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国第七届楹联书法展作品集:入展作品欣赏...

 对岸合欢树 2021-05-22
全国第七届楹联书法展作品集:入展作品欣赏(第十一期)

书法小知识:自由挥洒情怀的尚意书风。

  唐宋是中国文化史上最为辉煌灿烂的年代,诗词、散文、绘画、哲学、书法群峰并峙,百花齐放;在书法史上,唐宋又是一个变革创新的时代。而宋代一改唐代以严格的法度作为书法评价标准的风尚,宋英宗以后,以都城东京为中心辐射海内,渐渐形成一种新的书法思潮,即后人所谓的尚意书风。这一时期,大家辈出,佳作纷呈,创造了书法艺术的又一个高峰。古人论及书法,有“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之说。宋代书法,承唐继晋,开创了一代新风。

  宋人书法“尚意”一说,最早见于清代梁巘的《评书帖》。其实,早在清康熙年间,江苏金坛人王澍就有过类似的说法。他在《翰墨指南》中说:“晋人书取韵,唐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道光年间的周星莲在《临池管见》中对以上说法有了形象的比喻,他说:“晋人取韵,唐人取法,宋人取意,人皆知之。吾谓晋书如仙,唐书如圣,宋书如豪杰。学书者从此分门别户,落笔时方有宗旨。”寥寥数语仍然让人无法理解“宋尚意”之真正含义。

  但是历史是发展的,特别是新时期以来,书学之繁荣已超过其他任何时代。书学界也渐渐对“宋尚意”一说达成了共识,认为宋代书法的所谓“尚意”,就是注重书家个人意趣、情怀的表现,注重主观的发挥与个性的张扬,强调书法艺术的抒情功能,具体地说,可从四个方面去理解尚意书风的含义。

  一是强调书法的“载道”功能。在中国古代,“道”是哲学的代名词。书以载道,就是要求书家必须具备一定的哲学修养。黄庭坚所谓“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即是此意。苏轼作为尚意书风的领军人物,在哲学修养上有着极深的造诣。以他为代表所创立的“苏氏蜀学”,是融汇了儒道佛三教后而产生的一个新的哲学派别。在蜀学的哲学思想中,“道”是最高的境界。

苏轼认为,书家通过书法作品表现“道”,不能是直接的,只能是间接的,即在书法创作过程中寓“道”于“意”。苏辙说:“道非有无,故以'恍惚’言之。然及其运而成象,著而成物,未有不出于恍惚者也。”而书法艺术正具有这一特性,点画之间形万物,寓千意,富有一种朦胧之美,最适于体现道之“恍惚”,因而书法就成了寓“道”、传“道”的重要载体。

(未完待续)
长图
长图
长图
长图
长图
长图
长图
长图
长图
长图
长图
长图
 
长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