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西鄂”与“东鄂”之争,有的楚史学家认为“东鄂”是由“西鄂”迁移到湖北鄂州市市区,才有了当今的“东鄂”之说。 据《史记殷本纪第三》记载,“以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殷商纣王在位时期有三位诸侯分别是西伯昌,九侯,鄂侯。西伯昌去世后,周朝建立之后追封谥号为“周武王”,九侯因“有女姣好,为纣所纳,然其女不好淫,纣王怒,杀之,又将九醢杀”。鄂侯因为九侯被纣王所杀,鄂侯为九侯据理力争,纣王于是又杀死鄂侯,鄂侯还被纣王做成了肉干。 据《竹书纪年》“元年,已亥,王即位,居殷,命九侯,周侯,邘侯,周侯为西伯昌”。“四年,大蒐于黎。作炮烙之刑”。据《皇王大纪》记载,商末“西伯勘黎,邘侯来援,南宫适虏邘和黎二君,迁邘侯于翟,免黎侯归国自省”。邘侯子孙分别迁于河南澲阳东南和山西盂县。那么《竹书纪年》所载的“炮烙之刑”与《史记》所载的九侯被杀,鄂侯被杀后烤成肉干,同属“炮烙之刑”。此时也发生在殷商纣王时期,也是纣王所做,那么“炮烙之刑”是发生之时,是否有没有“鄂侯”。据《竹书纪年》记载公元前723年,周平王47年,秦文公47年,卫桓公13年,宋积穆公7年,鲁惠公46年,晋鄂候元年。这就是山西晋孝侯之子“鄂候”,也就是历史上的“西鄂”。 “东鄂”,是指公元前887年,周夷王八年,韩非子14年,陈慎公16年,鲁厉公37年,熊渠至湖北省大冶市金牛鄂王城,金牛“鄂”在公元一九一二年之前,属湖北省武昌县,故就是湖北武昌之“东鄂”。现鄂州市市区在一九一二年前称“武昌县”,在三国之时,吴国孙权在该市区建城,并随后在该市区南二里建了鄂王庙。据清朝古版《武昌县志》记载,在该市区西一百二十里,熊渠之子鄂王熊挚红在此建都。据《读史方舆纪要》记载,该地属熊挚红卾王所管辖。据《清华简楚居楚国国都之研究》“鄂郢”在“东鄂”。由此,将历史尘埃中的“东鄂”与“西鄂”之迷揭开。“东鄂”早于“西鄂”,否定了“东鄂”由“西鄂”迁徒之说。 |
|