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泡菜说|手机拍照越来越强,相机压力有多大?

 singer0852 2021-05-18

近年来智能手机的拍照功能不断提升,相比soc跑分,拍照效果更加“显而易见”,于是后置相机部分成为堆料重灾区,“底大一级压死人”的策略下,智能手机后置主摄CMOS也从1/2.5英寸一路增大到1/1.12英寸,超越当年旗舰便携相机(1/1.7英寸),直逼1英寸。

图片

3月底小米发布的小米11 Ultra旗舰手机主摄搭载1/1.12英寸三星GN2传感器,单纯从传感器尺寸来说它与索尼黑卡非常接近,为此小米还称之为“拐点之战”,发布会上更是用小米11 Ultra与黑卡相机对比了弱光成像。

图片

对此无忌论坛泡菜@js778899发帖给出《现在手机拍照效果越来越强了,相机会不会压力好大?》的慨叹。@js778899在帖子中写道:刚才看了看小米11u的拍照功能,感觉进步很大,相机的压力太大了,毕竟手机百分百肯定是随身携带,相机则不同。毕竟现在95%的照片都是手机端观看,在电脑端看或者打印出来看的概率太低了,当然商业的除外。

在众多网友的热议之下,可以看得出大部分泡菜还是能理性的看待相机与手机的本质不同,下面节选了部分泡菜的观点:

 观点一  两者没有可比性 

泡菜@rogergg:不同领域的东西。手机拍摄,替代的是微型卡片机,而不是微单。这是由于物理原因决定的,无法随着技术的进步产生替代效应。因为技术的进步,只会让两者的差距越来越大。

泡菜@pentaxkx:卡片小底的基本死透了,有啥压力?aps-c和全副,有大底扛着,也没压力。要便携的那票人早就不带相机了,压都压过了,现在半躺着了。

泡菜@百分之百棉:其实现在相机反而没有压力了,相机销量已经只有巅峰时期的1/10都不到,该消亡的已经都差不多了,剩下的摄影爱好这块市场也没多少可压缩了。现在相机镜头卖的的一个比一个贵,还动不动缺货预定,也是说明市场比较稳定了。

泡菜@gzfisher:小米的底本身就接近1英寸,光圈也大于F2,你要说硬怼1英寸2.8光圈的变焦,哪怕没有什么AI算法,赢了我也不觉得有什么奇怪,但你是定焦,人家是变焦,你的其他焦段又确定效果同样能甩开别人么?

申明一点,我并不是说手机多不能打,手机的主摄画质比普通1英寸变焦机更好甚至是理所当然的,哪怕不用算法。

但这次对比黑卡7的画质……如果比静态照片,A9在相同情况下甚至还不如A73呢,本来卖的就不是画质,你挑个又贵但重点又不是画质的机器去做对比?那你发布一台货车,是不是拿法拉利去比装载量?然后说贵那么多的车还没我拉货多???

外国的发布会从来都是对比自己比上一代进步了多少,而不是抓个“友商”出来吊打,显得自己多威猛。我看到的不是威猛,而是丑陋。

 观点二 手机确实方便,但相机更好

泡菜@cx64:对我这样一般的爱好者是挺纠结的,器材该出掉的都出了,剩下的全幅机身加一个垃圾轻便头每天随身携带,但是人多的地方都不好意思拿出来。没有灭相机门,到是因为不忍出掉手头另一个STF镜头,玩焦外,手机现在还是不行的(自我安慰),但这个也只能自我欣赏。

泡菜@wangyou0720:手持小米11U,但也常年带一套全幅加24-105mm。不冲突。小米这个机器的优势是拍人文和扫街,确实侵略性非常低,拿出来怼着人拍也不会引起多大的不适。但是你掏出一个相机来性质就变了,有些偏保守、性格不好的人会妨碍你拍摄。


 观点三 手机拍摄性能还有待进步

泡菜@古子詈:11U上市后我把GR3出掉了。虽然11U比GR3反应慢,不行再买回GR系,指不定到时GR有新品了。然后手机出一寸一亿(像素)。

泡菜@tom24:现在主摄广角已经很堪用,短板在中焦。

 编辑说  用数据说话 

对于手机给相机的压力,我们要用数据说话,CIPA去年公布了相机市场数据变化资料,其中一张曲线图给出了1979年-2019年相机、镜头、智能手机出货量变化。
图片
值得注意的是固定镜头相机2011-2012之后快速下滑,与此同时智能手机2010年之后快速增长,2012年前后超越相机,在相机下滑期间,继续飙升,2017年前后达到高峰。如果说智能手机拍照功能提升对固定镜头相机带来了很大冲击,传感器较大的可换镜相机12年达到巅峰,2013年之后受到影响也开始下滑。
图片
高通ISP

图片
高通骁龙888影像方面功能

从拍摄场景来看,智能手机主要是“生活随拍”,注重方便、自动(智能)化、直出漂亮,相比之下相机根据不同特性有更广泛的拍摄场景,但需要后期修饰、拍摄技巧,由于设备更大更重“侵略性”更强。两者确实有一些拍摄场景是重合的。
从结构上来说,数码相机无论长焦、广角乃至取景都是使用一块图像传感器,大多数智能手机的后置相机更像是“定焦阵列”,每个摄像头都有对应的图像传感器,且传感器尺寸大小不一,所谓“变焦”大多是几个定焦之间切换“跳焦”。
智能手机由于本身体积限制,堆叠空间使得厂商很难应用大尺寸传感器和镜头模组,这让硬件物理层面上很难提供优异的成像,且多个镜头传感器尺寸差异较大,画质也良莠不齐。
从对高画质追求的“紧迫”角度,手机厂商会给与更多软硬件支持,硬件上比如堆栈式传感器、Quad Bayer排列、2x2 On-Chip Lens等等,软件方面,AI的引入,各种场景识别、多帧降噪等等层出不穷,“计算摄影”应运而生,智能手机的拍照功能提升不仅仅是传感器尺寸那点提升,更多仰仗算力提升以更好算法推升照片直出观感。
图片
索尼黑卡7与小米11 Ultra夜景对比

小米发布会上,小米11 Ultra和索尼黑卡相机的对比是比较典型的场景,小米并没有与卡片机对比超广角、长焦的画质,一来此类卡片机几乎没有超广角,手机主摄24-28mm基本是数码相机的广角端;二来长焦上智能手机5x副摄传感器尺寸与相机相差甚远,很难靠算法拉近差距(包括虚化)。
智能手机主摄与卡片机(24mm广角端)对比,在弱光场景下,卡片机只能依赖脚架长曝光或手持高ISO拍摄,这时小米11 Ultra的传感器尺寸和光圈的组合在硬件上还有些许优势(1/1.12英寸+f/1.95 VS 1英寸+f/2.8)。
图片
索尼黑卡7与小米11 Ultra传感器尺寸对比

“计算摄影”的多帧HDR、区域降噪、锐化等等修饰加持下,击败数码相机单张直出是显而易见的事情,甚至笔者认为手机的传感器更小一些或者对比更大传感器的相机(比如4/3),算法只要OK,一样可以“吊打”数码相机。
图片
这种结果几年前是不可想象的,但现在却是不争的事实。然而现如今“计算摄影”的大多算法以满足普通用户为主,照片风格艳丽讨好眼球,但在画面细节上过度锐化、色彩浓艳对于一些追求“自然”观感的摄影用户还是“太过”。
总的来说智能手机拍照功能提升确实大大压缩了普通数码相机的生存空间,出货数据上已经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下面则是进一步榨出可换镜相机用户中普通用户,可换镜相机的大众市场会被进一步蚕食,至于偏专业的市场两者仍是泾渭分明,智能手机很难满足他们的需求。

编辑 | 梁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