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囚徒到大儒,从秀才到传奇,反清复明的故事里多了一抹色彩

 CITSLINC66 2021-05-15
导读:如果有个人杀过人,坐过牢。人到中年,一事无成,流浪在外,您一定觉得他不是什么好人吧?但事实上,这个人却受到了后世很多人的尊敬与追捧。那么,这位传奇般的人物会是谁呢?请看今天的故事。
图片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杰出思想家
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位传奇人物,就是明末清初的杰出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的顾炎武。他有句振聋发聩的经典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想必没有人不知道吧!
顾氏一族,是苏州昆山的名门望族,所以顾炎武从小是衣食无忧,并且14岁就考中了秀才。可奇怪的是,14岁之后,顾炎武就不在热心科举。 到了27岁,他更是直接放弃科考仕途,这是为什么呢?
有两点原因。第一、他认为科举考试太过迂腐,死板的八股文钳制思想,行事刻板。其恐怖程度不亚于秦始皇当年的焚书坑儒,这样的考试不参加也罢。
其次,他还有一件比考试更为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他放弃科考的第二个原因。顾炎武放弃科考的那年,正是公元1640年,就是明崇祯13年,当时的明王朝已经陷入了战乱。
所以,顾炎武决定放弃科考,投身救国。可是他一介书生,仅凭自己的一己之力,怎么可能阻挡历史的发展呢?公元1644年,李自成打进北京城,崇祯皇帝上吊自杀。一个月之后,清军进关,北方沦陷。
第二年,公元1645年闰六月,在清兵攻占苏州昆山的战斗中,顾炎武毅然参加了守城之战。生死搏杀之后,顾炎武幸运的活下来了,可他的两个弟弟却以身殉国。
图片
顾炎武放弃科举的重要原因是国家危难
他的母亲王氏性情刚烈,丧子的悲痛,加上不愿意归顺清人,最终选择了绝食赴死,以表心志。对于顾炎武而言,这一年的夏天恐怕是他这一辈子最不愿意回想的时刻。接连失去亲人,家园被毁,民族危亡,接下来的路他该怎么走?
昆山城被攻陷后的一个深夜,顾炎武在家中留下了“昔时鄢郢人,犹在城南间。”的诗句便悄然离开了。这两句讲的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两个都城,鄢和郢都被攻陷了。但是两座城的人并没有屈服,他们聚集在城市的南部,准备做最后的反抗。
通过这两句诗,其实不难猜到,顾炎武决定暂时逃亡,继续为反清复明做抗争。此后的十年,顾炎武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他到底去了哪里呢?
专家们通过对一些零碎的历史信息的拼凑,得出结论。这段时间里,顾炎武应该从事“特工”的工作。根据资料显示,那段时间,顾炎武频繁的来往于江淮之地,会面的都是一些江湖豪杰。而每一次行动的最后一站都是太湖地区。
显然,顾炎武到处搜集情报,然后再将情报传递给太湖西山诸岛残存南明军事势力。可惜,不久之后,太湖的南明军队被清军消灭。而顾炎武这些情报人员也被清军侦知。
图片
顾炎武为南明工作
于是,顾炎武的朋友有很多被捕被杀。出人意料的是,抓捕名单上却没有顾炎武的名字,他得以逃过一劫。这么看来,也许顾炎武还是一个比较杰出的,出色的,隐藏的比较深的特工。
从此以后,顾炎武也彻底的消失了,留给我们的只有一首诗:“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精卫填海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
在这首诗当中,顾炎武正式把自己比作精卫鸟,尽管恢复明朝的事业,就好像鸟儿填平大海一样艰难,但是他还是愿意像精卫鸟那样锲而不舍,不知疲倦的继续完成他的大业。
就这样,顾炎武消失于江湖,直到1655年,顾炎武再一次现身,不过这一次他出现在了大牢之中。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经过多年的斗争,南明政权日益衰败。再加上南明政权内部勾心斗角,顾炎武渐渐的心灰意冷。于是,绝望的他回到故乡,想好好生活。
然而,让人没想到的是,在家乡等待他的不是亲人的温暖,而是恶毒的背叛与算计。顾炎武发现老仆人路恩要举报他谋反。顾炎武当机立断,连夜带人找到路恩,将他丢进了池塘之中。
图片
顾炎武故居
这件事是不是这样的,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路恩的确消失了,而且的确和顾炎武有关系。结果顾炎武还是被人给抓起来。此时的他也终于搞清楚了,路恩为什么要突然背叛自己。
答案就是“钱”。原来,多年的战火使得顾家日益没落,而当家作主的顾炎武又久出不归,消失了十多年时间。这就让路恩起了心思,渐渐开始觊觎上了顾家的财产。与此同时,昆山另一个豪族,叶方恒叶家也对顾家的祖产是虎视眈眈。
于是,这两个人密谋侵吞顾家家产。可就在这个时候,好巧不巧,顾炎武突然回来了。这可就不好操作了呀,那怎么办呢?好吧,那就让顾炎武再次消失。
最麻烦的是,顾炎武的黑历史,黑材料太多,两人就没怎么费事,就直接捡了最要命的一条,准备告状。很可惜,戏还没开始,其中一个男主角路恩,就已经被另外一个男主角顾炎武给安排领了盒饭。这下叶方恒没辙了,可是他决定继续告顾炎武。只不过,罪名由原来的谋反改为擅自杀害奴仆。
于是,顾炎武被下了大狱,如果罪名成立,他的结局还是一个死。当然了,熟悉历史的观众应该知道,顾炎武并没有死。原来,官府并没有确凿的证据,于是在被关押了六个月之后,顾炎武被释放了。
图片
顾炎武的生活过得并不好
可接下来顾炎武的生活过得并不好,他经常受到叶方恒的破坏和威胁,甚至还有几次遇到了刺客的袭击。没过多久,在公元1657年的秋天,顾炎武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都惊诧万分的决定。他变卖了所有的家产,再一次离开家乡,踏上新的征程。
很奇怪,好不容易重归故土,洗刷罪名,顾炎武干嘛又再一次远走他乡呢?答案隐藏在了顾炎武留下的诗句当中。在《日知录》一书当中,顾炎武这样说到:“有亡国,有亡天下,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谓之亡天下”。
这首诗里,顾炎武对亡国和亡天下做了区别。所谓“亡国”,是物质部分,就是国家或者王朝覆灭了。那么“亡天下”呢?指的是精神文化层面的东西。
顾炎武认为,如果人的道德沦丧了,民族精神消亡了,那就是真的亡了天下了,这比一个国家的覆灭要可怕多了。相对于明朝的灭亡,顾炎武更加担心的是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文明发展。
在想明白了这个问题之后,顾炎武火速为自己接下来的人生制定的一个清晰的目标,那就是要钻研学术,传承文化。怀揣着这样强烈的使命感,顾炎武写下了这样的文字:“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在现代很多学者看来,这是顾炎武的思想留给后人最最宝贵的财富,中国传统意义上的爱国主义思想,得到了一个质的升华,对后世的文人影响深远。
图片
顾炎武行走天下,著书立说,成为一代大儒
三百年之后,大清帝国面对洋人的坚船利炮。梁启超又将顾炎武的这句“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搬了出来,并改为了现在我们熟知的八个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并且一直流传到今天。
当然,顾炎武为后世所做的贡献,不仅仅是这么一句话。后来的顾炎武行走天下,行走三万多里路,走遍了中国的南南北北,寻访各地的史志图书,查看民生风俗,探索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学。
写下了中国古代最为可靠详实的地理学著作《天下郡国利病书》。同时,这本书也是中国古代,最为可靠详实的社会经济学百科全书。不仅如此,顾炎武还相继完成了《日志录》、《 肇域志》、《音学五书》等六十多部书籍。
也正是因为这些书,让这个从江南小镇走出来,从未拜过名师学习的小秀才顾炎武,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传奇。这就是顾炎武的故事,前半生,他放弃科考,隐姓埋名做特工;后半生变卖家产,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而周游,他的一生真的可以用传奇来形容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