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选秀节目里的可爱怪人 | 论青2是如何在尴尬到脚趾蜷曲的夹缝中生存的

 秃头研究所 2021-05-18

我迟缓的在今天才开始看《青春有你》,并且认认真真的看了一个下午。

看完之后我陷入了漫长的沉思:

因为我竟然觉得并没有网评说的那么难看,虽然该尴尬的点一个都不少,死亡说唱和诗朗诵选手真的难以直视,但在这些之外,这个节目也给我了一些不一样的记忆点:

在表演《怪美的》时原创的那个大喊闭嘴的开头、ella对AKB48女团公式的不满和质疑,讲述小王子和玫瑰的手指舞、每个班上都会有的那个不起眼的女孩以及她发光的那一刻,还有“每当想放弃的时候,我就会想lisa曾经也会有这么一刻,她可以,我也一定可以”。

就在这些零零碎碎的片段中,偶像的意义、对网络暴力的讽刺、女性的价值、艺术对抗文化工业这些小小的闪光点已经让我不再关注诗朗诵有多尬,虞书欣有多作。在这个节目小小的光环后面,那些或尴尬或戏精或沙雕的人和表演,都成了对这个舞台的一种诠释:多元、娱乐、包容、个性和不一样的可爱。

无论如何,作为前身的《偶像练习生》只让我记住了蔡徐坤的脸和越努力越幸运,但看到今天,《青春有你》似乎有些不一样。

这种「不一样」并非是青2首创,国产养成系选秀节目发展到第三年,在逐渐成熟的养成体系、粉丝运作、商业变现之外,也应运而生了一套与之相匹配的价值观——更大的流量意味着更高的关注度和更广泛的受众,也意味着更大的公共讨论风险和与风险相对应的价值,这一点从《创造101》王菊的走红就可窥见。

让我做个大胆的推测:

为什么女性偶像养成节目略多于男性养成——今年与《青春有你》同期的企鹅系节目《创造2020》也是女性养成——我觉得这可能是一种隐蔽的政治正确与舆论讨巧。

选秀的男生更容易被攻击“娘”,即使是顶流也很难获得路人缘,看看蔡徐坤就知道了。但是女性选秀节目不一样,风险极低但回报极高:首先是作为饭圈主力的女性消费者完全不会流失,毕竟女生其实也很喜欢看plmm;其次女性选秀毫不顾忌的放大了“野心”“竞争”等元素,重塑女性的“自信”与“审美”,也更契合当下社会的女性的自我期待,也更迎合了互联网上平权的呼声;最后假如出了一两个类似“王菊”这样有争议性且有进步性的选手,几乎是在价值观是啪的整体上了一个档次,不管怎么看都是稳赚不赔。

所以无论《青春有你》在豆瓣上被攻击如何垃圾剪辑、沙雕至极、台本明显,最后都可以被“她似乎挺可爱的”“接受不一样的人”这样的理由弱化。

那些选秀节目里怪异但可爱的人,可能才是节目生存的根本——话题、流量、娱乐、热搜、价值、一个不少。

就像上官喜爱的那句:“我们时而是骑士,时而是骏马,时而是铠甲,时而是姑娘”,几乎是本节目的价值高地。

扯远了

接下来我条条框框的给大家分析分析这个节目,以及作为一个考研号尽职尽责的讲讲节目里存在的考点。

虽然考到的概率怕是微乎其微。


    国产选秀第三年   

 ☼   ✧˖°

#求求你了该成长了#


“101”系选秀进入第三年,流量市场一而再再而三的经历着一个循环:偶像们通过平台,用自己的人生写故事,然后不可否认的,平台、经纪公司或者个人,将这些动人或虐心的故事,通过舞台、代言、杂志、站台等各种“营业”方式,一步步变现。《偶像练习生》是试水,《创造营》是成熟,那么《青春有你》应当是突破——这种突破也应当是两方面的。

一是国内运作模式的重塑。

在《青春有你》的先导片里,乐华娱乐的创始人杜华被问到如何看待“舞台空荡荡,偶像在片场”这个行业现象。爱豆靠舞台出道,最后被送去演戏,能不能火靠命——最典型的就是乐华的王一博。

舞台太少、养成机制成熟但后期展示平台太少,之前几档养成节目的男团女团最终都是一样的命运:没有平台,没有舞台——这是目前娱乐圈比较严重的问题之一。

《青春有你》问出了这个问题,至于他想怎么做,拭目以待。

二是海外市场的拓宽。

《青春有你》上线首日,新浪微博话题累积阅读量近250亿,近200个全网热搜、超20个节目话题登上Twitter、全球及东南亚多国趋势榜单前列,其中包括了不少趋势第一。《青春有你2》从节目伊始的初心,就是为她们制造尽可能多的展示机会,今年更将国际视野定为节目目标。国际化最重要的是建构传播渠道,和国际观众产生关联,为此节目组有配套了一系列的国际化营销方式。

而最重要的一环,就来源于lisa。

一开始有很多人嘲讽lisa语言不通,来这类节目没有意义。但实际上正是Lisa,让国产综艺、甚至国内偶像不再仅仅停留在微博上。

泰国人、韩国顶尖女团成员、在中国也极具影响力。这样的三个标签不仅收割了大批国内粉丝,也一举带着节目冲上了国际市场。可以说《青春有你2》和LISA互相成就着,节目通过艺人的影响力,完成了潜在观众的引流。节目上线后,不断有国外网友上传LISA首期舞蹈部分的reaction,并因为LISA,要制作整个节目的reaction视频。

群体基数饱和、粉丝群体固化是始终困扰着女团市场的难题。《青春有你2》并不是为了营销而营销,而是寻找途径,突破现有粉丝群体,将女团影响力带向新领域。《青春有你2》的国际化营销,本质上,是建造了一艘搭载着中国女团的大船,驶向海外寻找知己。


   重新定义女团  

 ☼   ✧˖°

#应该是这个节目最值得肯定的地方了#


“我看你们表演,眼睛会糊掉。”

“大家好像都是被放到公式化里的芭比娃娃。”

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在《启蒙辩证法》一书中对当时他们所认识到的大众文化进行了狠戾的鞭笞。他们认为,大众文化就是文化工业的最大特征就是为了消费而生产,为了实现生产效率的最大化,不同的文化类别,都具有统一性。

“一种都市工业社会或大众消费社会的特殊产物,是大众消费社会中通过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等大众传播媒介承载、传递的文化产品,这是一种合成的(Synthetic)、加工的(Processed)文化产品,其明显的特征是它主要是为大众消费而制造出来的,因而它有着标准化和伪个性(Pseudo-individuality)的特色。”

于是男团女团诞生了:统一的精致、统一的妆容、统一的服装、统一的风格——就像AKB48和SHN48。好像从没有一个时代像现在这样,对外表的追求已经到了极致的程度。大家崇拜着美貌,高喊着颜值即正义,仿佛只要拥有了好看的皮囊,人生就会瞬间自动切入easy模式。所以当训练生们登上舞台,最先受到关注的并不是唱跳实力,而是对她们脸蛋、身材360度全方位的检阅。

除了鞠婧祎,我真的记不住任何一个48系的女生。

那需要什么样的女团?

Ella在节目中说,“谁说女生只有一种样子,《青春有你2》就是要打破固有思维,让女团有一个进化。”

前有李宇春引发全民模仿和追逐的狂潮,后有王菊发表“手里握着重新定义中国女团权力”的划时代演说,得益于近年来不断崛起的女性意识,越来越多性别不平等现象得以被公开讨论。在话题和争议性的背后呈现的则是偶像业态里的女性图景越来越多元化。

在新型社会下,性别的观照方式理应更加丰富:可以有王菊、可以有上官喜爱、可以有虞书欣——这种包容,在如今的偶像业态中显得尤为重要。或许“x+y+z”式的成团公式也不一定是女团的“唯一出路”,女团的想象力应该比公式本身多得多。


   新型粉丝群体  

 ☼   ✧˖°

#怪奇又精致的z世代领袖#


麦肯锡在2018年曾发表过一篇关于Z世代的调查文章。文中提到,对待Z世代的关键,是不要以一种刻板目光捆绑他们。因为这是自我认知非常流动的一代人,他们仍在探寻自我,因此,他们也可以被称为「身份游民」。

 
无独有偶,在《纽约时报》发布于19年的一篇报道中,一位Z世代受访者也表示,“自我认知和政治立场一样,是会变的。”这种随性的群体态度,似乎也能看作是一种文化张力。这种文化和情绪最直接和集中的投射体,就是新兴的偶像明星,也包括了偶像养成。

一方面,在偶像“养成”的过程,当他们一票一票将偶像打造成明日之星时,他们已经与偶像形成一个共同体“我们”,他们与偶像“同呼吸、共命运”,个体的孤独感被搁置,他们获得了参与感、归属感和成就感。

另一方面,当一个个孤独的粉丝汇聚在一起时,其实就类似于一个同人组织:他们分享着同样的喜好,有着同样的目标,统一口号、统一行动,有些时候也分享着同样的悲欢。在一个高度个人化和日益原子化的时代,粉丝群能够提供一种集体归属感,即便它有可能是虚幻的。

而这种归属感,尤其是属于节目消费者本身、带有积极力量于价值的归属感也在节目过程中被无限的放大。


“养成”的核心在于陪伴,让粉丝参与到偶像的成长当中,产生同理心。而要符合同理心的要求,就要求偶像必须具备自己所认同的价值观。在每个人的人生经历和价值观相差甚远的今天,就需要多种多样的偶像来成为自己价值体现的“镜子”。


这也是上官喜爱说出那句“我们时而是骑士,时而是骏马,时而是铠甲,时而是姑娘”时,如此迅速触发观众好感的原因。这句话代表的,正是如今许多女性消费者对自己的理想认同,展现了她们内心对勇敢、热情、毅力的向往和喜爱。

所以与其说《青春有你》在塑造偶像,倒不如说它在塑造另一层意义上、新的意见领袖。

——喜欢她、支持她、成为她。



🚩假如养成综艺是考点的话?

#传媒市场、传媒经济、国际传播新视角、综艺营销、女性传播、文化工业、消费社会、z世代#


参考文献
《防弹与碧梨:怪奇精致的z世代》
《青2的创新国家化营销》
《选秀市场需要下一个蔡徐坤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