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听说 味精是化工产品 对身体有毒害作用 因此很多家庭完全不吃味精 都用鸡精和蘑菇精替代 但是好好的增鲜提味的“神器” 怎么突然就背负着 “有毒”“致癌”的骂名了呢 味精真的有毒吗 它和鸡精又有哪些区别呢 重点抢鲜看 ● 味精其实很安全,适量食用并无害处 ● 味精加热后不会产生致癌物质 ● 鸡精和味精基本没有区别 ● 科学食用味精,把握好度 01 味精真的有毒吗? 味精是以玉米淀粉、大米等谷物为原料,经过微生物发酵,再通过一系列的提取过程,最终得到谷氨酸,并与钠结合形成的谷氨酸钠。它是白色结晶性粉末,极易溶于水,有较弱的刺激性,但没有过敏反应。 了 解 味 精 味精的主要成分为谷氨酸钠,是一种钠盐。我们在熬煮海带汤、骨头汤、肉汤时,会发现它们有独特的鲜味,其实这正是谷氨酸钠的功劳,谷氨酸钠本就是天然食品中存在的物质。 + 味精的安全性已得到认证 针对味精安全性的研究很多,没有发现过它能产生危害。美国FDA、美国医学协会、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卫组织的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组(JECFA)、欧盟委员会食品科学委员会(EFSA)都进行过评估和审查。JECFA和EFSA都认为味精没有安全性方面的担心,因此在食品中的使用“没有限制”。 现在市场上的味精都是利用“短谷氨酸棒状杆菌”在淀粉液里发酵而成。因此,味精并非是化学合成产品而是发酵工业产品。在现在的使用量、使用方法下,长期食用味精对人体没有任何障碍。 //味精罪名从何而来? 这要追溯到1968年,当时有一名美国医生在旧金山市一家中餐馆吃了一顿饭后,觉得手发抖及面庞发热,他将此经历撰写成文并发表在国际著名医学杂志《美国医学会杂志》上。作者声称,这就是“中华餐馆综合征”,其主要原因是中国厨师在菜肴里添加了大量味精。 从此之后,在西方媒体的大肆渲染下,味精成为一种有害食品调味料的代名词。 02 味精加热真的会致癌吗? 味精致癌主要是来自于这个传言:谷氨酸钠(味精)加热到 120 ℃以上时,会产生焦谷氨酸钠,而焦谷氨酸钠是一种致癌物。 实际上,虽然谷氨酸钠加热至120℃以上时,的确有可能会生成焦谷氨酸钠,但焦谷氨酸钠并不致癌,只是没有鲜味。因此,建议菜肴出锅前加入味精,主要是想更好地保持味精的鲜味,并不是所谓“高温致癌”。 03 鸡精好,还是味精好? 自从味精被“迫害”为有毒物质后,在厨房的地位一落千丈,提鲜的重任被鸡精取代。虽然我们现在洗白了味精的“冤屈”,但同是作为提鲜的调味料,究竟是鸡精更好些,还是味精更好呢? 上文提到了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而鸡精的主要原料依然是味精,除此之外还有些淀粉、增味核苷酸、其他香料等,二者在本质上并没有很大的区别。 而增味核苷酸本身也能产生鲜味,鸡精只是比味精多了一些食盐和其他食品添加剂,味道比味精更丰富。鸡精也是无毒且不会致癌的,这些增鲜剂只要适量吃都是无害的。 需要注意的是,痛风患者不宜多吃鸡精。鸡精里往往含有核苷酸,核苷酸的代谢产物就是尿酸,痛风患者应该少吃。 //鸡精和鸡,究竟是什么关系? 我们所理解的鸡精,应该含有鸡的成分比如鸡肉粉、鸡油等等,尽管一些高品质的鸡精会加入鸡肉粉或其他肉类提取物,但由于来自于鸡的成分比较贵,使用量的多少完全取决于生产厂家。 因此鸡精,我们也可以理解为“鸡肉味的味精”,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饮食喜好选择调味剂。 04 味精怎么吃更健康? 在日常饮食中,我们在食用味精、鸡精时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 避免高温 味精的最适使用浓度为0.2%~0.5%,最适溶解温度为70℃~90℃。因此在烹调过程中,应在菜或汤即将做熟或临出锅时再加入味精。如果温度过高时加入味精,味精就会变为焦谷氨酸钠,虽然无毒,但鲜味也不复在了。 + 避免高温 虽然味精不能致癌,可安全食用,但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添加滥用。与食盐一样,味精、鸡精中的谷氨酸钠中含有钠元素,而过量摄入钠则会导致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因此,要像控制食盐摄入量一样控制味精。 欧盟食品安全局采取100倍安全系数,为谷氨酸及其盐类制定了新的安全摄入量: 谷氨酸及其盐对人的安全摄入量是每天每公斤体重 30 mg。对于一个 60 公斤的成年人,相当于每天不超过 1.8 g(相当于三分之一啤酒瓶盖)。 + 避免高温 本身含谷氨酸钠较多的食品中就不必再添加味精,如鱼、蛋、蘑菇和茭白等天然食材本身烹饪过程会同时生成鲜味。如果再添加味精,不仅浪费,还会影响菜肴的天然鲜味与本味。 + 特殊人群避免食用 孕妇及婴幼儿不宜吃味精,因味精可能会引起胎儿缺陷。 老人和儿童也不宜多食。 高血压患者若食用味精过多,会使血压更高。所以,高血压患者不但要限制食盐的摄入量,而且还要严格控制味精的摄入。同样的,患有肾炎、水肿等疾病的病人也要严格控制。 来源 | 微信公众号“健康中国头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