粉的帚写字,蔡邕见后,归作“飞白书”。它的笔画有的部分呈枯丝平行,转折处笔画突出,北宋黄伯思说:'取其若发丝处谓之白,其势若飞举者谓之飞。'今人把书画的干枯笔触部分也泛称飞白,笔画中丝丝露白,像枯笔所写。 汉魏宫阙题字,曾广泛采用。 唐太宗是一个喜爱书艺又极有素养的书法家。「(唐)太宗善飞白,笔力遒劲,尤为一时之绝。」(《书史会要》)「(贞观)十八年二月十七日,召三品以上,赐宴于玄武门。太宗操笔作飞白书,群臣乘酒,就太宗手中相竟,散骑常侍刘洎登御床引手然后得之。其不得者,咸称洎登床罪当死,请付于法。太宗笑曰:『昔闻婕妤辞辇,今见常侍登床。』」竟不加罪。「十八年五月,太宗为飞白书,作鸾凤蟠龙等字,笔势惊绝,谓司徒长孙无忌、吏部尚书杨师道曰:『五日旧俗,必用服玩相贺,朕今各赐君飞白扇二枚,庶动清风,以增美德。』」(以上见《唐会要》卷三十五《书法》)。 ![]() ![]() 安诺找到#“君虽不君,臣不可以不臣。”对此种说法,你怎么看?留言分享,随时精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