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河余氏宗祠

 温馨qoussqwnl3 2021-05-23

  三河余氏宗祠位于安庆市岳西县来榜镇三河村的山湾叫余宕里,是一座有着百年历史的宗祠

图一:远看余氏宗祠

    来榜古镇在大别山腹地,岳西县的圆心位置,古时属于潜山县后北乡,西邻太湖县,北依古霍山,境内来榜河是皖河上游潜水河的源头。境内高山多而奇秀,河流曲而清幽。

图二:中远距离看余氏宗祠

来榜镇有着千年历史,《岳西县志》记载来榜有处“黄泥古墩遗址”,考古工作者在遗址上采集的样品有鬲、鼎、壶、碗、罐等,经专家用炭十四测定,为龙山、商、周三期文化,是区别于中原文化的大别山四千多年前土著文化。

图三:近看余氏宗祠

  来榜河的地名有个来历:传说河东鹊踏石的姑娘汪修竹与河西团包井的书生刘又生,自小有婚姻之约。后来刘又生赶考得中“榜眼”,而此时汪修竹因病而逝。书生回乡完婚,闻此噩耗,誓不再娶。后人为纪念这位多情有义的榜眼,遂将地名称为“来榜”。

图四:余氏宗祠保护牌

  来榜镇已有千年历史,自古为四县枢纽重镇,来榜街是古镇的核心。从前,英山、太湖县的土布,霍山县的中药材,潜山县的花笺纸,岳西的茯苓、天麻,长江口岸的食盐,以及南来北往的货物均汇集于此,然后运往四面八方。小镇自古繁华,商贾云集。

图五:余氏宗祠牌匾

   来榜三河村有余氏宗祠,所在地名羊角河余家宕。宗祠背倚青峰,层峦迭翠;堂前溪流环绕,紫峰如屏。祠前虎形山下安息着抗元英雄余四十。


余昶,官总辖。字日永,号四十。生于延祐六年乙未十一月二十五日亥时。妣,朱夫人,翰林直学士公遷之女。生于至治三年癸亥九月初七日戍时,生子六,从真一至真六。公卒于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卯七月二十二月己丑巳时,陈友谅在鄱阳湖发动战争,昶公赴鄱阳湖,他不幸在这场战了争中于七月二十二日己丑已时而殁。昶公卒后,六子负骨来潜葬于上清羊角河廖家嶺下伏虎形戍山辰向。面对七女潭狮象踞水口,令余家巖祖基下首是也。墳境四至俱照老界至乾隆三十五年庚寅合族。同立碑记有图。妣卒于至正二十三年七月二十二日己酉时无墓。

图六:兄弟六人背负父骨,潜往大别山区,将父亲安葬在上清羊角河虎形山下。葬好父亲后,兄弟洒泪而别,六人以羊角河为中心,向四周迁徙。余真一居黄沙岭下朱屋庙;余真二居潜山县官庄。余真三居霍山黄梅河;余真四居潜山余家井;余真五居司空山下银河;余真六留居羊角河余家宕。所以安庆余姓根本地就在此。

图七:余氏宗祠合兴堂

    余姓人口数全国排名第五十一位。潜山、岳西、太湖三县余氏属余四十后裔,而安庆本土元朝安庆守将余阙并不在此列,安庆守将余阙是外姓少数民族人士

 图八:余氏宗祠正厅

    余姓得姓于秦,因此,余氏最早的发祥地在今陕西凤翔至咸阳一带。战国末年,余俊为韩相,徙居泗州。秦汉时,由余后裔一支迁居浙江;一支迁居陕州(河南三门峡陕县);魏晋南北朝时,余姓已成为新安望族。史书称“由余之后,世居歙州,为新安大族,望出下邳、吴兴”。唐朝后,余氏逐渐形成了新安、下邳、吴兴,三大郡望。潜、岳、太余姓均是新安余姓的支系,是宁国公余戭的后裔。


 图九:余氏宗祠木雕

    潜岳地区(潜山与岳西)余姓多尊余四十为迁潜始祖。宋理宗时,余泳二十四世孙,饶州余伦之子余四十,在宋朝为官,职司捕盗。宋度宗时(元世祖忽必烈时),蒙古人占据中原,以元代宋。面对强敌,余四十表面归顺了元朝,元封其为带兵总辖,驻守湖北黄州。但是,蒙古人采取种族歧视政策,将汉人视为下等人,如果杀死一个汉人,只须赔上一头驴子。汉族人民无法生存,于是余四十为民而战,在黄州起兵反元。

图十:余氏宗祠匾额“三合堂”

    据了解,《元史。齐秉节传》记载为:“ 齐秉节,字子度,滨州蒲台人。父圭,从严实攻归德、庐州,有功,授无棣县尹,摄征行千户,后兼总管,镇枣阳。……至元三年(1266年),告老,举秉节自代。……十四年(1277年),授宣武将军、管军总管。时黄州复叛,令秉节往讨,斩余总辖于阵。……”

 图十一:匾额“尚书华胄”

    余四十是安庆地区除余阙之外,又一位有气节的人士。

 图十二:余氏宗祠匾额“武溪源远”为光绪年间清廷高官所送

    有《余氏家史》“六股伯照公支下十三世公贵显”文称:“义公长子,字二怀,号三河,生万历庚戌年九月初四日……”万历庚戌年为1610年,距总辖余四十起兵抗元的宋景炎二年(1277年)相隔333年。按照人口繁衍平均26年一代计算,333年繁衍13代,十分合理。如以《元史》记载为依据,余四十也应当是宋末元初人。

图十三:余氏宗祠香炉

    《余氏家史》称余四十为余总辖,其实与安庆守将余阙同属有气节人士,故称“余将军”,更是对他忠于宋朝的一种颂扬。余四十娶汪氏、金氏二位夫人,生有六子:真一、真二、真三、真四、真五、真六。余将军兵败后,为逃避元朝廷追杀,他的六个公子潜逃到距黄州不远的大别山区。


 图十四:余氏宗祠匾额“根本地”

    余氏后裔以余四十为迁潜始祖,以余真一兄弟为一世祖,各自纂修宗谱。清朝同治初年,真四、真五、真六三房,于余家宕始祖余四十坟茔相对的山麓修建总祠。同治甲戌年,三房起名为“三合堂”,并合修宗谱《余氏家史》。

图十五:余氏宗祠先祖牌位

    余氏宗祠,又称三合堂,坐落在岳西县来榜镇三河村余宕,余氏宗祠被岳西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祠堂坐北朝南,祠堂大概于近期刚刚修缮过。祠堂的正大门分内外两道,挂在门楣正中的横匾上镶嵌着“余氏宗祠”四个黑底鎏金大字,两侧院墙上,马头墙檐角高翘,气势不凡。


 图十六:余氏宗祠一角

    走进宗祠大殿,这里是余氏后人专门用来供奉、祭祀先祖的地方。抬头望,大殿中堂正中,“三合堂”、“合兴堂”两块黑底金字横匾,高悬头顶。余氏宗祠始始建于明朝中晚期,清朝光绪年间重建。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始祖余四十为抗元将军,后裔为避战乱来潜。


图十七:余氏宗祠一侧

    进入厅堂,发现一块黑底黄字的匾额高挂堂中,这块牌匾名为“尚书华胄”为光绪年间清廷高官所送,另有一块匾额为“武溪源远”,也是宗祠建成光绪年间由清廷高官所送。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宗祠也曾遭受过不同程度的损坏。余氏族人同心协力数次维修,使宗祠得以重建。宗祠也曾办过学校,为当地培养人才作出过贡献。

图十一:余氏宗祠匾额“尚书华胄”为光绪年间清廷高官所送

一,六安余学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