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咱们村端午节征文‖记忆中的粽叶飘香/李玉杰

 乡愁文学 2021-05-19

责任编辑亚静


记忆中的粽叶飘香

文/李玉杰

一晃儿,端午节快要到了,和老伴去超市,看到柜台上粽子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什么豆沙的,蛋黄的,红烧肉的,蜜枣的……但,最令我难忘得还是小时候母亲包的粽子,那个味道至今使我回味无穷。母亲不仅给我们包粽子,在包粽子的时候,还给我们讲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我那时候也就五六岁,还没上学,记性特别好,那一幕幕至今还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那还是端午节前几天,母亲让我哥哥拿粮证和钱,带个米袋子去粮店买供应的江米,每人一斤,一共买了6斤。母亲在街上买来了粽子叶和马莲,准备包粽子。

包粽子的前一天,母亲把江米用水淘了几遍,淘干净后,用清水泡上一天。第二天一大早儿,母亲就把粽子叶和马莲洗干净,放进大锅里,用水瓢从水缸里舀了几瓢水放进锅里,就开始煮。煮好了后,用凉水过了几遍,之后就开始包了。只见母亲拿过一个粽叶,放在左手上,用右手把粽叶一折,使粽叶在左手上成一个锥形,再用右手从盆里捞江米往锥形的粽叶里放,一边往粽叶里放米,还不断的往里面撩水。然后两只手把粽叶一折,用马莲在粽子中间绕两圈,系个扣,一个粽子就包好了。母亲让我用剪子把多余的粽叶尖剪掉,再把粽子一层一层的往锅里摆。一边摆,我一边问母亲:“为啥要往江米上撩水啊?母亲告诉我撩水是让米和米之间没有缝,更实诚,这样包出的粽子好吃。那端午节为什么要家家都包粽子?我这一问,把母亲的话匣子打开了,就给我讲起屈原的故事来了。母亲说:“屈原,是一个爱国主义的诗人,是春秋时期楚国人。还当了一个大官,他的有些主张遭到当权人的强烈反对,这样,屈原遭到免职,被赶出都城,多次流放,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很受人们的欢迎。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我听得入了神,深深地被屈原的爱国精神所感动!“那后来呢?”我接着问。母亲接着说:“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还有的人往汨罗江里投江米喂鱼,为的是不让鱼吃屈原的尸体。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人们就上山摘来竹叶,包上江米,用绳扎紧,煮熟用来吃,用这种方法来纪念屈原。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吃粽子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听完母亲的讲述,我想;母亲真好!不单辛辛苦苦地给我们包粽子,还让我知道了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那时我们住的都是平房,四合院,每当端午节来临的时候,家家都包粽子,满院子都是粽叶的飘香。那情景,那味道,令我永远难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