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小时前 阅读1.7万 来自话题 #当偶像离我们而去 1099篇 说到中国水稻就不能不提杂交水稻,说到杂交水稻,就不能不提袁隆平院士。 有可能很多人,只知道袁隆平厉害,不知道究竟多厉害,我们可以来一组数据: 中国水稻高产田多在500-600公斤,低产田在300-500公斤; 日本水稻亩产在350~550公斤左右; 世界水稻平均亩产260公斤; 而印度呢?平均亩产166公斤... 而袁隆平的双季稻亩产1500公斤,你们对比下数字就知道他的成就有多大… 袁隆平院士从来不自称科学家,他说自己充其量只算一个农学家,一天到晚跟农田打交道。但就是这位“农学家”的杂交水稻理论帮助中国水稻产量在过去20多年间翻了一番,让14亿人免受饥饿的威胁。如今,水稻产量还在不断攀升。 而这一切都要从50年前的那株特别的水稻说起。 袁隆平先生毕业之后就一直在从事水稻的育种工作。 这个工作看起来很简单,就是从稻田中选出那些谷粒大,穗子长,抗病虫的稻谷保存下来。等来年开春,再把这些谷粒播种下去,就能得到更多更优质的稻谷了。 但是,这个过程漫长而枯燥,很可能有好多年都不会出现好的种子。有人可能会说了,把那些长得好的水稻进行杂交,不就能得到更好的种子了吗?这话说的没错,并且从很早之前开始,这个手段已经用在西瓜,西红柿之类农作物身上了。 在很长时间以来,杂交为什么会带来高产量,这一直是一个黑箱。 2010年,来自以色列希伯来大学和美国冷泉港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 在这个实验中,科学家发现,导致杂交产量大增的原因,竟然是一个本该促使西红柿开花的基因失去了作用,于是这样有“缺陷”个体只会长出更多的茂盛的枝叶。当这些“缺陷”个体跟正常个体杂交时,茂盛生长和结果这两组基因就结合在一起了。于是,杂交个体就有了高产特性。 但是,水稻的杂交并不容易实现。水稻的雌蕊和雄蕊是同时成熟的,一旦开花,所有的雌蕊都会被自家雄蕊产生的花粉占领。根本轮不到我们把外来的花粉送上去,也就不可能出现杂交的个体了。 不过,这样的天然杂交个体出现的几率实在是太低了,在自然传粉状况下,水稻的异花授粉比率低于5%。 就在大家埋头寻找剔除水稻雄蕊的方法的时候,袁隆平先生想到了另一条道路——去寻找那些雄蕊本来就不发育的水稻个体。 功夫不负有心人,袁隆平先生在大田中找到了6株,天然的雄蕊不发育的水稻植株,在接受了正常水稻花粉之后,这些雄性不育的水稻结出了谷穗,并且它们的后代里面也有雄蕊不发育的个体。 1966年,这个发现被发表在了中国顶尖的杂志《科学通报》上,但是当时这个发现并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 可是意外发生了,由于社会运动的影响,1968年,袁隆平先生的实验受到了阻挠,连实验的种苗也被尽数毁坏,就这样,初露曙光的杂交水稻之路陷入了黑暗。 但是,袁隆平先生并没有就此放弃,他在一口废井中找到了5株秧苗,实验就此继续。但是,杂交的结果并不是很理想。 这些杂交后代,并没有如大家想象的那样长得更高更壮。于是,社会上出现了“杂交无用论”。 袁隆平先生的工作再次陷入了泥沼之中。 原因究竟何在,为什么杂交后的水稻没有优势呢?这主要是因为,这些栽培的雄性不育水稻同其他水稻的关系太亲近了。 就像人类近亲结婚,有很大的可能会生下有缺陷的后代一样,这些关系亲近的水稻一样不会有什么太好的结果。 不过,故事并没有这样结束。在海南发现的一棵雄性不育的野生稻,正是它,拯救了杂交水稻事业。 在引入这苗名叫“野败”的水稻个体之后,整个杂交水稻的道路被打通了。 1976年,全国推广杂交水稻208万亩,增产幅度普遍在20%以上。中国的粮食产量达到了划时代的高度。 1977年,袁隆平将之前10实践经验总结整理,发表了《杂交水稻培育的实践和理论》与《杂交水稻制种与高产的关键技术》两篇重要论文。 中国的杂交水稻成为世界农业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袁隆平院士将毕生精力用在了水稻育种事业上。“大家吃不饱饭,我亲眼见过。” 当记者问袁老,会不会害怕那样的场景再次出现,他坚定回答,“不可能了”!谢谢您让这句“不可能”成为现实,致敬! 00:32 去APP下载 今天,我们目送造福我们的一位位英雄们远去。死亡是无法跨越的鸿沟,铭记则可以让生命的价值无限延续。 我们所能做的,也必须要做的,就是铭记,并不断去追寻。 谢谢您,我们会永远记得您! 来自话题 当偶像离我们而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