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陆里往事(二)

 人文武汉 2021-05-15

炒芝麻的师傅和《清江壮歌》作者马识途

大跃进的时候街里在大陆里办了一些工厂,那时候政府号召家庭妇女走出厨房参加工作。11号的客厅那时还冒改成房间,变成了麻绳厂,用手摇的机器做麻绳。我们15号楼下的厨房变成了炒房,炒芝麻。炒过的芝麻装在麻袋里用木棰打,走进巷子就看得到有人在打芝麻,打过的芝麻用来加工成食品。

炒芝麻的女师傅中有一个就住在大陆里隔壁的维善里的一栋宿舍,那栋房子里住的都是邮电局的职工。我有个同学也住在那里,我们经常到他家里克玩。还有一个比我高一届的姓祝的同学也住在这栋宿舍,那年,他代表我们学校参加市中学生运动会100米跑了第一,接着到省里又跑第一,再接着参加全国中学生运动会还是No1.他的最好成绩达到10秒4,还说他到北京和那时最有名的短跑运动员陈家全一起训练,校长拿着他获得的奖牌在全校学生面前喜得合不拢嘴,成了我们那里的新闻人物。

60年代我读初中的时候,《武汉晚报》的副刊连载马识途的长篇小说《清江壮歌》,一时间每天大家都争着看晚报。那时候马识途没有现在这样的名气,在武汉地区有影响主要是他的《清江壮歌》在晚报上连载,我们这一代人知道他就是因为这部小说;前年我看姜文的电影《让子弹飞》发现原著是马识途,他的《盗官记》居然两次被改编成电影,只是80年代的《响马县长》远不及《让子弹飞》样闹得水响。

大跃进的时候街里在大陆里办了一些工厂,那时候政府号召家庭妇女走出厨房参加工作。11号的客厅那时还冒改成房间,变成了麻绳厂,用手摇的机器做麻绳。我们15号楼下的厨房变成了炒房,炒芝麻。炒过的芝麻装在麻袋里用木棰打,走进巷子就看得到有人在打芝麻,打过的芝麻用来加工成食品。

炒芝麻的女师傅中有一个就住在大陆里隔壁的维善里的一栋宿舍,那栋房子里住的都是邮电局的职工。我有个同学也住在那里,我们经常到他家里克玩。还有一个比我高一届的姓祝的同学也住在这栋宿舍,那年,他代表我们学校参加市中学生运动会100米跑了第一,接着到省里又跑第一,再接着参加全国中学生运动会还是No1.他的最好成绩达到10秒4,还说他到北京和那时最有名的短跑运动员陈家全一起训练,校长拿着他获得的奖牌在全校学生面前喜得合不拢嘴,成了我们那里的新闻人物。

60年代我读初中的时候,《武汉晚报》的副刊连载马识途的长篇小说《清江壮歌》,一时间每天大家都争着看晚报。那时候马识途没有现在这样的名气,在武汉地区有影响主要是他的《清江壮歌》在晚报上连载,我们这一代人知道他就是因为这部小说;前年我看姜文的电影《让子弹飞》发现原著是马识途,他的《盗官记》居然两次被改编成电影,只是80年代的《响马县长》远不及《让子弹飞》样闹得水响。

大跃进的时候街里在大陆里办了一些工厂,那时候政府号召家庭妇女走出厨房参加工作。11号的客厅那时还冒改成房间,变成了麻绳厂,用手摇的机器做麻绳。我们15号楼下的厨房变成了炒房,炒芝麻。炒过的芝麻装在麻袋里用木棰打,走进巷子就看得到有人在打芝麻,打过的芝麻用来加工成食品。

炒芝麻的女师傅中有一个就住在大陆里隔壁的维善里的一栋宿舍,那栋房子里住的都是邮电局的职工。我有个同学也住在那里,我们经常到他家里克玩。还有一个比我高一届的姓祝的同学也住在这栋宿舍,那年,他代表我们学校参加市中学生运动会100米跑了第一,接着到省里又跑第一,再接着参加全国中学生运动会还是No1.他的最好成绩达到10秒4,还说他到北京和那时最有名的短跑运动员陈家全一起训练,校长拿着他获得的奖牌在全校学生面前喜得合不拢嘴,成了我们那里的新闻人物。

60年代我读初中的时候,《武汉晚报》的副刊连载马识途的长篇小说《清江壮歌》,一时间每天大家都争着看晚报。那时候马识途没有现在这样的名气,在武汉地区有影响主要是他的《清江壮歌》在晚报上连载,我们这一代人知道他就是因为这部小说;前年我看姜文的电影《让子弹飞》发现原著是马识途,他的《盗官记》居然两次被改编成电影,只是80年代的《响马县长》远不及《让子弹飞》样闹得水响。大跃进的时候街里在大陆里办了一些工厂,那时候政府号召家庭妇女走出厨房参加工作。11号的客厅那时还冒改成房间,变成了麻绳厂,用手摇的机器做麻绳。我们15号楼下的厨房变成了炒房,炒芝麻。炒过的芝麻装在麻袋里用木棰打,走进巷子就看得到有人在打芝麻,打过的芝麻用来加工成食品。

炒芝麻的女师傅中有一个就住在大陆里隔壁的维善里的一栋宿舍,那栋房子里住的都是邮电局的职工。我有个同学也住在那里,我们经常到他家里克玩。还有一个比我高一届的姓祝的同学也住在这栋宿舍,那年,他代表我们双洞门中学参加市中学生运动会100米跑了第一,接着到省里又跑第一,再接着参加全国中学生运动会还是No1.他的最好成绩达到10秒4,还说他到北京和那时最有名的短跑运动员陈家全一起训练,校长拿着他获得的奖牌在全校学生面前喜得合不拢嘴,成了我们那里的新闻人物。

60年代我读初中的时候,《武汉晚报》的副刊连载马识途的长篇小说《清江壮歌》,一时间每天大家都争着看晚报。那时候马识途没有现在这样的名气,在武汉地区有影响主要是他的《清江壮歌》在晚报上连载,我们这一代人知道他就是因为这部小说;前几年我看姜文的电影《让子弹飞》发现原著是马识途,他的《盗官记》居然两次被改编成电影,只是80年代的《响马县长》远不及《让子弹飞》样闹得水响。

马识途在文章中写到,解放前搞地下工作时曾得到一对搞邮电的武汉夫妇的帮助。报社的记者找到了这对夫妇还发表了访谈的文章。那时正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一天下午,我们排队到顺道街武汉粮食学校礼堂去听报告。一位女同志上台作报告,讲述她收养烈士遗孤的前后经过,以及解放后马识途是怎样找到她的。我坐在远处一看,哟,就是先前在我们楼下抹着围腰、带着白帽、炒芝麻的女师傅,居然是她!一个普普通通的女工上台作报告,那时还是蛮稀罕的事。

那时,我们隐隐约约听说她比我们大几岁的女儿是抱来的,不是亲生的。《清江壮歌》中的女主人公柳一清生活中的原型是马识途的妻子刘惠馨,是革命烈士。她牺牲前曾生下一女,后被人收养,收养烈士遗孤的就是炒芝麻女师傅夫妇。解放后,马识途找到了这对夫妇,找回了自己的女儿。一时,成了大陆里、维善里街头巷尾谈论的新闻。

《清江壮歌》要是能拍一部电视连续剧,我想是能够做到叫好又叫座的。拍一部主旋律剧加上清江优美的风光,如能象《乔家大院》样,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到鄂西去旅游。看完了三峡,游清江,这里是土家族儿女世代生活的地方。

也就在那个时候,我们才知道抗战的时候共产党在我们住的大陆里的房子里办过《新华日报》,还是革命遗址呢。不过,那时我们听老人说,大陆里6号是《新华日报》编辑部的旧址。解放后大陆里4—9号住了近40户人家、一二百号人,一个编辑部不会占那么大的地方。后来不晓得是么样考证出4—9号都是的,我到是倾向于前一种说法;也辛亏这个考证使得大陆里4—9号得以保存,免遭推土机的碾压。

  有位网友在看到我的文章后说:记得在66年5月也曾在学校操场听了王素珍同志的报告她就是抚养“清江壮歌”里柳一清烈士女儿的人,我才知道她的姓名。的人。我这才知道这位女师傅

“1960年7月过汉口照”,表哥宋孝若在照片的背面写道。摄于大陆里15号门口。

那天,上午放学后听说成都的表哥来了,来家看母亲及外婆,下午的火车去广州,只呆了一会就走了,我和姐姐都没见到表哥,表哥全家现在加拿大。天井里面是我的外婆,小男孩是我的弟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