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海经》药考

 醒真 2021-05-19

《山海经》植物药考辨

定价158.00

出版社学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01月

开本16

作者尚志钧

页数424

中国古书里记载植物*早的,而且数量*多的,要算《诗经》和《山海经》了。 《山海经》所记的植物,不仅数量多,而且有植物形态的描述和的记载。今存本《山海经》,据各家考证,公认是战国时作品,全书分《山经》、《海经》两部。《山经》即《五藏山经》五篇;《海经》包括《海外经》《海内经》《大荒经》各有四篇,另外单一篇《海内经》,全书共计十八篇。 《山海经》其中记载植物有254种,加上补遗(不见今本《山海经》,但见录于他书)8种,合共262种。 全书中所记植物名称,虽有262个,如果剔除泛称名,神话植物,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等名称外,实有植物名,约215个左右。 《山海经》所记的植物,按《本草》传统的分类,有草类、木类、果类、菜类、米榖类。记载有医药功用的植物是55种,占真实的植物(不包括神话植物等)四分之一。?

本书将《山海经》所记载植物,按各卷出现的次序,汇集起来,并标注自然序码,进行诠释的。每个植物诠释时,先列《山海经》各卷所载植物的原文,按《山经》、《海经》次序排列,《山经》又按南、西、北、东、中顺序编排。同一卷《山经》有若干篇者,又按篇目次第分列之。例如卷五中山经,有12篇:分为中山经薄山之首,中次二经,中次三经,……中次十二经。当同一植物见录于各经时,即按上述次序,将其所载同一植物资料,汇集在一起。其次是对植物药名进行诠释。?

作者将《山海经》各卷中植物汇集起来并对植物药名进行了诠释,为研究我国古代植物史和医药史,提供了是一部有价值的参考资料,是一部很好的古代植物志,也可以说是一部研究我国植物、药物史的、较好的《中国古代植物志》。

中国古书里记载植物*早的,而且数量*多的,要算《诗经》和《山海经》了。《诗经》中所记载的植物,仅记植物名称,没有植物形态的描述和功用的记载。而《山海经》所记的植物,不仅数量多,而且有植物形态的描述和价值的记载。

如把《山海经》各卷中植物汇集起来,就是一部很好的古代植物志,对于研究我国古代植物史和医药史,《山海经》是一部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今存本《山海经》,据各家考证,公认是战国时作品,全书分《山经》《海经》两部。《山经》即《五藏山经》5卷,《海经》包括《海外经》《海内经》《大荒经》,各有4卷,另外单1卷《海内经》,全书共计18卷。

《山海经》记载有山、水、动物、植物、矿物、医药、神话等资料,其中植物有254种,加上补遗(不见今本《山海经》,但见录于他书)8种,合共262种。从《山海经》各卷所记载植物数量来看,《五藏山经》记载植物*多,约占80%。《海经》记载植物较少,约占20%。

《五藏山经》载植物203味,卷一南山经13味,卷二西山经58味,卷三北山经26味,卷四东山经7味,卷五中山经99味。以中山经记载植物*多。《五藏山经》所记植物,绝大部分是真实植物,很少有神话植物。

《海经》载植物51味,卷六海外南经、卷七海外西经各1味,卷八海外北经五味,卷九海外东经5味,卷十海外南经4味,卷十一海外西经13味,卷十二海内北经、卷十三海内东经没有植物记载,卷十四大荒东经4味,卷十五大荒南经9味,卷十六大荒西经4味,卷十七大荒北经4味,卷十八海内经3味。《海经》所记的植物,其中有不少是神话植物。

在《山海经》所记各种植物中,有不少植物,已不知其为何物了;有不少植物是神话植物;也有些是同名异物,或同物异名;还有一些是泛称性名称。

不明的植物,有骨蓉、华草、弞、棷等。

同名异物,例如同一个“条”有三个植物,即柚、韭、[B02A]麻。同一个“穀”有两个同名异物,即构树、粮食。类似此例有芑、[D151]草、无条、丹木等,都有同名异物。

同物异名,如白芷称为茝,又名药[D178]。构树,称为穀,又名楮。榆树,称为榆,又名枢。樝,称为柤,或名苴。朱槿,称为扶桑,一名扶木,又名榑木……

泛称植物名,有瓜、甘果、香、禾、谷、百谷、嘉谷、穋(早熟谷物的统称)、膏菽、毒草、冬夏不死草(常绿植物)、乔木、刚木、美木、怪木等。

神话植物,有扶桑、扶木、建木、大木、若木、槃木、木叶、木禾、甘华、甘柤、百果树、三桑、帝女之桑等等。不过,神话植物,也是古人从真实植物中,经过想象和夸张演变而成的。例如扶桑,《本草纲目》释为朱槿,李时珍说:“东海日出处,有扶桑树,此树花光艳照日,其叶似桑,因以比之。”这就说明神话植物“扶桑”,是从真实植物朱槿,经过想象和夸张编造而成的。

还有些植物,名为树,实际上是珊瑚,如:琅玕树、三株树、玗琪树,都是珊瑚虫分泌出石灰质的骨骼所形成的珊瑚,并非植物。

全书中所记植物名称,虽有262个,如果剔除泛称名、神话植物、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珊瑚等名称外,实有植物名约215个。

在这215个植物名称中,有些名称,在看来,只能表示某一类植物的统称,如麻、竹、椶、松、柏、栎、桃、李、杏、梨、枣、杨、柳等,很难看出它们在当时所指的是哪一种具体的植物。

例如:“麻”有桑科植物大麻,荨麻科植物苎麻,锦葵科植物[B02A]麻。而《山海经》讲麻时,就提一个“麻”字,那就很难确定,这个“麻”字,究竟是什么麻了。

《山海经》对植物形态,所记繁简不一,有的记载较详,有的记载简单,多数仅提一个名字而已。

例如《南山经》云:“招摇之山,多桂。”“堂庭之山,多棪木。”“虖勺之山,其上多梓,其下多荆。”桂、棪、梓、荆等一个字的植物名,只能代某一类植物名称,看不出它所指具体植物是哪一种。

有些植物,也有简单的形态描述和功用记载,例如《南山经》云:“招摇之山,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其名曰祝余,食之不饥。”又如《西山经》云:“中曲之山,有木焉,其状如棠而员叶,赤实,实大如木瓜,名曰欀木,食之多力。”

有些植物,不仅记载了植物的形态,而且还记述气味,例如《西山经》云:“浮山有草焉,名薰草,臭如蘼芜。”《中山经》:“阳华之山,其草多苦辛……其味酸甘。”

有些植物还记有生长习性,例如《西山经》云:“小华之山,其草有萆荔……生于石上,亦缘木而生。”

此外,在《山海经》时代,人们对寄生植物也有认识,例如《中山经》云:“衡山,苦山多寓木。”《神农本草经》云:“桑上寄生,一名寓木。”《本草纲目》云:“此木寄寓他木而生,如鸟立于上,故曰寄生。”

《山海经》所记的植物,按《本草》传统的分类,有草类、木类、果类、菜类、米谷类。

草类植物:能够供的有杜衡、桔梗、[B023]、藁本、芫、蘼芜、芍药、苏、门冬、[B05F]藇等。有些草类如麻、葛等,可作为纺织的原料。

木类植物:在《山海经》时代,是相当重要的,可用以制造弓、箭、武器、农具、车辆,及其他生产工具,亦可用于建筑,如架桥、造房及家具等。有些木类在生长时,还可提供其他农产品,如桑可以养蚕,漆树可以制造漆。从汉墓出土的漆器来看,古人对漆的收取和应用是很有经验的。

《山海经》记载果类植物亦很多,如桃、李、杏、梅、梨、大枣、栗、橘、柚等。由于古代农业生产不发达,加以自然灾害,生产粮食往往不能满足全年口粮的需要,有时常用果实来充饥,以补粮食之不足。例如《战国策·燕策》云:“燕……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田作,枣栗之实,足食于民矣。”这个例子就说明有时候古人也把果品当作粮食吃。

《山海经》记载谷类有稻、黍、稷、菽(大豆)、赤菽(赤小豆)等。但今本《山海经》中,没有“麦”的记载,不知是何道理?

《山海经》记载有医药功用的植物是55种, 占真实的植物(不包括神话植物等)1/4, 例如《西山经》:“崦嵫之山, 其上多丹木……食之已痹。”《中山经》:“甘枣之山,有草焉……可以已瞢(音mánɡ)。”类似此例很多。

根据以上所述,《山海经》中所记各种植物,汇集起来,可以成为一本较好的《中国古代植物志》。

另外,《山海经》对南方植物,如橘、柚、竹、桂、樟、梅、椶等记载*多,这也可作为《山海经》为南方人所著的旁证。《山海经》对北方植物记载不及南方植物多而详,有些植物在《诗经》中很普通的,而《山海经》就没有记载。如“麦”,前文已说,《山海经》中无“麦”的记载。

《诗经》记载麦有很多处,如《诗·豳风·七月》:“禾麻菽麦。”《诗·王风》:“丘中有麦。”《诗·大雅·生民》:“麻麦幪幪。”不仅《诗经》有麦的记载,《尚书》《礼记》《春秋》《左传》《战国策》《庄子》《吕氏春秋》《范子计然》等先秦古书,均有麦的记载,不知《山海经》为何没有麦的记载。疑麦生长北方,而《山海经》为战国南方楚人所作,或许不知北方有小麦的生长,所以书中无小麦记载。按理讲麦是极普通的植物,《山海经》的作者,既是博学多闻,不会不知道麦的。或者记有麦,亦可能因古代传抄脱漏。笔者从诸书补辑《山海经》植物逸文有8种,如盘桃、干腊、木香、丁香等,均不见于今本《山海经》,说明今本《山海经》是有脱漏的。

为提供研究我国植物、药物史料,笔者曾把《山海经》所记载植物,按各卷出现的次序,汇集起来,并标注自然序码,进行诠释。

每个植物诠释时,首先列《山海经》各卷所载植物的原文,按《山经》《海经》次序排列,《山经》又按南、西、北、东、中顺序编排。同一卷《山经》有若干篇者,又按篇目次第分列之。例如卷五中山经,有12篇:分为中山经薄山之首,中次二经,中次三经……中次十二经。当同一植物见录于各经时,即按上述次序,将其所载同一植物资料,汇集在一起。

其次是对植物药名进行诠释,诠释注文,以*早文献所注为主,然后按年代次序分述之。所引古书资料,为了避免冗繁,同时又不影响说明问题时,摘其精要者注之。为了古为今用,在注释的同时,把历代文献对某一植物所记的资料,汇纂在一起,进行分析综合,结合《山海经》所记的植物形态,产地、功用等,初步论证某一植物相当于什么植物。

对于某些植物,前人所释有疑问时,笔者即予以重行考订之。如《山海经》卷五:“中山经,鼓镫之山,有草,名曰荣草,其叶如柳,其本如鸡卵,食之已风。”《本草纲目》卷十八,释荣草为土茯苓。(按:土茯苓的叶子全不像柳叶,土茯苓根呈不规则块状,也不像鸡卵。)郝懿行释荣草为闾茹,《蜀本草》说:“[B027]茹根如萝卜。”《本草经》说:“闾茹除大风。”此与《山海经》所云义合,当从郝氏所释为正。

由于《山海经》所记物品名称古老,同一品名,各人理解不同,所释的结果出入亦很大。

例如《西山经》云:“上申之山,无草木,而多硌石。”孙星衍辑的《神农本草经》卷一“络石”条,即引用此文释之,要知《神农本草经》卷一“络石”乃是植物,而上申之山的硌石是矿物,二者不能因音同而联系在一起,因为上申之山言明“无草木,而多硌石”,则此“硌石”当是矿物,而非植物,所以,笔者亦不收“硌石”为植物。类似此例很多,此处从略。

又,本书各植物药注文末,附有拉丁名,仅供参考用。它不能代表原始植物品种名,因植物拉丁名有时代性,每个拉丁名,只能代表当时植物的品种,而品种在不断变异,其拉丁名也不断地在变异。《山海经》中所记载的植物,是几千年前的品种,不知变了多少次,岂能用的拉丁名来诠释古代植物品种,所以本书各条末所附拉丁名,仅供参考。

由于本人学术水平所限,难免,请读者批评指正。

尚志钧于芜湖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1980年5月

《诗经》药物考辨

《诗经》药物考辨

?? ? ? ? ? ?定价150.00

出版社学苑出版社

版次1

出版时间2021年01月

开本16

作者尚志钧 编著

装帧?平装

页数412

字数

ISBN编码9787507760996

全书收载药味289种,计草类70种,木类47种,兽类27种,禽类40种,虫类27种,鱼类21种,果类24种,菜类12种,木类21种,全书24万字。 本书按自然属性分类,对每种动物、植物,先录《诗经》篇名,次录《诗经》中含有动、植物的诗句,以及历代各家对诗句中动、植物的古注,并联系历代本草注文中所引《诗经》的资料,用清代考据学的方法,按经、史、子、集、专书、类书,相互考证,进行勘比考核,从而确定《诗经》某种动、植物,相当于本草中的何种药物,这样可以追溯出本草中某些药物的源流,使本草中名物核实,达到正本清源的目的。同时,本书对研究药物名实考核,和研究单味药发展史,有一定参考价值,对学习《诗经》也有一定参考价值。

《诗经》是中国古代DIYI部诗歌总集,它在科举时代是士子必读的书①。其资料的真实性,是现存古书中比较可靠的②。它收集自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③约五百年的诗歌,它在孔子时代称为“诗”或“诗三百”④,到汉武帝罢黜百家而尊孔,才称为《诗经》。汉代研究《诗经》有四家,鲁人申培的鲁诗⑤,齐人辕固的齐诗⑥,燕人韩婴的韩诗⑦及毛苌所传的毛诗⑧。前三者已佚,今所存仅毛诗。毛诗共有305篇,分风⑨、雅⑩、颂B11]三部分。郑樵《六经奥论》云:“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

《诗经》305篇中大部分采集于民间歌谣,小部分来自贵族创作。贵族所作的诗,多为了歌颂典礼,或讽刺、或谏议、或表达情意。如贵族遇有祭祀、出兵、打猎、宫室落成等,往往要奏乐唱歌。

民间歌谣是人民自己歌唱生活而创作的。所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这些诗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社会的真实矛盾和人民的思想感情B12]。如《诗经·豳风·七月》,反映劳动人民对统治者的愤恨。该诗通过对一年四季各种繁重劳役的叙述,揭露在衣、食、住等方面奴隶和贵族间的差距,反映贵族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所以《诗经·豳风·七月》篇,可视为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又如《诗经·魏风·硕鼠》,把贪得无厌的统治者比作老鼠,反映了奴隶对贵族的愤恨B13]。

此外《诗经》还反映了劳动人民在生产斗争、生活斗争、同疾病斗争以及在采取食物过程中,发现不少有益于健康的药物。所以在《诗经》的词句中,也提到很多有实用价值的药物,这些药物都是天然的草、木、鸟、兽、虫、鱼等各类动植物B14]。其中有些动植物,到后来成为本草中的正式药物。

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雾阁邹梧冈先生辑《诗经补注》提到《诗经》的资料中,有关的有四十多种。

1957年陈邦贤《中国医学史》(商务版第36页)第三章第六节周代及春秋战国时药品的记载,谓《诗经》中植物药品的记载有88种。

1962年《中华医学杂志》(第473~474页)陈维养提出《诗经》所载药物有一百多种。

本书将历代本草的药物条文下注文中,将所引用《诗经》词句中动植物的名字,罗列在一起,按药物自然属性分为草类、木类、兽禽类、虫鱼类、果类、菜类、米类进行注释。

每个药名先录《诗经》篇名,次录《诗经》词句中含有药名的诗句,然后用《说文》《尔雅》等书解释药物名词含义,然后选录历代比较合理的古注B15],*后摘录本草注文中所引诗句的资料,并录本草对该药*后记载的有关形态及其主治的内容。

这样注释,可以把诗句中的动植物名称与本草中药物联系起来,能提供古今药名核实的部分参考资料。

关于历代本草注文,所引《诗经》词句中动植物作为药物注释时,其间也有不少的问题。因为《诗经》是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作品,现存的历代本草都是公元著的。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是公元6世纪初著的。李时珍《本草纲目》是公元后16世纪著的。同一个实物在不同的时代被命名的名称大都是不相同的。因为同物异名或同名异物,在同一时代不同地区都会出现,在不同时代那就更是普遍的存在了,所以历代本草药名也有同名异物或同物异名的存在,各家的考证也有出入。特别是《诗经》实物名称,年代那么久远,怎么会和后世本草药名暗合呢?所以各家考证药物名称引用《诗经》资料,也是根据各家理解《诗经》的诗意而定的。因此《诗经》上同一句话,各家理解不同,*后应用至什么药物上去,也不尽相同。我们可以举一些例子来看:

1.《诗经》云“于以采藻”的“藻”

苏颂《本草图经》把这个诗句中的“藻”,作为“海藻”注释。

李时珍把这个诗句中的“藻”,引作为“水藻”注释。

2.《诗经》云“常棣之华”的“棣”

掌禹锡《嘉祐本草》把这个诗句中的“棣”,作为“郁李人”注释。

陈藏器《本草拾遗》把这个诗句中的“棣”,作为“扶栘木”注释。

3.《诗经》云“[DF28]有游龙”的“游龙”

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把这个诗句中的“游龙”,作为“红草”注释。

李时珍《本草纲目》把这个诗句中的“游龙”,作为“马蓼”注释。

孙星衍等辑《神农本草经》把这个诗句中的“游龙”作为“蓼实”注释。

4.《诗经》云“芄兰之支”的“芄兰”

李时珍《本草纲目》把这个诗句中的“芄兰”作为“萝藦”注释。

孙星衍等辑《神农本草经》把这个诗句中的“芄”作为“女青”注释。

5.《诗经》云“葛藟藟之”的“葛藟”

苏颂《本草图经》及陈藏器《本草拾遗》把这个诗句中的“葛藟”,作为“千岁蔂”注释。

孙星衍等辑《神农本草经》把这个诗句中的“葛藟”,作为“蓬蔂”注释。

6.《诗经》云“六月食薁”的“薁”

掌禹锡《嘉祐本草》及苏颂《本草图经》把这个诗句中的“薁”,作为“韭”注释。

李时珍《本草纲目》把这个诗句中的“薁”,作为“[B032]薁”注释。

7.《诗经》云“得此[E523][D27E]”的“[E523][D27E]”

李时珍《本草纲目》把这个诗句中的“[E523][D27E]”,作为“蟾蜍”注释。

孙星衍辑《神农本草经》把这个诗句中“[E523][D27E]”,作为“蝦蟆”注释。

以上的例子是讲诗句中同一个动植物名称,因各家理解不同,作为药物注释也不同。下面再举一些例子,说明诗句中不同的动植物作为同一个药物注释。

1.郁李人

掌禹锡《嘉祐本草》在郁李人条下,引的诗句是“常棣之华”。

孙星衍等辑《神农本草经》在郁李人条下,引的诗句是“六月食郁”。

2.菟丝子

苏颂《本草图经》在菟丝子条下,引的诗句是“茑与女萝”,视“女萝”为“菟丝子”。

孙星衍《神农本草经》在菟丝子条下,引的诗句是“爰采唐矣”,视“唐”为“菟丝子”。

3.蒺藜

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在蒺藜条下,引的诗句是“墙有茨”(见尚志钧辑本第52页下),其意为《诗经》中的“茨”,即本草中的“蒺藜”。

陈邦贤《中国医学史》在蒺藜条下,引的诗句是“其甘如荠”(见该书1957年商务版第37页),其意为《诗经》中的“荠”,即本草中的“蒺藜”。

此外,还有些本草药名下所引诗句,似乎文不对题。例如:孙星衍辑《神农本草经》第91页“[FAE6]虫”条,引的诗句为“喓喓草虫”。草虫似蝗虫,并非[FAE6]虫,孙氏所释,似乎文不对题。按陆玑注云:“草虫大小长短如蝗虫……青色,好在茅草中。”而[FAE6]虫《唐本草》注云:“此物好生鼠壤土中及屋壁下,状似鼠妇,而大者寸余,形小似鳖。”类似此例很多,详见本书注。

由此可见,古人对本草注释,所引诗句中动、植物名称,也随各人所理解的而注释,大体上只是以类相从而已。

【注】

①《诗经》在科举时代,是必读之书。我在幼年读私塾时,也念过《诗经》,那时老师要我们熟读,定期背诵。在背诵时,老师提一句,你接着就要背下去,背不出,就罚跪。我为了不被罚跪,几乎每天行走、睡觉都在默念。这样天长日久,也就能背出了。所以至今仍能背出。这种背诵,纯粹是口腔肌肉习惯性运动。当时对《诗经》句中意思,全无所知。

②在先秦文献中,《诗经》是*可靠的。梁启超《要籍解题及其读法》云:“现存先秦古籍,真赝杂糅,几乎无一书无问题;其精金美玉,字字可信可宝者,《诗经》其首也。”清代阮元《毛诗注疏校勘记序》云:“自汉以后,转写滋异,莫能枚数。……自唐后至今,锓版盛行,于经、于传笺、于疏,或有意妄改,或无意伪脱,于是缪盩莫可究诘。”

③《诗经》*早的诗篇,一般认为是西周前期写成的,但从《诗经·商颂·长发》“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诗经·大雅·生民》“时维姜嫄”“后稷肇祀”等诗句中讲到大禹治水,周始祖后稷及其母亲姜嫄等资料来看,《诗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我国史前时代传说中的人物。*晚的诗篇为《诗经·秦风·无衣》,据王船山《诗经·稗疏·卷一》云,此篇是秦哀公为向秦廷乞师的楚人申包胥作的,事在公元前506年,距离春秋的下限公元前481年,仅有26年。

④孔子称述的《诗经》三百篇和《汉书·艺文志》所载《诗经》三百零五篇,和现存本《诗经》正相符合。孔子曰:“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多识鸟兽草木之名。”

⑤按《汉书·儒林传》所载:申公培鲁人,少事齐人浮邱伯受诗,为楚王太子戊傅,及戊立为王,胥靡申公;申公愧之,归鲁,以《诗经》为训,以教无传疑,是为鲁诗。传其学有藏代、赵绾、孔安国、周霸、夏宽等。

⑥按《汉书·儒林传》所载:辕固生齐人,以治诗,孝景(公元前156~前141年)时为博士。后帝以固廉,直拜为清河王太傅,固老罢归,已九十余矣。传其学有公孙宏、始昌,昌授后苍,苍授匡衡,匡授师丹,师授伏黯。伏改定章句,作解说九篇,以授嗣子恭,恭删黯章句,定为20万言,年九十卒。

⑦按《汉书·儒林传》所载:韩婴燕人,景帝(公元前156年~前141年)时为常山太傅,婴推诗之意而作内外传,其言与齐、鲁间殊。传其学有贲生、赵子,赵授蔡谊,谊授包子与王吉,吉授长孙顺,顺授发福。建武(公元56~57年)初薛汉传父业。其弟子杜抚定韩诗章句。

⑧按陆玑《毛诗草木虫鱼疏》云:“孔子删诗授卜商,商为之序以授鲁人曾申,申授魏人李克,克授鲁人孟仲子,仲子授根牟子,根牟子授赵人荀卿,荀卿授鲁国毛亨,亨作训诂传以授赵国毛苌。时人谓亨为大毛公,苌为小毛公,以其所传故名,其诗曰毛诗。苌授长卿,卿授解延年,年授徐敖,敖授陈侠,侠为新莽(公元8~23年)讲学大夫。由是言毛诗者本之徐敖。时九江谢曼卿亦善毛诗,乃为其训,东海卫宏从曼卿学,因作《毛诗序》。其后郑众、贾逵传毛诗,马融作《毛诗传》,郑玄作《毛诗笺》。”

⑨风是指各地民歌的调子。国风即是各地土乐调。秦风、魏风、郑风等十五国风,即十五个不同地方的乐调,犹如陕西调、河南调一样。这些民歌多是反映西周到春秋中的人民生活和社会风貌,其中有的是人民内心情感的抒发或倾诉,有的是反映劳动人民悲惨生活与反抗,有的是揭露统治者的剥削和压迫,有的是描写征夫思妇、小吏不幸和愤怨。

⑩雅是秦地的乐调,周秦同地,在今陕西。西周都于镐(西安的西南),这个地方的乐调,被称为中原正音,所以称周朝首都的乐调为雅。雅原是奏乐声中发出的特殊呜呜声。雅分为大雅、小雅。产生于西周的旧诗名大雅;兼有东周的新诗称为小雅。大雅、小雅都是奴隶主贵族在享乐时作的诗歌。其中也有一些讽刺诗。

B11]颂是奴隶主贵族们歌颂上帝和祖先庙堂的歌,即宗庙祭祀乐歌。颂诗多无韵,不分章,篇制短,奏的时间拖长,并且连歌带舞。

B12]《诗经》中有不少诗篇,反映了当时社会性质和面貌;又有不少诗篇和诗句,反映了当时农业以及其他各种生产活动的情况。以农作物生产为主要内容的诗篇,在西周前期有《周颂·噫嘻》《臣工》《载芟》《良耜》等;西周后期有《小雅·信南山》《甫田》《大田》等;春秋时期有《诗经·豳风·七月》。

B13]《诗经》中类似这种人民讽刺剥削的诗歌很多。如《诗经·周南·螽斯》,《毛诗序》云:“后妃子孙众多也。言若螽斯。不妒忌,则子孙众多也。”其实此诗以蝗虫纷飞,吃尽庄稼,比喻剥削者子孙众多也。

B14]《诗经》中所讲的动植物,以黄河流域为主。因为西周、东周主要活动于黄河流域中、下游。包括的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山东及湖北的北部。

B15]历代对《诗经》做注释的,不下数百种。汉代研究《诗经》有齐、鲁、韩、毛四家,《汉书·儒林传》云:“赵人毛长传诗,是为毛诗。”陆玑《草木虫鱼疏》云:“孔子删诗授卜商,商为之序以授鲁人曾申,申授魏人李克,克授鲁人仲子,仲子授根牟子,根牟子授赵人荀卿,荀卿授鲁国毛亨,毛亨作《训诂传》以授赵国毛苌,时人谓亨为大毛公,苌为小毛公,其诗曰毛诗。”汉郑玄《六艺论》云:“注诗宗毛为主,毛义若隐则略,则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识别。”郑玄所注,称为郑笺,后人称之为《正义》。自郑笺行世,则齐、鲁、韩三家诗遂废。但郑笺与毛传亦有异同。魏王肃作《毛诗注》《毛诗义驳》《毛诗问难》等书,批评郑笺之不足,表彰毛亨原著之长。同时魏王基作《毛诗驳》反对王肃之说。晋孙毓作《毛诗异同评》支持王肃之说。但晋陈统又作《难孙氏毛诗评》反对孙毓之说。

至唐代贞观十六年(642)孔颖达等,尊郑笺为范本,参考隋刘焯《毛诗义疏》、隋刘炫《毛诗述义》进行疏注,成为唐代《诗经》注解的quanwei性著作。

宋代学者对《诗经》著作时有争论。如欧阳修引其释《卫风击鼓》五章,谓郑笺不如王肃。王应麟《困学纪闻·经典释文》引其驳“芣苢”一条,谓王肃不如郑笺。宋南渡后,诸儒多以评毛郑为能事,尤以郑樵评论*激,朱熹《诗经传》亦从郑樵之说,对《诗小序》多所抨击。明代胡广等以刘瑾之书为蓝本,专宗朱传之说,从此形成汉、宋学派门户之争。所以千百年来,研究《诗经》的著作不下千种,由此而形成的各家学派(今、古文派,汉、宋学派),各成体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由于本人学术水平所限,和缺点难免,请读者批评指正。

1985年11月尚志钧于芜湖

《五十二病方》药物考辨

《五十二病方》药物考辨

?? ? ? ? ? ?定价168.00

出版社学苑出版社

版次1

出版时间2021年01月

开本16

作者尚志钧 编著

装帧?平装

页数452

字数

ISBN编码9787507761139

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五十二病方》,其书末196~205页附有“药名表”,共载药名247个。其中“桑实”药名,不见于《五十二病方》中。本书即按“药名表”中所列药物次序,逐条注释。对每个药物注释,分三点叙述:DIYI先列方名,并注明该方在《五十二病方》中的行次。凡含有相同药物的方子均罗列在一起。第二是摘录古代文献中有关该药物历史资料,题名为“文献摘录”。所录的文献,包括有山经地志,诸子百家及方书、本草等百余种。第三是“按语”。从药名、主治、功用来联系后世方书、本草与《五十二病方》中药物的关系,从而确定该药基源是什么。?

为了查找方便,每药标以自然序码。全书药物分为15类,在第七类植物待考药和第十五类部分待考药物中,因文献不足,未作注释。其中有些药,和《五十二病方》中原注释,与本书所释略有不同。?

由于《五十二病方》是现存较早的方书,因此《五十二病方》中所用的药物,也是现存药物中Z早的药品,这些Z早的药品,填补了我国早期本草史上的空白,它对于研究我国古代药物的起源与发展,是极其宝贵的资料。

1972年到1974年,长沙马王堆汉墓被发掘,其墓主为西汉初诸侯王国长沙国丞相封轪(音代)侯利仓之妻。而利仓官长沙丞相轪候,是在汉高帝(公元前206—公元前195年)至高后(公元前187—公元前180年)。这次发掘,出土了Z古的帛书医方。该医方原无书名,由于医方是以52个病归类的,所以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即以“五十二病方”定为该帛书医方的书名。

《五十二病方》有目录和正文两部分。目录和正文是用带有隶草笔意的篆书写的。全文都是竖行,自右向左顺序排列。每整行约有32个字,正文现存459行。

全书收有52个病,正文每个病都有抬头小标题,各个小标题的次序和目录上的病名大体是相同的。每个病名标题下,分别记载不同的方子,每个方子开头冠以“一”字为标记。

各个病名标题下所载方子数目不定,多则廿几个,少则一两个,总计52个病所载方子,共有280个。但按目录和正文对比,正文中部分因残损,形成5个病有目无文。所以原书实有的方子数,应比280方要多。

1979年,《五十二病方》由文物出版社出版,用现代简化字,改成横排,印成单行本,并在书末196~205页附有《五十二病方》现存药名表,共载药名247个(其中桑实病方未见)。这247个药名,是从280个方子中摘录汇集的。由于《五十二病方》因残损有5个病有目无文,原书实有方数应多于280个,所以原书实有的药数亦应多于247个。

在这247种药物中,从它们的来源看,有矿物药、植物药、动物药及器物和加工品。其中矿物药有21种,占8%;植物药有121种,占49%;动物药有60种,占25%;器物和加工品有31种,占12%;待考药物14种,占6%。

在这247种药物中,大部分药物都见于古代文献中,只有少数待考药物,不见于古代文献记载。

由于《五十二病方》是现存Z早的方书,则其中所记录的药物也是Z早被应用的药物。它填补了我国早期本草史上的一大空白,对于研究我国古代药物的起源与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五十二病方》的出现,证明我国古代药物,并不是什么天才“神农尝百草”突然产生的,而是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和发展而成的。

对《五十二病方》中药物的研究表明,我国Z古的药物,并不始于《神农本草经》,在《神农本草经》以前已有大量药物存在,《五十二病方》中有100多种药物都不见于《神农本草经》中。

《神农本草经》中,有很多药物,例如大豆、赤小豆、雷丸、羌蜋、芎[F8E8]等名称,都是后来用的名称,它们Z古老的名称叫做大菽、赤荅、雷矢、庆良、靡芜等。而《五十二病方》中所用的药名都是一些更古老的名称。

又如《五十二病方》没有五脏六腑和十二经的概念。而《神农本草经》多次提到脏腑和十二经。如玉泉,《本草经》云:“主五脏六腑百病。”大枣,《本草经》云:“安中养脾,助十二经。”

这些事实都证明《五十二病方》成书时间早于《神农本草经》。因此,《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Z早的医药文献。

笔者为了给研究中药史提供方便,将古代文、史、哲及古医书中有关这方面药物的资料,先按“矿物药”“草类药”等分为十五类,每一类下,再按照《五十二病方》药物次序编排,把它们汇集在一起,供读者研究参考应用。

此外,这些资料,也可帮助读者加深对《五十二病方》药物的理解,起到考辨作用,因此本稿的书名暂定为《<五十二病方>药物考辨》。

由于本人学识水平所限,书中收录的资料,有不全或之处,敬希读者指正为盼。

尚志钧于芜湖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1982年2月5日

药物注释说明

解题:《五十二病方》(简称《病方》)载有283方。在这283方中,应用的药物有247个,其中有半数药名不见于《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和《名医别录》。这就说明在先秦时期,有很多民间习用的药,未被《本草经》所收录。这些未收录的民间药,对研究我国先秦时期药物学史,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本书为了大家研究方便起见,把《病方》中所存的药物进行注释,提供一些药物学的史料。

对于每个药物注释,分三点叙述。

DIYI,列举方名,并注明该方在《病方》中的行次。凡含有相同药物的方子,均罗列在一起。

第二,摘录古代文献中有关该药的历史资料,题名为【文献摘要】。在这个标题下,摘录三类文献内容。

(1)非医药书的文献摘要

字书,如:《说文》《尔雅》《广雅》《玉篇》《集韵》等。

经史书,如:《诗经》《礼记》《山海经》《楚辞》等。

诸子书,如:《庄子》《淮南子》《抱朴子》等。

(2)本草文献摘要

如:《本草经》《名医别录》《吴普本草》《唐本草》等。

(3)方书文献摘要

如:《金匮要略》《肘后方》《千金方》《外台秘要》等。

第三,【按语】。从药名、主治、功用来联系后世方书、本草与《病方》中药物的关系。

本书所考辨药物,以《五十二病方》附表(1979年文物出版社出版196~208页)所列的247个药名为主。为检寻方便,每个药标以自然序码,按表中所列的目次,分为15类。其中第七类植物待考药和第十五类待考药物,有很多是我们不了解的,故未作注释。

还有些药,《五十二病方》中所释,与本书所释略有出入,如第二草类药第36号青蒿,原书释为菣;又第63号仆纍,原书释为草类麦门冬,而本书释为蜗牛。类似此例很多。

本书仅对药名注释,至于病名、器物名另作注释,不在本书之内。由于本人学术水平所限,注释中的,在所难免,敬希读者指正为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