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时,总是会有小伙伴产生下面这些疑问:
有这些疑问很正常,所谓书本,只不过是知识的载体。让知识为我们所用,这样才是读书的目的。 今天要给大家推荐的书是《这样读书就够了》,这本书致力于帮助大家收获更高级的学习方法,通过便签法的使用和拆书家的讲解,学习者能快速直击一本书的精髓,并将其转化成工作和生活中用得上的能力。 附上MindMaster导图社区创作者@Ethan 整理的全书思维导图▼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 MindMaster思维导图 《这样读书就够了》 以下便是这本书的全书解读 读书为什么这么难?对于一名普通人而言,在日常的读书中,总是会遇到以下三个问题: (1)没时间、没精力 (2)看不懂、记不住 (3)看不下去 那遇到这三个问题怎么办呢? 对于成年人而言,最需要的其实是转换读书的观念。其中最大的观念应该就是,读书,或是读完一本书,并不是必要的事情。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自己应该读什么书、怎么读这本书。读书应该是功利性的。对自己有用的书,就应该多花精力。 所以,对于没时间没精力的问题,其实也是一个优先级的问题。在这个阶段,书本并不能为你解决当下的问题,所以「没时间」、「没精力」。但是,当读书是你获取信息的一个有效渠道,那么相信你上班时间也会抽时间出来读书的。 有效学习的五大公理要想实现有效学习,要掌握三个技巧:
内在驱动VS外在驱动 外在驱动型学习,指的是不得不做的读书,比如说为了考到会计资格从业证不得不去死记硬背的书本知识。 而内在驱动型学习,指的是基于自己内在需求出发的读书,比如说即将要去西藏旅游,就想看西藏相关的历史书籍。又比如说,想了解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就会到书店挑选一组跟当下课题相关的书籍。 三种类型的学习者现实中,大部分人都是初级学习者和高级学习者。但我们要努力去做一个学习促进者。 作为学习促进者,现场学习最主要是要主动创造信息,以提问为主,把大部分时间给学习者,让他们在提问后,有时间创造信息和讨论表达。有价值的笔记应该是自己创造的信息,且具备高度的个人相关性。 便签学习法:培养全新的思维模式便签法的目标是用最简单的工具和方法来提高阅读的效率。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便签法的3个基本原则:
便签法:在快速阅读的基础上,遇到核心观点、重要建议,或者较难理解的地方,先判断这对我是否有用。如果有用,则放慢阅读速度,细读相关内容。 写下启发:拿一张I便签,用自己的语言简要重述知识点,或者总结启发,写下来,贴在相应书页。 理解:回顾自己有没有经历过,或者见到过类似的事情、情境,拿一张A1便签,写下来,贴在相应书页。 实践:结合读到的知识(观点/建议/启发)与自己的经验,设想自己今后可以如何运用。总结的内容应该是具体的而非笼统的,写在一张A2便签上,贴在相应位置。 在有便签的页面边缘,贴上一张小小的指示标签,以示提醒。 用此法读完整本书后(或者读完自己认为值得读的部分之后),把所有的A2便签拿出来贴在墙上,提醒自己日后应用、改变行为。 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虽然系统化的信息不一定比碎片化的更有价值,但构建知识体系对自己是有益处的,可以让自己的有更好的成长思维,积极去面对挑战和新鲜环境;另外就是可以具备批判思维,谨慎思考,不会随波逐流;最后就是可以收获系统的思维,能够整理出过往经验的前因后果和适用边界,构建出一套系统、立体和动态性的思维模型。 搭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一共会经历三个阶段:
那么应该如何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呢? 1、广泛阅读,建立知识框架 当我们敲定了我们想要了解的知识,我们就可以围绕这个知识主题去搜索,目的是对这个知识主题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并且建立起一个框架。之后,围绕着框架本身,针对每一个主题找到经典读物,多角度挖掘和延展这些知识,记录下书中的观点和自己的观点。最后,再回顾并深究自己的观点,就能慢慢梳理并且建立起自己的知识框架了。 2、点面结合,丰富知识体系 当你已经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时,下一步就是结合自己的经历,深入理解并且输出自己的观点理论。所以这还是回归到了一开始的【五大公理】:主动、理解和实践。在这里,有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就是你能不能准确、顺畅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最后,附上MindMaster导图社区创作者@Ethan 整理的全书思维导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