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月21日∣战斗民族的长篇小说为啥那么多

 左手咖啡右手茶 2021-05-18

每天一本书

关注新京报的读书周刊,才知道俄罗斯文学传入中国一百年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影响,文学作品应该能排进前三名吧?

俄罗斯文学作品在中国这一百年,至少影响了三代人。老中青三代人,即使没有读过,也肯定都知道《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最早听说这本书的时候,我们小学正在推广勤工俭学的活动,鼓励孩子们收集废品,卖废品赚钱。废品的种类很丰富,可以是废纸、玻璃碴、益母草(一种野生草),假期结束的时候,每个学生要交不同斤数的勤工俭学物资。比如10斤废纸,50斤碎玻璃,10斤晒干的益母草。

重任在肩,假期里,村子里随处可见正在进行勤工俭学的孩子们。我和我妹拎着我爸给做的小铁桶,铁夹子,和村里的其他女孩儿们一起去捡废品。

写下这句话的时候,我自己都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刚刚十一二岁的我们,没有像今天的女孩子们约着一起去唱歌跳舞,而是一起去捡破烂。

难怪我把这段童年经历讲给同事听的时候,她瞪大了眼睛,仿佛我在说瞎话。她说:你的童年真是好苦难啊~

哪里的话,那时候我们都觉得很开心呢。我有一次还做梦自己开着奥迪车去收废品,开到了四姨妈家,车上坐着的全是我的同学。

虽然我直到今天也没有开奥迪车。

我们的童年,都是这样炼铁的~

我一直对这本《钢铁是怎么炼成的》没什么兴趣。小时候村子旁边有个轴承厂,村子里有户人家承包了轴承厂的废渣土,里面有很多钢管、钢球,那户人家发了大财。

小时候我的理想是当新闻主持人,怎么会炼铁感兴趣?

直到初中的时候,在小城的一间三味书屋店里,花三毛钱借到这本书,才知道这不是一本炼钢指南,而是讲述一个悲惨男人铁打的一生:不断被锤炼,不断在锤炼中新生。

苦难的人生没法解释,扛着就是赢家

有一次听蒋勋讲课,分析自然环境对文学创作的影响。谈到俄罗斯的时候,联想到一片白茫茫的寒冷天地中,不适宜外出的情景太多了,大自然给了他们天然的深思熟虑的机会:外边太冷了,还是待在屋子里创作文学更舒适。

这是个玩笑啦。

读维特根斯坦传记的时候,在他喜欢的为数不多的书里,《卡拉马佐夫兄弟》被多次提及。读这本书的时候,感觉作者简直就是一个粗鲁的酒鬼,黑黑的大胡子长又长。

不过你不得不佩服,能写得那么长,那么好看。不愧是我们敬仰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大师!

自从坚持写公众号以来,我越来越相信写作是个体力活,尤其在没有打字机、没有电脑的年代,纯纯的体力劳动。

《卡拉马佐夫兄弟》写了快80万字,勾勒出一个庞大的故事体系,小说开篇的第一句话据说源自《圣经》,发人深思:

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

手捧着厚厚的文学名著,有勇气读下去之前,内心首先升腾起深深的敬佩:无论是因为天冷没法出去,还是因为实在有话想说,能把这个故事写出来,就是个奇迹。

以后,别轻易说自己的理想是当个作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