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新一代奇骏为什么要“铤而走险”?

 童济仁汽车评论 2021-05-20

如果20万预算不知道买什么车,买一台主流合资SUV是一个不太会错的选择。

消费者这样想,多数车企也会按照这样的消费需求去定义产品。均衡,是这个细分市场的主基调。

这个细分市场的消费者,可能不会关心车辆能不能自动驾驶,不会关心车机能不能语音控制,不会关心手机能不能查看车辆状态,但是他们一定会关心空间够不够大,关心车辆有没有小毛病,关心后期保养和二手车残值。

于是,主流合资SUV市场出现了一种奇特的现象:白开水般的木桶车越卖越好,个性与短板(主要是空间短板)明显的车型永远无法突破天花板。显然,在售的这一代奇骏属于前者。

在多数消费者的眼中,这一代奇骏是一台很难归纳出明确特点,但又在适合家用的属性上有很强竞争力的全能SUV。即便已经七年未换代,但是奇骏一直都是东风日产经销商销量与利润的主要来源。事实证明,这个细分市场的消费者对于车子“新不新”的敏感度并不高。

但是,如果能够在木桶车的基础上,增加一些个性、强调一些产品属性,能不能在不丢失原有家用消费基盘的前提下,扩大对新生代消费者的覆盖呢?这就是全新一代奇骏的思路。

对于奇骏而言,这是一步险棋。或者说,东风日产在赌,赌的是“日产大沙发”的标签对传统家用人群仍然有足够的吸引力,赌的是“技术日产”的标签,可以与新生代消费者想要获得的满足感相匹配。这就是全新一代奇骏产品定义的出发点。

高销量背后的价值流失隐患

如果仅仅从销量的角度来看,全新奇骏并不需要进行颠覆性的改变。

自2014年换代后,奇骏的年销量从未低于过16万辆,2018与2019年还有超过20万辆的表现。即便到了2020年生命周期的末尾,奇骏还能在确保销量的同时,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终端优惠幅度。

但是,能做到这点,产品力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东风日产在销售策略上下的功夫。

从产品布局来看,相比CR-V和RAV4荣放用汽油机+混动的动力总成尽可能全面覆盖价格段的做法,奇骏则是采用精简产品线、精准到具体车型的定点销售方式。比如消费者到店,直接引导至2.0L某一款主销车型,终端优惠也全部透明,消费者没有太多可纠结的空间,也不需要和销售讨价还价。用这种方式,奇骏实现了销售效率的最大化。

这种方式,固然能在产品力不占优势的前提下确保销量,但是无形中也在将自己的市场做窄、做低。

我们通过几个实证数据来分析这件事情。

首先是各动力总成的销量占比。2.0L车型在奇骏的销量中占到了86.68%,这部分车型的落地价几乎全部在20万元以内。CR-V的1.5T车型尽管占比更高,但是它的整体价格区间比奇骏要高,尤其是20万元以上的四驱车型有很高的占比。至于RAV4荣放,不仅终端没有什么优惠,22万元以上混动车型占比更是超过17%。

其次是各线级城市的销量分布。一二线城市的销量占比,奇骏同样是日系三强中最低的,仅为46.76%。而CR-V与RAV4荣放,一个是54%,一个超过了60%。而五线城市占奇骏的销量则高达13.72%,从中可以看出市场对日产品牌的认知。

第三则是各地理区域的销量分布。尽管华南地区是东风日产的大本营,但是华南地区的销量仅占奇骏的13.5%,同样是日系三强中最低。如果看绝对销量,CR-V在华南地区的销量几乎是奇骏的两倍。而奇骏在西北地区的销量却是三者之中最高,这其中除了与经济条件相关外,日产SUV通过性能、四驱性能的口碑,同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所以,结论就是,现款奇骏尽管销量不差,但是市场价值与CR-V、RAV4荣放相比已经被拉开了差距,这体现在平均售价、消费认知、用户画像等多个方面。奇骏在潜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已经变成了一款成熟、实惠的性价比车辆。

这才是全新一代奇骏迫切希望用颠覆性改变扭转的因素。奇骏现在所需要的,不是体量上的增长,而是更加有质量、有价值的销量。

从“日产大沙发”到“技术日产”的得与困?

平心而论,日产在历史上,在全球范围内的确是一个技术控。但在中国消费者的心目中,提到日产想到最多的,却是出色的舒适性,尤以松软的座椅印象最为深刻。

“日产大沙发”成为日产在中国吸引家用消费者标签的同时,在今天这个消费变革时代,也成为日产进一步扩大用户圈,实现价值多元化的桎梏。而日产历史上的诸多“黑科技”以及骨子里对于新事物的探索精神,其实并没有在中国消费者中有太多的认知。即便是“战神”GT-R,它的拥趸们也已经不再年轻。

当一个标签被贴上,想要去除的最好方法,是再贴上一个新标签。而这个新标签,需要有足够颠覆的产品力去落地、去支撑。

新生代用户关心什么?他们需要更具颠覆力和原创力的造型,需要看到与上一代车型完全不同的改变,需要有能够向身边人炫耀的新科技。而全新一代奇骏,正是希望做到这些。

比如技术武装到牙齿的全新1.5T VC-TURBO发动机,能够爆发最大204马力、300牛米,8-14可变压缩比、高压缸内直喷、废气再循环等技术,都是为了实现动力与油耗的兼得。

比如双12.3英寸大屏搭配10.8英寸HUD的三屏互动,加上日产的智联系统,内置高德导航、酷我音乐等常见的车机软件,还带来了全新的语音助手,完全有能力颠覆一台日系车在消费者心目中的“智能”印象。

再比如全新奇骏搭载的增强版ProPILOT 超智驾、第二代4×4-i智能全模式四驱,都是在本就口碑颇佳的产品力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也是领先于两个日系竞品的存在。

但是,全新奇骏的风险在于,这些新技术的应用,能不能如预期般提升奇骏在新用户心目中的价值,以及会不会对原有消费基盘产生伤害?

如果是一个传统保守型的消费者,他不懂什么是可变压缩比,但是他听到三缸发动机可能就不会再往下考虑了。他上车可能就支上手机导航听歌,车机是否好用与他无关。至于辅助驾驶、四驱系统,也许根本就不会是选车时的考虑要素。

反过来说,如果是一个新兴消费者,当他追求智能、追求运动、追求酷炫时,日产品牌是不是能进入他们的备选项,一台合资品牌车是不是能进入他们的备选项?至少现在很难。日产想要完成这一消费认知培育,还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与精力。

但是,日产或许必须要开始转变,因为再不转变,它的市场会越来越窄。日产也已经开始在转变,从天籁开始,我们已经能够看到日产求变的决心,到了奇骏,日产想做的更多。

表面上看起来,日产销量无虞,但其实日产求变的动力,远比丰田、本田更大。转型总会面临阵痛。天籁的转变就是奇骏最好的参照物,有哪些经验,有哪些教育,哪些地方成功了,哪些地方丢失了,在奇骏这里都应当更有心得。

至于东风日产和它的经销商们,现在也已经不是再讨论全新奇骏哪里好、哪里不好的时候,而是在产品既定的前提下,通过合适的销售策略确保基盘用户不流失,同时能进一步扩大销售漏斗的开口,让“技术日产”的标签引流新生代用户。

写在最后

2014年上市的第三代奇骏,是中国车市历史上通过换代实现产品销量翻身的经典案例之一。而它最核心的成功因素,就是用颠覆性的改变,满足了当时最主流的合资SUV消费人群需求。

7年后的今天,第四代奇骏的改变依然是颠覆性的,它几乎没有与上代车型相关联之处,而且在动力系统、智能科技等方面都有突破性的变化。至于改变的意图也非常明显,就是要找到消费迭代趋势下的新用户群。

但正如文章开头所说,这是一部险棋:走得好,能实现传统与新兴用户两头通吃;走得不好,也许就是两头不沾。不过无论如何,主流SUV市场的确需要一些新力量、新声音,在合资品牌整体生存空间不断收缩的情境下,日产的主动求变更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求生欲。我们欣赏这份勇气,但市场需要更多的品牌加入,才能打破潜在消费群体固化的僵局。


版权声明:本文为《童济仁汽车评论》独家稿件。欢迎任何形式的转载,但须注明出处为《童济仁汽车评论》和撰写作者。如有任何侵权行为,侵权者将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