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是阅片量每增加500部就需要重温一编的影史经典!

 意园 2021-05-20

当时光变快,我们需要慢下来

经典

这部作品是法国新浪潮时期的代表影片,由获得威尼斯电影节终身成就金狮奖的让-保罗·贝尔蒙多和被誉为“新浪潮女神”的安娜·卡里娜主演。

影片当年共吸引约131万人次观看,位列法国票房榜第15位,也于同年获选为第3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的法国参赛作品。更被誉为是电影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这就是漫电影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法国电影大师让·吕克·戈达尔的

《狂人皮埃罗》

图片

1

电影的剧情,改编自美国作家莱昂内·怀特的小说《固执》,这也是继库布里克的《杀手》之后,又一部改编自怀特小说的经典作品。

但很显然,戈达尔仅仅拿走了小说美式公路追杀的框架,而自己创作了几乎所有的对话与故事,加入了大量戈达尔式的引用与致敬,这也是为什么怀特的名字并没有出现在片头字幕之中。

图片

图片

除此之外,影片由戈达尔的最佳搭档拉乌尔·库塔尔为本片掌镜,两位主演也是极具代表性的戈达尔演员。

同时像塞缪尔·富勒、让-皮埃尔·雷欧也友情客串,组成了一套超强阵容。

图片

《狂人皮埃罗》无疑是新浪潮时期戈达尔最后的一部带有商业色彩的电影大作,代表了我们所熟悉的戈达尔风格。

 这是让-吕克·戈达尔出道五年来的第10部长片作品,这也成为了他的第一个创作高峰。

图片

本片中有《筋疲力尽》中的逃亡,有《小兵》中的政治,有《女人就是女人》中的歌舞元素,也有《蔑视》中的迷影情怀与爱情危机,可谓是戈达尔新浪潮时期的总结之作。

戈达尔在本片中串联起之前所有的作品,再将它们的内核浓缩到一部电影之中。

2

在影片的第一部分,我们看到了一个正常生活解体的全过程。

斐迪南是一个沉迷于文学、诗歌和幻想的人,但现实中恰恰相反,他娶了一个他不爱的富婆,在平淡的婚姻生活中饱受煎熬。

图片

偶然间,他遇到了以前的情人玛丽安娜。多年未见,费迪南德觉得现在的玛丽安娜非常神秘有吸引力,所以他按照内心的冲动送她回家,甚至在她家过夜。

而当玛丽安娜的情人第二天来找她的时候,她突然谋杀了他,这起谋杀案让他们两个人一起承担了谋杀的责任。于是斐迪南和玛丽安娜一起盲目地南逃。 

图片

在逃亡中,犯罪和暴力成为常态。

费迪南德和玛丽安娜一起做了一切违法的事情:他们杀人、偷车、袭击加油站员工、抢劫、制造车祸死亡现场以躲避警察等等,两人显然都成了犯罪分子的代表。

图片

费迪南德在影片中说:

“这是一个令人作呕、窒息、封闭的世界。”

他们拒绝社会规范的限制,颠覆了常态和疯狂的界限,以至于影片的情节进入了人生的反面。

图片

对于主人公费迪南德来说,他通过一次疯狂的爱情逃亡,抛弃了现行的社会规范,抛弃了固有的家庭生活、婚姻关系、社交,甚至抛弃了自己的事业,在经历了种种匪夷所思的事件之后,道德与犯罪的界限在他的眼中也彻底消解了,他成了一个真正的无政府主义者。

图片

对于观众来说,影片中对道德的探索是惊人的。看完影片后,可以真的 '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丝毫不关心这个世界、法律、道德、风俗、邮递员和家人的看法'

3

另一方面,影片中展现的诸多暴力场面,不仅是为了与正常的社会规范形成对比。

在拍摄《狂人皮埃罗》之前,戈达尔已经在《筋疲力尽》(1960)、《小兵》(1960)中明确表达了他对暴力的看法:

他认为暴力的最高形式是战争,其次是国家机器、政党和民族对民众的压迫。

图片

与所有戈达尔电影一样,《狂人皮埃罗》也有着自己极其政治的一面,而在当时的语境下,反对越南战争也成为其新的主要议题。

本片拍摄的那一年,也是法国电影人对美国的情感发生微妙变化的一年。

图片

美国总统约翰逊

随着越南战争的扩大化,美国总统约翰逊发起了“雷声隆隆”行动,开始直接派兵参加越南战争。

如此赤裸裸的侵略罪行,让法国导演们感到出离的愤怒。

事实上,法国人对于越南有着极其复杂的感情,被称作印度支那的越南,曾经是法国的殖民地,这也让他们对于美国在此地的肆意妄为更感不满。

图片

《中国姑娘》

从《狂人皮埃罗》开始,到之后的《男性·女性》和《中国姑娘》,越战则成为戈达尔最关心的政治内容。

在本片中,越战在多个场合中出现,其一是贝尔蒙多与卡丽娜的角色决定私奔时,夜色下的汽车里传来的广播。

图片

图片

几乎成为了二人爱情迸发时的背景声音,反复说着死去的115名游击队员。但这样的数据与声音,对观众与角色来说都毫无意义,他们甚至连名字也没有。

但战争被转化成了冷冰冰的广播,血腥的事实被忽略和掩埋,新闻的无力与此前反复出现的商业广告轰炸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但也正是这样的声音被戈达尔刻意加入,才提醒了当时的观众,在电影的浪漫之外,现实世界的确实存在。

图片

其二则是贝尔蒙多与卡丽娜想要凑钱离开小岛时,对岛上的美国大兵表演越战场景,带有夸张的戏虐感,明确嘲讽了好莱坞文化消费战争的残酷与可憎。

同时,黑手党对贝尔蒙多的刑讯逼供,更是影射了阿尔及尔战争中法军的虐俘传闻,在各种虐俘丑闻更加可怖的今天,则被时间赋予了更大的讽刺力量。

戈达尔更表明了他对一切非正义战争的反感与厌恶。

图片

4


最终,皮埃罗将自己的脸涂成了大海的蓝色,用炸药这种及其戏剧化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而我们所熟悉的那个戈达尔也在《狂人皮埃罗》之后,渐渐离观众远去。

图片

他在随后,抛弃了以库塔尔为首的幕后团队,不再启用之前的剪辑师,年轻却更显激进的让-皮埃尔·雷欧也正式取代贝尔蒙多成为戈达尔电影的第一男主角。

前妻卡丽娜在合作了《美国制造》之后,正式淡出了戈达尔的创作与生活。

图片

《美国制造》

与之相应,戈达尔电影的风格也发生了极大的转换,爱情不再是第一主题,他更愿意用摄影机撰写论文,不再试图讲出一个卖座的故事。

随着1968年五月风暴的到来,现实的巨大压迫让戈达尔最终告别了传统叙事,进入了一个极具争议的政治电影时期。

图片

让-吕克·戈达尔

如今,当我们回看戈达尔的所有创作,会发现新浪潮的浪漫痕迹,在《狂人皮埃罗》达到了高峰,也结束在这部电影之中。

“温柔与残忍,真实与虚幻,恐怖与可笑,黑夜与白天,平常与特别,如此的美丽,狂人皮埃罗”,这首诗也是戈达尔对曾经自己的总结。

贝尔蒙多炸死了自己,一起死去的则是一个充满浪漫的新浪潮时代。

-END-

1

《狂人皮埃罗

 剧情/爱情 |110分钟| 法国 1965年

导演: 让-吕克·戈达尔
编剧: 让-吕克·戈达尔
主演: 让-保罗·贝尔蒙多

豆瓣 8.4   IMDb 7.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