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岛木器制品行业的兴衰史

 晨晓光 2021-05-17

编者按:《蓝色月亮船》是青岛新闻网蓝月亮文学社出版一本书的名字,也是载满已经正式出版成书的蓝月亮文学,《记忆中市北1——10集》,《蓝月亮文丛》20部《于向阳的诗歌集、散文集、小说集、文史集、童话集》10部、共约40多部作品、4000多篇文章。本篇文章是蓝月亮文学社、市北区作家协会会员马蓉的来稿,感谢大家的欣赏支持!

图片

青岛蓝月亮文学的《蓝色月亮船》欢迎您

                        (总第772期)

一、美文展示:

图片

青岛市北区的木器制品行业的兴衰史

作者:马  容

      50年代中期的青岛,除了率先成立的一木,还陆续在各区成立了青岛二、三、四、五木器生产合作社,58年以后,逐步过渡到工厂。木厂除生产写字台、椅子、文件橱、办公桌、小饭橱、洗衣盆、脸盆架、小桌、小凳等家具外,还生产笼屉、风箱、木盆、锅盖、菜板、搓板、水桶、土簸萁、木抹板等木制用具。

图片

      60年前后,三年自然灾害,老百姓连饭都吃不饱,哪有闲钱买家具,这些厂大活少、原料缺,便想方设法节约挖潜,自己找活干。如:二木除了改革木盆的刮凹、刮凸,打沙机工艺外,还增加了锨柄、镢柄等小商品。三木利用边角小料生产刀把、锤把、小板凳等,走街串巷,服务上门。四木虚心听取群众意见,改进工艺,使木箱产品不开裂,不变样。五木的前身是漆屉社,他们确保生产的笼屉箅子紧、把子严、缝口合、席不冒,条不推;生产的风匣风量大、不走形、不开缝,还实行整旧翻新,包换保修,对消费者负责。而此时的一木,不但生产火车卧铺、学生用八折尺、高档工艺雕刻樟木套箱、酒柜、雕刻台灯座等,还乘着北京获奖的东风,从1960年起,轻工部决定全国火柴生产企业所用的夹立板,全部由青岛一木生产供应,源源不断的货源,无疑确立了一木在青岛木器制造业的龙头地位。

图片

       一木如鱼得水,迅猛发展,势不可挡。他们苦练内功,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创造,58年,助理工程师李维荣以刨花、木屑为原料,试制成功刨花板;60年代初,厂里先后组织53人赴北京、上海等地学习细木工板制作技术;1964年,技术人员研制安装了热压机、压刨机等专用设备,生产细木工板,并以此为基材制作板式家具;市劳模王世亮等研制成功木工安装机等机械设备,大大地提高了工效;1966年8月,开始加工桐木拼板,出口日本。68年,青岛第一木器厂改为青岛木器一厂。1975年又开始出口冰糕棒,是青岛市,乃至山东省的出口创汇大户。

图片

        一木的名气越来越大,老百姓对一木的家具也越来越向往,但是,要想买到一木的家具谈何容易。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家具凭票供应,要么论资排辈,要么托关系走后门,很多急着结婚的小青年等待不起,就自己动手自制家具,虽然有满腔热情,但毕竟是第一次吃螃蟹,其家具质量怎能与一木的产品同日而语,木匠师傅就成了香饽饽。那时,人们习惯称做家具的木匠为细木匠,一木的师傅又是细木匠的佼佼者,他们纷纷受亲朋好友之托,利用业余时间为他人赶制家具,用现在的话说,他们可是70年代第一批走穴的人员吧。

图片

       我家从12平米的蜗居搬至两间屋时,就由一木的一位油工介绍,请了一木一位师傅给我们家制作了几件家具。大衣柜是当时最为时髦的三开门式样:中间是镜子,两边开门,底层是两个抽屉;桌子是方圆两用,平时是方桌,来客人就把四周耷拉的耳朵支起来,拼成了一个大圆桌,可供近十人会餐;椅子也是最为流行的高靠背。那时也没有电话、手机等联系工具,全凭当晚的口头约定,来决定明天是否有时间过来。一般是师傅在厂里草草的吃点饭垫垫饥,我家备好大前门牌香烟和从上海托人带回的西湖龙井花茶,师傅稍事休息,立即挥开膀子大干,不一会儿就满脸是汗,真是一个体力活呀!木匠也不是全靠拼体力,还是一个精细活,人们都说,好木匠都长了一双米厘眼(老百姓所说的米厘就是毫米),一块木料刨的平不平?一根撑安得正不正?打眼一瞄就能说出来,而且分毫不差,那可真叫绝。师傅对每块木料都是仔细斟酌,使其物尽其用,能用短料绝不把长料截断,一般忙活到九点左右,吃完我家备好的简单酒饭,匆匆回家,没有推杯换盏的客套,因为明天一早还要上班。那时也没有大礼拜,星期天是一个整状时间(整状,俗语就是有一大段充足的时间),师傅将一周准备好的各类半成品进行拼接组装,可谓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这时他一个人忙活不过来,需要我父亲搭帮手做小工。这几件家具沥沥拉拉忙活了一个多月终于成型。木匠师傅的酬金主要是把他看中了的木料送给他,现金只是象征性的收点。因为那个年月,物资极度匮乏,老百姓想要做家具,弄不来木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呀,木匠师傅在中间还承担着协调木料的作用呢。

图片

       昌盛一时青岛的木器行业虽然不断更新换代,满足着社会的需求,但是改革开放以来,由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受南方个体企业的冲击,却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和冲击。木器二厂在70年代末,曾用曲柳木加工单板,继而加工成细木工板,由于该板具有表面平整、光洁度高、不易变形、力学性能好等特点,成为高档板式家具的基础材料,后因制作细木工板原材料紧缺,于1982年停止生产而主要从事纤维板生产,90年代中期被金鹰五金电器总公司和青岛琴和特种门窗有限公司分流。

图片

       三木,自从承担生产纺织木配件后,也曾一度辉煌,仅1963年,就生产各种纺织配件130855件,打件板83820只,卷布板260299块,创产值985015元,实现利润107710元。后因纺织业原料不足和塑料纺织配件的应用,使木制纺织配件生产逐年萎缩。70年代后,纺织工业生产技术、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所需木制配件骤减。1976年,仅实现利润22609元。80年代,纺织配件生产已处于停产状态。后来划归北方实业总公司,脱离木器行业而转产。

四木:这个1955.6由25户木器自营户组成木器生产小组,在80年到中期,就从人们的视野中悄悄退出了。

图片

     五木:1982年所产刨花板物品橱在省内获二等奖,曾建立蜂窝纸板生产车间,1986年还利用引进设备和先进工艺生产仿柚木饰画材料,具有天然珍贵柚木纹理清晰、富丽典雅的特点,很受欢迎,1992年并入一木。

      此时的一木也是潜亏严重,包袱巨大,结构失调,人心涣散,1989.4.26,青岛木器一厂更名为青岛一木集团公司。94年,集团治理整顿,转换机制,进行资产重组,实行抵押承包和租赁承包,盈亏自负,给一木注入新的活力。2005年3月,改为青岛一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6年12月19日,荣获我国家具业中唯一“中华老字号”企业。这是一木的骄傲,也是青岛的骄傲。

图片       2008.5.20,一木集团实行战略转移,整体搬到胶州杜村工业园,总面积达到235亩。一木抓住机遇,挑战自我,永不服输,调结构,上档次,不断开拓创新,研发出几十个系列不同风格的新产品,在国内外获大奖无数,不愧为是中国家具行业的常青树。

现在,一木有员工5000余人,资产总额达10亿,经销商已走遍全国,走向世界。这个经历了62年风风雨雨的青岛木器行业的龙头企业,正龙腾四海,勇立潮头,续写新传奇,再创新辉煌。

二、美文作者介绍:

图片

本文作者:马蓉,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青岛当代文学创作研究会会员,青岛市北作协会员,喜爱文学,文章散见于报刊与网络,并多次获奖,多篇文章被相关刊物和记忆中的市北1——10集收录出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