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些诗词里的普陀山,一处更比一处美!

 玉人 2021-05-16

Image

Image

进入夏天,普陀山也落了几场阵雨,

草木吸足了水分,更显挺拔翠绿,

也衬得海岛的景致愈发诗意盎然。

翻开《普陀山志》,

恰好读到几首描绘普陀山的诗篇,

仿若打开了新视野,

遇见了一个更美好的普陀山。

《好事近·登梅仙山绝顶望海》

——陆游

挥袖上西峰,孤绝去天无尺。

 拄杖下临鲸海,数烟帆历历。

贪看云气舞青鸾,归路已将夕。

多谢半山松吹,解殷勤留客。

Image

Image

宋淳熙十年(1183),陆游自山阴至普陀山,停留了十多天。开禧三年(1207)秋,83 高龄的陆游再游普陀山,山海依旧,心境已改。现佛顶山慧济寺旁有一座陆游与高僧喝茶的铜像,一旁的石碑上就题刻着陆游的《好事近·登梅仙山绝顶望海》 一诗。

《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

——王维

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

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

向国惟看日,归帆但信风。

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

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

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

Image

Image
Image

这是唐朝王维写给日本遣唐使阿倍仲麻吕的临别赠诗,虽然不是直接写于普陀山,却暗藏了普陀山“观音不肯去”传说。


《游补陀》

——赵孟頫

缥缈云飞海上山,挂帆三日上潺湲。

两宫福德齐千佛,一道恩光照百蛮。

涧草岩花多瑞气,石林水府隔尘寰。

鲰生小枝真荣遇,何幸凡身到此间。

Image

Image


大德五年(1301),元代书画家赵孟頫渡海至普陀,遇风暴于昌国巨海中,舟几覆而免,奉诏书《昌国州宝陀寺记》碑文,书《赤壁赋》镌于达摩峰崖壁,作《游补陀》七律。


《题补陀》

——文征明

寒日晶晶晓海声,中庭映雪一宵晴。

墙西老梅太骨立,窗里幽人殊眼明。

想见渔蓑无限好,怪来诗画不胜情。

江南转瞬相将望,会看门前春潮生。

Image

Image

文征明,明代书画家,是“吴中四才子”之一,才名远播,嘉靖年间游普陀山,赋诗留作。他诗文中的普陀山,充满了江南的诗画柔情。


《磐陀石上看日出》 

——汤显祖

磐陀石上暗飞霜,吹入香炉作道场。

破衲睡来天镜晓,清辉五色在扶桑。

Image

Image


磐陀石,被誉为“天下第一石”。它左右悬空,凌空孤峙,石身与底座衔接处间隙如线,看似摇摇欲坠,实则稳如磐石。日落时分还能看到“普陀夕照”的美丽。

《忆普陀》

——张岱

山松怯飓风,千年若不大。

茁蘖成槎牙,石肤恒露髁。

昔日到补陀,风来船似簸。

此下有蛟龙,榜人戒勿唾。

Image

Image


张岱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崇祯十一年(1638),寓居普陀山多日,将游普陀山的沿途见闻写成长篇游记、诗词等。


《正趣峰》

——袁枚

善财童子洛伽来,正趣参明笑口开。

难得慈悲亲指点,会心不远莫须猜。

Image

Image


除了广为人知的美食家身份外,袁枚还是诗人、散文家,清乾隆年间,袁枚来到普陀山,把一路古迹见闻写进诗词中。


《游普陀题》

——康有为

观音过此不肯去,海上神山涌普陀。

楼阁高低二百寺,鱼龙轰卷万千波。

云和岛屿青未了,梵杂风潮音更多。

第一人间清净土,欲寻真歇竟如何!

Image

Image


民国八年(1919)八月,康有为偕夫人张妙华同游普陀山,题“海山第一庵”、“紫竹林禅院”额,并作《游普陀题》。


《普陀》

——丰子恺

寺寺烧香拜跪勤,庄严宝岛气氤氳。

观音颔首弥陀笑,喜见群生乐太平。

Image

Image


丰子恺曾两次来到普陀山。第二次的时候丰子恺入住在息耒院旧址,正巧遇上农历二月十九观世音菩萨生日,香客云集,非常热闹,便将观音香会盛况用诗文记录。

Image
绿荫送爽,夏风不燥,
来普陀山吧,
循着古诗,寻觅“海天佛国”的诗情画意~

图源/心念一座山、@费南雪和玛德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