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味 | 沔阳三蒸 沔阳饭店的蒸菜

 人文武汉 2021-05-15

汉口沔阳饭店是刘松山1922年创办的。这刘松山是洪湖县(1953洪湖县从沔阳县中出)新堤镇人,他祖宗三代都在新堤镇开餐馆,招牌为迎风酒楼。刘松山青年时在自家餐馆里学到一些烹调技术。一次,他与家人吵架怄气,一气之下独自跑到汉口,在前进四路巷子口以炸面窝为生。随后在朋友们的帮助下,1922年他在民乐楚剧院对面的三新街(今前进四路)口,租了一间20多平方米的房屋,雇请了三四个工人,开了一家小餐馆,取名为沔阳饭店

沔阳今仙桃市有名的是三蒸,民间凡逢年过节、红白喜事习惯于做蒸菜从蒸的方法来分,有粉蒸、清蒸和扣蒸、泡蒸、花样造型蒸等多种蒸法那时武汉三镇饮食业中还没有蒸菜,刘松山却擅长这一手沔阳风味,聘请的师傅也是做蒸菜的名厨,于是他的餐馆就以蒸菜为特色,这深受食客好评,生意愈来愈红火。

荷包里赚了钱,刘松山又于1929年在汉口民生路统一街口189号租了一栋三层楼房屋,扩大了营业面积。拿出钱搞了装修,做起玻璃砖的台面;购买红木桌椅、配备象牙筷子、银质汤匙、漂亮的酒具;雅厅里配有沙发、字画,规模不仅大了,设备也显得豪华,这些配备为承办高级筵席、喜庆宴会,供应中西茶点提供良好条件。当然,也在一楼开设经济小吃。

统一街蔡林记

新沔阳饭店还是以蒸菜为主打产品,刘松山还在店门柱子上挂有湖北筵席蒸菜专家两块匾额,平时卖的荤菜有蒸鸡子、蒸鮰鱼、蒸鳝鱼、蒸牛肉、蒸排骨、蒸糯米圆子;素菜有蒸藕、蒸芋头、蒸豆角、蒸萝卜丝等 

刘松山对烹调很讲究,选料严格,保证了蒸菜的质量,如一个普通蒸肉,要挑选不肥不瘦的二级五花肉。制作蒸肉时要去掉肥膘和油泡子,切成1厘米厚、5厘米长的方块,排成12块,叫做天牌。蒸肉的米粉要炒成黄色,配料要用红腐乳卤,上蒸笼前,将切成片拌好米粉的猪肉装碗码齐,肉皮部分贴近碗底。待蒸肉蒸熟后,翻转扣碗,蒸肉形态显得整齐美观。锅盖一揭三把火,蒸制时要用旺火,蒸笼上大汽后再揭笼盖,这样才能一次性蒸至五花肉软烂吐油。这样蒸出来的肉香气四溢,吃起来油滑爽口。

蒸鱼也是沔阳蒸食中的主角菜。新鲜的鱼块拌上了米粉,加调料后,再混入蒸肉里一起去蒸,蒸出来的鱼不仅肉质鲜嫩,形色俱美,而且清淡鲜香,也保持了鱼的原味和营养。蒸鲶鱼颇为珍贵,又以粉蒸草鱼最为常见。粉蒸无鳞鱼,如鳝鱼泥鳅,一般都是边杀边蒸,吃起来口味活鲜。

此外,一年四季可以吃不同的蒸青菜,春天吃茼蒿蒸田螺碧绿的茼蒿里飘散出的浓浓螺香味,荤素搭配,味美可口。有人说,这是三蒸菜里最正宗最地道的蒸菜。初夏可以吃洋芋蒸菜,蒸出的洋芋蒸菜口味特别的粉嫩。秋季吃南瓜蒸菜,南瓜蒸菜味道十分“甜”。冬季吃萝卜蒸菜,蒸出的萝卜蒸菜甜津软绵这些四季蒸青菜在吃了粉蒸肉后,口感又有回味。

民国的结婚证   

我父母的结婚典礼就是于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元月十七日在沔阳饭店举行的,当时是民生路曹正兴菜刀店老板曹文瑞(父亲的表弟)推荐的。

刘松山1955年去世时,他的好友写的挽联上就有这样两句:业务研究精质量上乘;技术琢磨透味口绝佳。反映了刘松山一生对沔阳蒸菜精益求精的追求。

除了刘松山自己把关,他还挑选、笼络一批技术过硬的红、白两案师傅,如李贵矩、李连成、王宏佑、马台簿、王春堂、谭俊卿、李怀林等。1963年武汉市命名的特级厨师共4名。沔阳饭店就有谭俊卿、李怀林2人,占全市特级厨师的一半。

 过去到沔阳饭店进餐的主要对象是工商界人士,如贺衡夫、王际清、徐雪轩等,还有国民党军政要员也经常光顾此店。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还都,从重庆迁往南京,路过武汉的国民党元老立法院院长于右任、司法院院长居正等曾慕名前来沔阳饭店品尝蒸菜。沔阳张沟人张难先老人亲笔为此店题词家乡风味

武汉解放前夕,物价飞涨,工商业萧条,沔阳饭店生意一落千丈。在1949年初,刘松山被迫解雇员工20人,只留下一批技术好的老师傅,共23人维持生意。解放后,沔阳饭店于1955年搬迁到青山,支援国家一五计划大型建设项目武钢现在的统一街原址改为蔡林记热干面馆。

 打捞城市记忆 钩沉三镇往事

转载请注明出处,勿侵犯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