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积极防御战略思想永放光芒——献给伟大的中国共产党90华诞

 tldom 2021-05-19

  积极防御战略思想的理论根源

  积极防御战略思想以马克思主义军事学说为理论基础,植根中国传统军事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经过了中国革命战争和维护国家安全的长年严酷斗争实践的反复检验,愈加显露出其厚重的理论渊源和思想底蕴。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优秀军事理论家的重要论述是积极防御战略思想的理论来源。19世纪普鲁士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曾从战术层面阐述过积极防御的思想,指出积极防御“是目的消极但手段积极的防御”,“是由巧妙的打击组成的盾牌”。同时代的瑞士军事理论家若米尼指出,“积极防御,即同时也要实施突然进攻的防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这些观点进行了革命性改造和发展,指出“防御战争并不排斥'战争事变的进程’所要求采取的攻势行动”(马克思);“最有效的防御仍然是以攻势来进行的积极防御”(恩格斯);“除了学会进攻以外,还必须学会正确地退却”(列宁)。我军创造性地把积极防御由具体作战原则上升为战略指导思想,作为指导中国革命战争的首要的、根本的战略原则。毛泽东说,“积极防御,又叫攻势防御,又叫决战防御”,“是为了反攻和进攻的防御”。积极防御思想被赋予了明确的革命性质、丰富的科学内涵和全新的实践样式。

  中国战略文化传统是积极防御战略思想的文明根基。中华民族历来就是热爱和平的民族,崇尚和平、追求和谐是中国人民的精神特质。中华文明“和为贵”的传统文化反映到军事思想上,表现为强烈的“谋和平、求统一、重防御”的价值取向,如“国之大事”的慎战思想、“止戈为武”的止战思想、“居安思危”的备战思想、“不战屈兵”的胜战思想,等等,为积极防御战略提供了丰厚的思想滋养。我军秉承中国传统兵学中“后发制人”、“柔弱胜刚强”的谋略,提出后发制人的战争指导原则;汲取“我专为一,敌分为十”、“以众击寡”的谋略,提出集中兵力各个歼敌这一以弱胜强的作战理论;吸纳古代朴素辩证法中合理的部分,创造了一整套“兵因敌而制胜”的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性质是积极防御战略思想的政治要求。社会制度和基本国策的不同,决定了各国军事战略具有本质区别。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对内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对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自卫的、防御的立场,不称霸,不搞侵略扩张,不首先发动战争。这决定了我国军事战略必然是防御性的。邓小平多次指出,我们的战略始终是防御,我们不像霸权主义那样到处伸手,我们建设军事力量的目的是防御,不仅是现在,将来现代化了也是这样。区分我国军事战略与霸权主义国家军事战略的分水岭即在于此。

  复杂的地缘环境是积极防御战略思想的客观背景。从地缘战略环境的不利情况看,我国地处亚太中心位置,周边安全形势本来就复杂,加之敌对势力对我的战略图谋久远、战略围堵和遏制不断,使我安全形势愈加复杂,领土、海洋权益争端频仍,国家安全面临诸多威胁;从有利情况看,我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有广阔的战略防御纵深和回旋余地,为我们实行积极防御战略提供了天然条件,使我在反侵略战争中可以依托战略纵深组织有效防御,从多方向对敌实施攻势作战和战略反击。积极防御战略思想,适应复杂地缘环境特殊要求,综合权衡各种有利和不利因素,体现了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的客观需要。 

1,2,3,4,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