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独知实用拳法 慢与不用力之解释 太极拳慢而无力,学者多怀疑,或谓不能应用,徒能锻炼身体,蓋练拳之道。首宜研究学理,学理了然,再学方法,方法精熟,始能应用,非拳术之不能应用,实功夫之尚未练到耳。如炼钢铁,由生铁,而炼成熟铁,而炼成纯钢,非经过长时间之火候不为功。夫太极拳之所以由慢而成者,其练习时间,纯任自然,不尚力气,而尚用意,用力则笨,用气则滞,是以沉气松为要。太极拳以静制动,以柔制刚,无中生有,有若无,实若虚,逆来顺受,不丢不顶,均系虚实之变化也。慢者绶也,慢所以静,静所以守,守之谓定,此即心气之中定也,心定而后静,静而后神安,神安后而气沉,气沉而后精神团聚,乃能聚静会神,一气贯通。慢由于心细,心细则神清,神清则气爽,乃无气滞之弊。快由于心粗,心粗由于急,急则气浮,气浮不沉,心急不静,不沉不静,心无所守,则散乱之病生。虚灵二字,更无所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者,由于感觉使然,故其拳架是锻练身心以为体。功夫出自推手而为用,推手之初步,专在磨练感觉,身有所感,心有所觉,感应精微,致用无穷,故能知己知彼。其滋味则心领神会,非笔墨所能形容。其变化之无穷,皆由感觉之灵敏,故能知其虚实,而便利从心,此慢与不用力之义也。 武学同仁之文字,语言都是后天的,例如;'心静,身松,形正'的要求。都非常正确。但是,吾经数年'身知'及'观看'修者中多少有些误解?再加上阐述误导,使得拳友在体用上出现'病症'!如,'身松'做到了,而出现了妄动之病! 若这样要求,'心松,身静,形正'或者'心松中静,身静中松,内外形正。'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一笔,达到了一目了然的作用。再去领会文字,语言的解释,就不会出错或少出。 松随适应对方动作方法看来倒很平常,只不过是善于虚实上'加减'而己。是从顺逆旋转的角度,正反公转的方向上略加变化,似乎不是什么难事。但是在时间的快慢,角度的大小方面加减得分秒亳厘不差,却是不易。 重中之重在王谱中的歌诀是,'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是人体之中心;'立如平准,活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是人体之重心。'中心'是重心的柱而'重心'是中心的枢。 中心的'不偏不倚'保证了重心枢在柱中的'随遇平衡';重心的'随遇平衡'凸显出中心柱的'不偏不倚'。互为互用,在实战时彰显了人体重心在中心的重要性。从内劲的力学关系来讲,又是从重心的能否随遇平衡而决定其胜负的。 '行云流水,变化莫测,且在加减的尺寸与时间,要做到毫厘不差,分秒必争,无过不及,尤其辨清'转关'时的'知机'更为出奇。转关的微妙在于身知,'秋风未动蝉先觉',所谓先知先觉,后知后觉,不知不觉,此为吾道之三大境界,凡属吾门,一经推手,自然领会,彼我之高下,无须相角胜负矣。 查阅遗著歌诀只有一篇训练实用歌诀一一打手歌。共八句,却对四正推手的道理,方法有原则性的指导。推四正手人体'潜意识流'来源于盘架子的潜意识,轨迹形成印象流成:'练拳无人当有人',从触点松驰经尾闾沉入涌泉斥力上升递送经膝胯过阴蹻进丹田,聚龙虎熊三劲力于盘骨调和系統,主宰,发于脊背,形于手指。'命意源头在腰隙。''刻刻留心在腰间。……实指'盘骨运动'。我的理法是'胯如裁剪'塌住尾闾较丹田…组合成'盘骨调和系統',来源于吴氏太极拳'交叉开合'(秘)。 推四正手步法高半侧马步或高虚步均可,不能站平行步,易前后晃。四手搭成双S曲线,轻扶八方线划立圆,平圆都可以,八法变通,出手十三势。 推四正手的'潜意识流'在'有人当无人'的'身知'(秋风未动蟬先觉″的感应下呈现出'潜意识流'的记意,成了习惯自然。谓之功夫。 首先提出'掤捋挤按须认真'推手的四个手法,还须认真的进行,直接点出其四正推手的重要性。我研习吴氏太极拳实用拳法特殊性'四正手'已五十多年,体悟,只有推四正手才能练出来身知的'虚无劲'。 太极八法即是八卦方位,四正方(后天八卦)坎,离,兑,震是实用八卦方位(内劲)。从九宫图上看上北九,下南一,左东三,右西七均为阳数。从内劲上体现出是为'虚实',郝少如先生在论'阴阳'一文中;'阴便是实,实即是阴,阳便是虚,虚即是阳,推手时要使对方始终接触到我之虚,得不到我之实'。得到我的阳虚之无力才能训练出来'虚中灵,无极神'的空灵劲。 不会走内劲的修者严格讲是不懂'太极劲儿的'。他们都是用肢体代替棚劲(内劲)的,懂劲三级功能。能达到第三级别的已是高手,当今达到神明者基本没有。原因很多方面?字里行间,您能看知!我可以给您说点的。看缘分吧! 上下相随人难进,太极拳是整体运动,如同一部精密钟表,各个轴轮一转无有不转。上盘的四正手法,还有顶劲的虚领,眼法的向前平视。下盘裆劲的松沉,胯的抽提,脚下阴阳变换,不但要求手脚上下相随,如果没有'盘骨螺旋'的自分阴阳还是僵硬不灵的。所以'相随'二字是指周身而言的,能掌握躯干上,中,下的配合协调,则对方自难进身的。 汪永泉先生讲授'杨式太极拳述真'一书,27页,'当练至功深时,各种功法皆融于身手之间,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支配各种劲法贯穿于套路的演练和揉手中,达到'掤捋挤按皆非似'、'妙手一招一太极'的高超境界。 太极拳的架子有养生和技击之分。盘养生的架子练不出技击功夫,盘技击架子也不易达到养生的效果,必须根据练太极拳的目的,有所侧重。养生架子侧重于圆活舒畅,以意引导内气围绕自身三个完整的气圈合规律地运转并带动身形的运动,使拳术的习练有益于内气的增长,促进身体的健康。老拳谱上以'太极图说'形象的解释此种练法为'乾三连',即强调太极拳练习中和谐统一的方面。技击架子侧重于内功发力、招术结合。原来练养生架子时围绕自身的三个整气圈,由中线断开分为左右共六个半圈,老拳谱上称之为'坤六断'。练技击架子时强调的是对立冲突的方面。这两种练法不能截然分开,而相互补充,相互作用。发展成'太极拳实用拳法'。就是'乾坤合练'的实战架子。其特点是每一动中有'连中有断,断中有连。'即是吴氏太极拳'独知拳架'的三动三不动。 愿望太极学子们,从返太极'四正推手'大道找回'先天太极劲儿',彰显太极拳本色,永保太极纯洁性;掤捋挤按皆非似,採挒肘靠在其中,顾盼进退定五行。出手十三式,三动三不动。 吾道之独知实用拳法,何谓'独知'?乃从命名就易懂,好学(画龙点睛)。例如;胯如裁剪,一目了然,从生活中来又高于生活。没有这样训练的。只有吾道而独知!您能领悟否?与我试过手的拳友都有体会,但是他们短时间练不出来?不'心真'者难以领悟之故。 欢迎广大太极爱好者交流切磋。想交流的拳友请在评论区留言,小编会推荐您们互为好友,以便交流切磋。 以上为个人心得体会,敬请广大拳友批评指导。研习吴氏太极拳实用拳法独知耄耋老人杨广德 |
|
来自: 太极通臂 > 《太极拳教学:松腰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