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津津乐道于吃什么,怎么吃,或者热衷于锻炼,以为这就是养生。 其实养生既不能过分关注营养学,也不能片面夸大锻炼的功效。 我们的先祖黄帝活到121岁,在位100年,是真正的养生专家。 学习黄帝的养生之道,最好读一读《黄帝内经》,它被称为“上古三大奇书之一”,是真正的养生宝典。 不了解以下这几点,一切的养生都是舍本逐末。 01 气血 传统医学认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在前面引导着血,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 气血不足的人,皮肤松弛,肌肉血为气之母塌陷,面色苍白或晦暗,常常懒散无力,萎靡不振。 气血充足的人,皮肤丰满润泽有弹性,面色白里透红有光泽,大多精力充沛,神采奕奕。 《黄帝内经》中,大自然的风寒暑湿燥火被称为“六淫”,是容易伤害人体的“外气”,而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情志则是造成脏腑生病的“内气”。 “百病生于气”,而这些“气”却是现代高科技的仪器难以检测的。 外避“六淫”,内控“七情”,保持气血畅通,便是养生的关键。 很多人痴迷于智能手机的游戏和视频,躺在床上一看就是几个小时,直看得头昏眼花,睡眠不足。 岂不知《内经》中早就提醒了——“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 天天干着耗伤气血的事,却希望健康长寿永葆青春,这不是南辕北辙吗? 02 经络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经络是个不可捉摸的名词。有人说经络看不见摸不着,根本没有科学道理。 人体的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都是血道,经络则是气道。经络虽然看不见,刺激穴位时却有明显的酸麻胀痛的感觉。 《内经》有云:“夫经脉者,所以决生死,除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经络通则气血畅通,百病不生;经络不通则气血瘀滞,疾病丛生。 《扁鹊心书》有云:“学医不明经络,开口动手便错。” 每一味中药都是归经的,中药的处方分为君臣佐使的配伍,通过脏腑吸收后把经络淤堵的地方疏通,达到祛病养生的目的。 针灸、推拿、刮痧、拔罐、艾灸等等中医理疗的方法则是直接疏通经络和穴位,同样起到调理身体的效果。 03 阴阳 《内经》有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人们常常过于关注症状,而不知道分析疾病的根源,这就是反反复复治不好病的原因之一。 疾病的根本,便是阴阳失调,故而《内经》中强调:“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善于诊治的医生,会通过望闻问切先分辨疾病属阴还是属阳,再制定相应的治疗措施。 黄帝的老师岐伯说:“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阴是藏精于体内而不断地扶持阳气;阳是护卫于外使体表固密不被侵害。 《内经》中还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 阴气和平,阳气固秘,人的精神才会正常;阴阳分离决绝,人的精气就会耗竭。 阴阳平衡的人才是健康的人,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阳盛则身热,阴盛则身寒。 养生就是调整人体的阴阳表里虚实寒热,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 04 五行 五行本指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通常说的是自然界的一切物质的五种基本属性。 五行既有相生又有相克,循环无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内经》有云:“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人的五脏六腑与五行对应:肝胆属木,心和小肠属火,脾胃属土,肺和大肠属金,肾和膀胱属水。 五脏肝心脾肺肾,对应五行木火土金水,五色青赤黄白黑,五味酸苦甘辛咸,五主筋脉肉皮骨,五液泪汗涎涕唾,五藏魂神魄意志…… 乍看有些晕,慢慢了解之后会发现,古人的养生之道中,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贯穿始终。原来养生居然是一门趣味盎然的哲学。 ☆ 畅销书作者中里巴人说:“养生就像疏通下水道,其目的就是找到并打通人体堵塞的地方。” 道、法、术、器,是四个层次,关注养生,也是如此。 工具、技术、方法固然重要,如果道路不对,一切都是徒劳。 往后余生,祝你身心和谐,养生有道。 ※ 本文系京博国学原创,作者:郑科 ※ ※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 ※ 京博国学 最 有 格 调 的 国 学 微 刊关注 ↙点击“阅读原文”,发现更多好物 ※ 本文系京博国学原创,作者:郑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